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书往右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楚国扩张

桓公七年夏季,盟邑、向邑向郑国求和,不久又背叛郑国。

桓公七年秋季,郑军、齐军、卫军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把盟邑、向邑的百姓迁到郏地。这一段记载只有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国际政治还是比较复杂的。盟邑、向邑在现在的孟津附近,靠近周王室,周恒王战场上被郑国打的脸面全无,但是在背地里搞小动作报复郑国。在周王室的支持下,两个地方反反复复,不停的叛乱。郑庄公忍无可忍,拉着盟友齐国、卫国准备打场大的战役,周桓王没办法把两个城邑的民众迁走保护。之前郑国、齐国、鲁国的铁三角破裂了,所以这次鲁国没来。

桓公八年春季,曲沃伯灭亡了翼邑,诱杀了晋小子侯,晋小子侯是晋哀侯的儿子。但是周恒王命令虢仲立了晋哀侯的兄弟缗为晋侯,继续传承晋国的大宗。

此时随国的少师受到宠信,斗伯比说:可以谋划随国了,敌国内部有了裂痕,不可以失掉机会。夏季,楚武王在钟祥附近召集诸侯会和,这里的诸侯主要就是汉阳诸姬,故意找茬的。果然黄国和随国没来人,被楚国抓到了把柄。楚武王派人责备了黄国,亲自率军讨伐随国。

季梁建议向楚人表示投降,说:等他们不肯,然后作战,这样就可以激怒我军而使敌军懈怠。少师对随侯说:必须速战,不这样,就会丢失战胜楚军的机会。于是随侯率军抵御楚军,远望楚国的军队。季梁说:楚国人以左为尊,国君一定在左军之中,不要和楚王正面作战,姑且攻击他的右军。右军没有好指挥官,必然失败。他们的偏军一败,大众就离散了。少师说:不与楚王正面作战,这就表示我们和他不能对等。随侯又没有听从季梁的话。结果双方交战,随国大败。斗丹俘获了随侯的战车和车右少师,随侯逃跑了。

这里思考一下,假如穿越时空,我们变成了随侯,两人的意见应该采纳哪一个,这应该是很多决策者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第一次季梁的意见总结为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少师的意见是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从后期历史中的战争案例分析,都有取胜的战例,双方都有道理。第二次季梁的意见总结为避实就虚,击打敌人的薄弱之处;少师的意见就有点抬杠的意思了。总结来看季梁的意见更靠谱一点,更有获胜的概率。但是,此时的随国基本没有获胜的希望,首先国际社会被孤立,此时可以援助随国的汉阳诸姬,没有一个和随国站在一起。其次,据史料分析,此时的随国可能只有一军,而楚国明确记载有分左右两军,楚国这时候以左为尊,一般楚王都在左军中。力量悬殊太大,所以季梁一直出谋划策,想尽量利用自身的优势。

秋季,随国要同楚国讲和。楚武王本打算不同意。斗伯比说:上天已经铲除他们讨厌的少师了,但随国还不可能战胜。于是订立了盟约而回国。适可而止,此时还不具备灭国的政治、军事环境。

桓公九年春季,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京师。是嫁给周恒王作为王后。这是政治联姻,纪国寻找周王室作为靠山。

安康一带的巴国人想和邓州一带的邓国人友好,楚武王派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到邓国聘问,结果被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地人攻击,并掠夺财礼,道朔和巴国使者都被杀了。楚武王派遣薳章责备邓国,邓国人拒不接受楚国的责备,很硬气。鄾地在今襄阳东北和邓州中间,大概今天的襄阳襄州区。夏季,楚国派遣斗廉率领楚军和巴军联军包围鄾地,邓国的养甥、聃甥率军支援,结果被打的大败,鄾地人溃散了。此时的楚国已北出襄阳,染指汉水以北的地盘了。

秋季,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共同出兵讨伐曲沃。这几个国家在哪呢,虢仲此时的周王室卿士,虢国在山西平陆和河南三门峡附近。芮伯,前文被母亲赶走的国君,芮国在芮城县附近。梁伯,梁国在山西韩城市附近。荀侯,荀国在山西新绛一带。贾伯,贾国在山西襄汾县西南一带。这次讨伐曲沃,没有记载是周恒王的命令,那应该是虢仲作为卿士主导的一次军事活动,五个国家都是分布在山西盆地四周的小诸侯国。

冬季,曹国的太子射姑来鲁国朝见。用上卿之礼接待他,但是曹太子却唉声叹气。施父说:曹太子恐怕会有什么忧心事吧?因为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施父是公子尾,子施父,鲁恒公的兄弟。

桓公十年春季,曹桓公去世。看来曹太子射姑忧心的是他父亲的身体健康情况。

虢仲在周桓王那里进谗言诬陷大夫詹父。詹父有理,带领周天子的军队进攻虢国。夏季,虢公逃亡到虞国。虢仲在周王室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失势。

秋季,秦国人把芮伯万送回芮国。那上文记载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共同出兵讨伐曲沃的事,该怎么解释呢。

当初,虞公的兄弟虞叔藏有宝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没有进献,不久又后悔这件事,说:周朝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买来祸害?于是就把玉璧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宝剑。虞叔说:这是没有满足了。满足不了,祸害会连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把虞公赶跑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是出自这里。

冬季,齐国、卫国、郑国联军前来和我军在郎地作战,我国是有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之前排序造成的结果,鲁国自认为没有错,是按照周超分封的爵位排的顺序。

桓公十一年春季,齐国、卫国、郑国、宋国在恶曹举行会盟。

楚国的屈瑕率领军队打算和贰、轸两国结盟。郧国在安陆市附近,郧国的军队驻扎在今应城市附近,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进攻楚国军队。这是楚武王针对汉阳诸姬的军事行动,郧国首当其冲,因为贰、轸两国紧邻郧国。莫敖是楚国的最高官职,此时是屈瑕担任此官职。郧国是汉水以东随枣通道的南部关键地点。莫敖担心被四国联军包抄。斗廉建议说:郧国的军队驻扎在他们的郊区,一定缺乏警戒,并且天天盼望四国军队的来到。您驻在郊郢来抵御这四个国家,我们用精锐部队夜里进攻郧国。郧国一心盼望四国军队,而且又依仗城郭坚固,没有人再有战斗意志。如果打败郧军,四国一定离散。郊郢在现在的钟祥市郢中镇。按照斗廉的军事部署是,屈瑕分军扼守汉水通道,抵挡四国联军,防止被包抄。然后分精锐部队夜袭郧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屈瑕还是没有信心,说:不如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团结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敌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屈瑕还是没有信心,说:要不占卜一下?斗廉回答说:占卜是为了决断疑惑,没有疑惑,为什么占卜?于是就在应城市附近打败郧国军队,终于和贰、轸两国订立了盟约回国,达到了战略目的。如果我们作为屈瑕,这次的行动该怎么选择呢?万一失败,罪责也是很大的。深入历史,探讨成败得失,学习战略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当初郑昭公(公子忽)打败北戎的时候,齐侯打算把女儿嫁给他,昭公辞谢了。郑国大臣祭仲说:您一定要娶她。国君姬妾很多,您如果没有有力的外援,将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做国君的。昭公不同意。其他三个公子是郑厉公(姬突)、公子亹、公子婴(子仪)。

夏季,一代雄主郑庄公去世了。江湖的血雨腥风终于也要吹打郑昭公了。郑国大臣祭仲拥立郑昭公为国君。但是郑厉公(姬突)的母亲雍氏家族,在宋国很有势力,受到宋庄公的宠爱。宋国诱骗祭仲并抓了他,说:不立姬突为国君,就要你的命。此时的姬突就在宋国,还被母族族人抓了索取财物。于是祭仲和宋国人结盟,让厉公归国而立他为国君。秋季,郑昭公逃亡到卫国。郑厉公被立为国君。各位老铁,现在回头想一下,当时的郑昭公应不应该拒绝齐国呢。如果有齐国这个强大的外援,宋国是不是不敢这么做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桓公十二年,夏季,鲁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这是让杞国和莒国讲和。杞国和莒国都在山东半岛,两国相邻,和齐国距离也近。

桓公想和宋国、郑国讲和。秋季,桓公和宋庄公在句渎之丘会盟。由于不知道宋国对议和有无诚意,所以又在虚地会见。冬季,又在龟地会见。宋公拒绝议和。所以桓公和郑厉公在武父结盟,盟后就率领军队进攻宋国。发生这场战争,是因为宋国不讲信用。其实鲁国和宋国之间的恩怨,是一个外交事件引起的,前文介绍过。这里和宋国会见了三次,宋公拒绝议和。可见宋国当初的爱之深而恨之切啊。鲁桓公转身和郑厉公结盟,进攻宋国,还把脏水泼给了宋国,说宋国不讲信用。。。。。。这里有点奇怪的是,新上任的郑厉公是宋国扶持的,为什么会进攻宋国。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楚国进攻绞国,军队驻扎在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用这引诱他们。”楚王听从了屈瑕的意见。绞军俘获了三十个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楚军坐等在北门,同时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军,强迫绞国订立城下之盟而回国。在进攻绞国的这次战役中,楚军分兵渡过彭水。罗国准备攻打楚军,派遣伯嘉去侦探,三次遍数了楚军的人数。绞国在今湖北十堰以北的地方,靠近巴国,这次战役是楚国、巴国联合的一次军事活动。罗国在今湖北宜城附近,罗国为什么准备攻打楚军呢,因为楚国此次的进军路线沿着汉水北上,路过罗国的地盘,挑衅意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