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唐朝和突厥的恩怨以及前世今因(上)
第一节突厥的兴起与分裂
一、突厥起源及其与铁勒的渊源关系
突厥一名,广义包括所有属于铁勒和突厥的操突厥语诸部,狭义仅指突厥族和突厥汗国。
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一词作为部落的名称,大概始于公元5世纪中叶。当时,后来成为突厥王族的阿史那氏,居住在金山(今新疆北部一带阿尔泰山)的南面。金山的形状好像“兜鍪”(móu,武士的头盔),这个部落称兜鍪为“突厥”,于是就把突厥一词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来突厥部落发展壮大成为民族,并且建立了庞大的国家,“突厥”也就成为这个民族和汗国的名称了。其实这个传说是当时的汉人史官凭想像杜撰的,突厥更可能是结合阿尔泰语和藏缅语产生的一个词“万王之王”或追溯到匈奴的“天之骄子”,而且古代匈奴人眼中最初的“天山”就是祁连山(现在新疆的天山是东北亚游牧民族西迁后的称呼),所以突厥汗国翻译成各国语言就叫“万王之王国”或“天国”。
关于“突厥”这个词的含义还有另外的说法,据成书于11世纪70年代的《突厥语大辞典》说,则为“最旺盛时期”。5世纪中叶“突厥”作为部落名称开始出现时是否根据这个含义而定名,现在已难以考证了。
突厥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纪元以前的丁零。《晋书·北狄传》称丁零为“赤勒”,同书《慕容儁载记》作“敕勒”和“涉勒”。《魏书·高车传》作“勑(chi,同敕)勒”,并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隋书·北狄传》作“铁勒”。丁零、狄历、敕勒和铁勒等,都是同一突厥语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汉文译名。
732年(开元二十年),突厥苾伽可汗在建立于蒙古草原鄂尔浑河畔的《阙特勤碑》突厥文铭文中说:“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在回纥兴起以前,九姓回纥原为九姓铁勒。苾伽可汗确认九姓回纥是突厥的同族,即实际上承认突厥原为铁勒之一支,突厥源出于铁勒。
在《周书·突厥传》开头部分记载着两个关于突厥起源的传说。其中一个是铁勒几个部落同出一源的传说,其大意是:在一个以狼为图腾的古代部落中,有一个名叫伊质泥师都的人,能呼风唤雨,其妻一胎生四男。一子“变为白鸿”,可推测这是以白雁为图腾的部落之祖。另一子“国于阿辅水(今西伯利亚之阿巴坎河)、剑水(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之间,号为契骨”。契骨即汉魏时期的坚昆,现在柯尔克孜族的祖先。又一子“国于处折水”,没有说明部落名称。长子呐都六被原来的部落推举为首领,“号为突厥”。呐都六有十个妻子,她们所生的儿子都“以母族为姓”。讷都六死后,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继任首领。这一传说表明,突厥与铁勒中的契骨等部有共同的祖先。
另一个是关于突厥王族阿史那氏起源的传说:古代有一以狼为图腾的部落,被邻国所破。一位丈夫被杀的妇女逃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以北的山中。这里四面都是山,中间是茂盛的草原。这女子生下十个男孩。他们长大以后娶妻生子,各有姓氏,其中一支就是后来的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子孙繁衍,渐渐达到数百家。经过几代人,才走出山来,臣服于柔然。这一传说指出,突厥阿史那氏的祖先出生在高昌北面的东部天山山脉博格多山中。据《魏书》记载,当时此山以北即为铁勒分布地区。
公元5世纪中叶,我国北方的柔然进入西域高昌一带,阿史那氏的部落从高昌北山移居金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铁工”,并开始以突厥为名。大概他们是在高昌附近时学会了冶炼技术。因为当时天山一带的炼铁业已具一定规模。早在东晋时期(公元317—420),《释氏西域记》就说:屈茨(今新疆库车)北面200里的天山中,晚上有火光,白天则冒烟,人们开采这山中的岩炭(煤),冶炼此山的铁,经常供应西域三十六国使用。
二、突厥的立国
突厥在金山之阳受柔然控制和役使多年。至公元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从弟穷奇率部10余万落(户),脱离柔然,从漠北西迁至高昌西北,自立为王。高车即铁勒,突厥与副伏罗部本为同族,居地又相邻近,想必有所联系,甚至可能得到该部的帮助。在这以后30多年间,柔然曾一再西征高车副伏罗部,双方互有胜负,实力都大为削弱。柔然不得不逐渐放松对突厥的控制。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元年),柔然佗汗可汗伏图西征高车,被副伏罗部王弥俄突杀于蒲类海(今新疆东部巴里坤湖)北。直至520年(北魏正光元年),柔然可汗阿那瑰归降北魏王朝,突厥终于摆脱柔然的束缚,从此迅速壮大起来,并且大步向东发展。
公元542年(西魏大统八年)以前,突厥已东至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每年冬季黄河冰冻以后,突厥即涉冰过河进行掠夺。这年,西魏调派骠骑大将军宇文测镇守绥州(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宇文测在要道上堆积柴草数百处。农历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寇,宇文测命各处点火。突厥以为西魏大军前来,慌忙撤退,自相践踏,丢下了大量牲畜和辎重。从此以后,突厥不敢再到绥州抢劫。当时突厥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这次事件使突厥之名第一次见于汉文史籍的记载。
这时,突厥的首领名叫阿史那土门,他是讷都六的后代,大叶护(官名)吐务的长子。由于部落已经比较兴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扩大商品交换,于是开始到西魏的边塞上购买丝织品和粗丝棉,并表示愿意与中原通商往来。公元545年(大统十一年),西魏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的胡人安诺槃陁出使突厥。突厥人非常高兴,互相庆贺说:大国的使臣前来,预示我国即将兴旺发达。第二年,土门遣使向西魏贡献方物。
其时,铁勒将进攻柔然,土门出其不意率部邀击铁勒,收服铁勒5万余落(户),突厥的力量因此大为增强。
土门自恃强盛,向柔然求婚。当时已在漠北复兴的柔然可汗阿那瑰,派使者辱骂土门说:你是我的“锻奴”,怎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土门听了非常生气,杀死柔然的来使,转向西魏求婚。公元551年(大统十七年)夏六月,西魏将长乐公主嫁给土门为妻。早在这年春三月,西魏文帝去世时,土门已遣使吊唁,并献马200匹为奠仪。当时,突厥和西魏王朝的关系很亲密。
公元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正月,阿史那土门发大军破柔然于怀荒北。柔然头兵可汗阿那瑰兵败自杀。其太子庵罗辰是东魏兰陵郡长公主夫婿,并与北齐皇室有姻亲关系,因而率众投奔北齐。柔然残余部众另立阿那瑰侄铁伐为主。突厥进据原先由柔然分布的蒙古高原绝大部分地区。
突厥既继柔然成为漠北的主人,其首领阿史那土门即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国。伊利可汗在《阙特勤碑》突厥文铭文中称布民可汗。但是,这位突厥汗国的创立者在位仅一年。公元553年(西魏废帝二年)春二月,伊利可汗逝世。其子科罗继位,号乙息记可汗。
乙息记可汗击破柔然别部所立可汗邓叔子军于沃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乌梁素海之北)北木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