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跃升:新任管理者成事的底层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INTRODUCTION
导论
为什么越“不干活”的人收入越高

什么是“关键跃升”?

为什么我要写一本书,专门讲“关键跃升”?

先讲个故事。

干了5年的一线销售工作,拿了3次销售冠军,小张终于收到通知,被提拔为销售部经理。

小张欣喜若狂:从明天开始,再也不用干业务活了。市场调研、电话拜访、网络营销、汇报销售情况和销售计划等,这些工作都可以交给下属了;今后不用再遭遇打陌生电话时被冷冷挂断,送样品时被拦在大铁门外,产品掉链子时被客户指着鼻子骂,收尾款时求爷爷告奶奶,甚至孩子生病时还必须去陪客户应酬了……

兴奋过后,小张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不干活”,不给公司跑业务拉订单,工资反而高了?老板给我升职加薪,图的是什么?我怎样做才对得起这个职位和这份薪水?小张开始担忧,如果不把老板的意图搞明白,不要说自己更上一层楼,恐怕连这个经理职位也保不住。

老板为什么提拔员工做经理,他图的是什么?

这是员工(个人贡献者)要转变为经理(团队管理者),首先必须想明白的问题。

在大型公司里,不仅有不做销售的销售经理、不做开发的开发经理,还有不做运营的运营经理。在数量上,这些“不干活”的经理和干活的人相比,是什么关系呢?大约是1:5的关系[1]。也就是说,大概每5个“干活的人”,就有1个“不干活的人”管着。

考虑到“不干活的人”的收入通常比“干活的人”还高,这绝不是一笔很小的成本。

那么,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不干活的人”去管“干活的人”呢?难道干活的员工自己不会管自己吗?老板真的需要这么多收入高、不干活的“人上人”吗?老板图什么?

图这个“不干活的人”可以专注在与“自然效率”作战上。

自然效率

什么叫“自然效率”?

举个例子,10个人被安排去种树,组织者提供工具和树苗,要求他们多种树、种整齐。怎么干?先分工:挖洞、种树、填土、浇水。然后,这10个人就开干了。

小赵去挖洞,小钱去种树,小孙去填土,小李去浇水……10个人就这样自发地忙活了起来。可是,他们干活的效率比较低:因为挖洞慢,其他人都要等洞挖好了才能开工;种树的人种完树,发现没人填土,眼看着那棵树要倒掉,只好先扶着;浇水的人打好了水,但发现前三道工序还没完成,那就歇着吧,等土填完了再浇水。

一天下来,这10个人手忙脚乱,争吵、返工、浪费、等待,最后勉强种了20棵树。这种在“自发分工,随机协作”机制下的工作效率,就是“自然效率”。

好了,现在轮到你双手插兜,吹着哨子闪亮登场了。你说:“我来指挥,你们好好干。”怎么干?

考虑到种树这件事,挖洞花的时间长,种树费的力气大,这两项工作最艰巨,因此你决定抽调6人,分成A、B两组,每组3人。A组负责挖洞,B组负责种树。累了之后,两组交换分工。

由于填土快,所以只需要安排1人,作为C组,他还能给其他三组做后援。剩下的3人组成D组,专门负责浇水。就这样,大家开干!

一天下来,他们种了80棵树。

按照自然效率,10个人一天只能种20棵树,但是因为你带来了管理效率,10个人一天种了80棵树。

20棵树vs 80棵树,多种的这60棵树,就是你“不干活的价值”。

假如种一棵树收入100元,在自然效率下,10个人种20棵,平均每人种2棵,那么每个人的收入是200元。

现在因为你而多种了60棵,创造了6000元的额外价值。所以,你的收入理论上就是6000元,是普通员工平均收入的30倍。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越“不干活”的人,收入越高了吗?因为虽然你“不干活”,但是“不干活”也有“不干活”的价值。

你的价值,是用管理效率打败自然效率。你的价值,就体现为在有你和没你两种情况下团队所创造的价值的差额。

你的价值=团队价值×(管理效率-自然效率)

要体现出你的这一价值,你需要一次“关键跃升”,一次从“个人贡献者”到“团队管理者”的跃升,一次从自己拼命干活到自己“不干活”但团队产出反而更高的跃升。

但是,很多新任经理(甚至很多“资深”经理)不理解这件事,他们总是喜欢撸起袖子就去“种树”。虽然的确很辛苦,但可能恰恰因为疏于管理,导致产出大大减少。

继续前面的例子,假设你亲自下场种树,而你并不比任何团队成员更有优势,那么你和团队加在一起共11个人,只能种22棵树,比用更有效的“分工协作法”所种的80棵少了58棵。

这就相当于,你拿着经理的工资,却没有做好作为经理的本职工作,而是去抢员工的工作干,最后让公司“亏”了58棵树,价值是5800元。

所以,到底什么是“关键跃升”?

关键跃升,就是从“个人贡献者”到“团队管理者”的跃升。这个跃升的核心,不是拥有更高的收入、更大的办公室、更受尊敬的头衔,而是从自己独立作战到带领团队“突破自然效率”。

那么,经理如何带领团队“突破自然效率”呢?

创造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

关于经理如何突破自然效率,创造价值,我总结了一个公式:

管理效率=动力×能力×沟通×协作

打个比方,经理和团队的关系,就像赛车手和赛车的关系。赛车对于赢得比赛功不可没,但操控这辆赛车的是赛车手。赛车手必须理解赛车,才能操控赛车。

这个公式就是赛车的结构(见图0-1)。

图0-1 突破自然效率的公式

首先是动力。

要想让一辆赛车跑起来,首先要有燃料,如汽油、柴油、氢。使用不同燃料和不同数量气缸的发动机,赛车跑起来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赛车跑得特别快,就得让它有足够大的动力。

同样,经理想让员工跑得特别快,该怎么办?首先得让员工愿意跑,让他有发自内心的强大动力去跑。

其次是能力。

能力取决于这辆车的整体架构设计。这辆车的刹车系统用什么技术,避震系统用什么技术,轴距是多少……这些因素决定了一辆车的架构。马车怎么都跑不过汽车,汽车怎么都跑不过飞机,其能力源于其架构,这个架构决定了它能做多大的事。

对应到人身上也是如此,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只靠激励不能获得能力,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

动力是“愿不愿干”,能力是“会不会干”,两者缺一不可。动力不能解决能力的问题,能力也不能解决动力的问题。

再次是沟通。

赛车手坐进赛车之后,面前的仪表盘会告诉他这辆车的汽油有多少、速度是多少、水箱的温度是多少、现在是什么挡位,这些都是数据。数据是用来沟通的,赛车手可以根据数据快速做出反馈,通过沟通系统,快速掌控这辆赛车。

同样,建立沟通机制是经理和团队融为一体的基本条件。作为经理,你只有和团队保持沟通,才能保证员工理解你的决策逻辑;你只有实时了解员工的进度、遇到的问题,才能保证及时做出调整。

最后是协作。

协作就相当于赛车手的驾驶技术。赛车手看到仪表盘上的数据之后,可以打方向盘,可以手动换挡,打方向盘和手动换挡都属于驾驶(协作)技术。

员工就相当于组成赛车的各种零部件,如有的人是轮胎,有的人是发动机,有的人是方向盘,有的人是联动杆,需要经理来协同。经理不仅需要设计管理的流程,来避免员工干重复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事,还需要设计根据结果持续改进的机制……这些都是团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协作技术。

以上四个要素,其中动力和能力是针对个体的,沟通和协作是针对整体的。四个要素彼此相乘,才能得到预期的效率。之所以用乘法,是因为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为0,都会导致团队满盘皆输。

从个人贡献者到团队管理者,不是一次攀升,不是从35米攀升到37.2米,然后37.3米,37.4米……而是一次跃升,是从37米一下子跃升到40米。这中间的差距,只能靠纵身一跃。

你跃过去的那个鸿沟,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系统之间的差异。

这一跃,是如此之难。因为大家太想“自己做事”了。自己做事,非常可控,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这种对掌控性的渴望,导致很多人在做了管理者之后,甚至在做了高级管理者很多年之后,都没有改变过来,总想撸起袖子亲自下场干。人似乎已经跃过来了,但心还在对面。

这一跃,又是如此重要。因为在今天,一个人想去远方,靠双脚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车马。同样,一个人想成大事,靠自己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关键跃升》。

那么,如何跃升?

从下一章开始,我们一点点来讲。

小结

不用风吹日晒雨淋地跑业务,也不用在生产线上挥汗如雨,经理只需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指挥、打打电话、发发邮件,跟人聊聊天、谈谈话,“不干活”却拿更多的钱,为什么?

法国科学管理专家、管理学先驱之一,法约尔说:“管理是组织的器官。”因为有了管理这种“器官”,公司所创造的价值一定比没有这种“器官”时所创造的价值大得多。

既然“管理是器官”,那么管理就一定有其独特的功能,即帮助干活的人突破自然效率。

有一次,我和阿里巴巴(简称“阿里”)前总裁卫哲一起聊天,聊起阿里。卫哲说:“整个阿里只生产一种产品,就是‘干部’。我们依靠干部,来不断突破阿里成长的‘自然效率’。”

经理突破自然效率的底层逻辑,是通过优化流程,高效地连接更有动力、更有能力的人,以此创造最大的价值。经理创造价值的公式,是“管理效率=动力×能力×沟通×协作”。

从个人贡献者到团队管理者,是一次关键跃升。

祝你顺利完成关键跃升。

学员感悟与案例

肋骨 作为经理,你的价值不在于写多少行代码,卖出多少货物,画出多少张图纸。你的价值在于你的团队因为你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通力合作;你的部门因为你的协调,减少了与其他部门的矛盾;你的领导因为你的存在,在做决策的时候能对当前的形势有更全面、清晰的认知。正是因为你在这些方面做得游刃有余,才会让人感觉你“干得少,拿得多”。

EdenWang 我所在的互联网研发领域有个词叫“研发效能”,是指团队能够持续为用户创造有效价值的效率;还有一个词叫“10×工程师”,是指一个高效能工程师的绩效产出是普通工程师的10倍。作为研发团队的管理者,我的核心工作就是努力让更多人都成长为“10×工程师”,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研发效能。

王婷婷 润总的开篇讲授,让我收获特别大,彻底扭转了心态,概括地说,就是“不要着急做具体事”。为什么这么说?

1.合格的经理是通过制订流程和计划来提高团队效率的。

2.经理沉迷于在一线干具体的活儿,实际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

3.经理必须扭转心态,从具体的事中脱离出来,改变工作习惯,忍住不去代替员工干活,而是支持员工干活。

4.经理的职责是给团队成员定目标并支持他们实现目标。

5.经理的价值是让团队实现1+1>2的效果。

以后每周我会在以下方面固定分配时间:

1.与团队成员沟通目标、工作重点和遇到的困难。

2.协调资源、工作内容,同步信息。

3.拆解工作目标并复盘。

4.与上级沟通。

5.辅导团队成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按照“每个管理者管6个下属,5~10层管理架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