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中华鹿文化
一、鹿的文化色彩
鹿是一种常见动物,世界鹿科动物现存38种,我国有16种。鹿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鹿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鹿纹便与鸟纹、鱼纹和蛙纹合称为四大图腾形象。可见,鹿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沉淀。
甲骨文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锲刻的文字。“鹿”为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可见在古老的商朝已经有“鹿”这个文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如有两角的兽,“鹿”字形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说文解字》载:“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
《诗经》代表我国古代诗词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已经有不少含有“鹿”意象的诗歌。《诗经》总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有9篇涉及鹿,分别是《周南·麟之趾》《召南·野有死麕》《豳风·东山》《小雅·鹿鸣》《小雅·吉日》《小雅·小弁》《大雅·灵台》《大雅·韩奕》《大雅·桑柔》。
在远古时期,鹿为人类狩猎的对象。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其用途从原始的衣食饱暖,发展到货币、工具、药物等。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殷纣王建了“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专门用于养鹿,那时养鹿主要用于衣食、观赏和祭祀。由于鹿在古代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鹿的独特品性,使得鹿在我们的文明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到处可见鹿的身影,其不仅是雄心壮志者的憧憬,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牵挂。
图1 “鹿”字形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