东方艾艾大战西门吹雪之比武招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群臣献策与艰难抉择

面对吐蕃那如汹涌浪涛般扑来的严峻边境危机,太宗李世民面色凝重,令文武百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求良策安邦。刹那间,朝堂之上仿若炸开了锅,各种策略如汹涌潮水般纷至沓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部分大臣慷慨激昂,极力主张增兵边境,大兴土木加强防御工事建设。他们认为,唯有如巨龙展露出锋利的獠牙一般,将大唐雄厚无比的军事实力尽情彰显,方能让吐蕃那妄图侵略的野心在威慑之下知难而退,心怀忌惮。于是,他们滔滔不绝地描绘着增兵后的宏伟蓝图:在边境的崇山峻岭间修筑起坚固的关隘,城墙高耸入云,城垛上密布强弓劲弩,每一座关隘皆屯驻重兵,严阵以待。烽火台林立,一旦吐蕃来犯,烽火连天,便可迅速集结大军,给予迎头痛击。然而,此策略背后所需调配的大量兵力资源,犹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长期的军事对峙,仿若一条冰冷而沉重的锁链,死死地拴住大唐的咽喉。巨额的军费开支,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不断吞噬着大唐的财富;无数青壮男子奔赴边境,使得田间地头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百姓们亦会在赋税的重压下苦不堪言,国家的经济与人力皆面临着难以承受之重,仿若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伴随着剧痛。

另有一些大臣则眉头紧锁,提出派遣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之士前往吐蕃,期望以和平谈判这一外交手段巧妙化解争端,如春风化雨般熄灭那即将燃起的战火。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唐的外交家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与吐蕃的首领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最终达成互利共赢的和平协议。双方握手言和,边境重归安宁,百姓们安居乐业,牛羊满坡,稻穗飘香。然而,吐蕃此刻正处于野心勃勃、如日中天之时,仿若一只饥饿难耐、四处觅食的野狼,其侵略的欲望炽热难消。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谈判,依旧如迷雾般难以捉摸。况且,谈判桌上的局势变幻莫测,结果亦如风中残烛,摇摆不定。哪怕费尽心力达成协议,又能否切实保障大唐的利益需求,不使国家的尊严受损,实在充满了不确定性与风险,仿若在薄冰上行走,随时可能坠入冰窟。

还有大臣目光深邃,建议对吐蕃实施经济制裁,力图截断其物资供应,如利刃精准地切断其生命线。他们详细阐述着计划:严禁大唐的商人与吐蕃进行贸易往来,封锁盐、铁、茶叶等重要物资的输出通道。使吐蕃境内的百姓因缺乏生活必需品而陷入困境,军队因军备不足而战斗力锐减,从而从根本上削弱其国力,迫使其在大唐的威严之下乖乖屈服。但此策略恰似一把双刃剑,寒光凛凛,危险四伏。吐蕃一旦遭受经济制裁,极有可能恼羞成怒,如受伤的野兽般疯狂报复。他们或许会加大对大唐边境的侵扰力度,烧杀抢掠更为猖獗,进一步加剧边境的紧局势,令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如同往熊熊燃烧的烈火上浇洒油脂,火势愈发凶猛,局面愈发失控,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恶果。

此时,谋士长孙无忌上前一步,恭敬行礼道:“陛下,臣以为可采取和亲之策。选一宗室之女,下嫁吐蕃首领,以结秦晋之好。此可暂息吐蕃之兵锋,保边境数年之安宁,且可促进双方文化交流,互通有无,于长远而言,或能化干戈为玉帛。”

魏征听后,微微摇头,进言道:“陛下,长孙大人之和亲策虽有其理,然单一和亲,风险颇高。若仅以寻常和亲方式,吐蕃或会以为我大唐示弱,且所遣公主若不能在吐蕃得势,难以长久维系和平。臣以为当思一更为周全之和亲策略,既能彰显我大唐之威,又能使和亲之举真正为我大唐所用,稳固边疆。”

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那威严的龙椅之上,神情专注,认真聆听每一位大臣的建议。他的眼神深邃而凝重,仿若在聆听一场复杂而宏大的交响乐,各种音符交织碰撞,每一个旋律皆代表着一种策略,而他则需在这纷繁复杂的乐章中权衡利弊,找到那最为和谐、最为妥善的音符组合。他深知,每一个决策皆如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关乎着大唐的生死存亡。此刻的他,仿若在悬崖边缘小心翼翼地行走,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必须作出最明智的选择,以确保大唐帝国的千秋万代,为了那四海升平的盛世能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