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胶熬就独用角:鹿角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中药

秦汉时期,鹿角胶、鹿茸、鹿角已成为药物被使用,如《神农本草经》载:“白胶味甘平。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女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鹿角胶。”“鹿茸味甘温,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角,主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白胶又名鹿角胶。《名医别录》亦有记载:“白胶生云中,煮鹿角作之。”《名医别录》也指出白胶为鹿角所熬制。

《中国药典》(2015年版)指定鹿角胶为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熬制成的固体胶。历代本草著作中有较多鹿的画图,如图3所示〔吴孟华,黄勇,徐浩坤,等.鹿胶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05):1188-1193.〕。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这些鹿身上多有梅花状的白斑,大致可以判断为梅花鹿。可见,古代用作鹿茸、鹿角、鹿角胶的鹿多为梅花鹿。历代本草著作中,也常见麋茸、麋角这两个药,它们是麋鹿的茸和角,麋鹿是鹿的另一品种,和梅花鹿、马鹿不同。

胶的历史非常悠久,《周礼》一书有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可见,在周朝或更早之前就有用鹿、马、牛、鼠、鱼、犀六种动物熬胶的传统。这种胶主要是用作工具,而非药用。经学大师郑玄在《周礼·注疏》中说:“煮用其皮,或用角者,《经》惟鹿用皮亦用角,今人鹿犹用角,自余皆用皮。”《周礼》中用于熬胶的六种动物,除鹿皮和鹿角均可熬胶外,其他都是用皮熬胶。汉·许慎《说文解字》亦载:“胶,昵也。作之以皮。”可见,动物的皮为熬胶的基本原料,但是对于鹿而言,目前使用的多是鹿角胶,鹿皮胶较少用。在贵州、吉林等地,民间也取用梅花鹿或马鹿的皮来熬胶。

img

图3 历代本草鹿图

A.郢州鹿(宋《本草图经》政和本);B.鹿(元《饮膳正要》);C.鹿(明《本草纲目》金陵本);D.鹿(清《本草备要》);E.郢州鹿(明《本草品汇精要》弘治本);F.麋(明《本草品汇精要》弘治本);G.截浸鹿角(明《本草品汇精要》弘治本)。

鹿角胶药性偏温和,补益效果佳,不仅是治病之良药,更是养生之佳品。鹿角胶在唐代即作为贡品供给皇家享用,《乾隆宣化县志》载:“太宗贞观八年,令州府岁市土所出为贡。……武、新二州贡犲尾、鹿角胶。”可见,在唐太宗年间,地方就有把鹿角胶作为贡品的传统。

宋代陈瓘有词《减字木兰花·世间药院》云:“世间药院,只爱大黄甘草贱。急急加工,更靠硫黄与鹿茸。鹿茸吃了,却恨世间凉药少。冷热平均,须是松根白茯苓。”这是一首描述中药药性的词,讲述寒热平调的道理。

此外,鹿能识别草药。《道藏》载:“遇鹿者,能采灵芝,自知其方位,远近因此。”这里指出鹿能采灵芝而食。唐代徐夤有诗云:“旧放长生鹿,时衔瑞草还。”鹿能识别特定的药草,如孙思邈言:“壶居士言鹿性多警烈,能别良草,止食葛花、葛叶、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荠、齐头蒿、山苍耳,他草不食。”《抱朴子》亦载:“南山多鹿,每一雄游,牝百数至。春羸瘦,入夏惟食菖蒲即肥。”由于鹿常以药草为食,使得鹿补益的效果佳,一身皆是宝,均可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