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外典型国家改革开放实践及启示
通过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各国发展的重要经验。考虑当下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现实特征和成渝地区建设的客观需求,我们主要聚焦分析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转型发展期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开放经验举措,研究提出对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有益启示。
一、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保护、扶持、开放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日本实现工业化后,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资本收益率、研发收益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促进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等举措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相继采取保护、扶持、开放的对外政策。战后日本采取关税壁垒、外汇预算制度等进口限制政策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制定日元基金等政策严格限制外国的直接投资,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同时,制定扶持电机、汽车、电子、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新兴产业的一系列战略规划,引进外国先进重化工技术促进工业技术革新,通过租税特别措施减轻国内企业税负、促进企业资本积累,建立大批量生产体系,增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本国幼稚企业和汽车、电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出口导向型产业成长壮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选择地实行贸易自由化和分阶段地实行资本自由化,通过出口和投资加速整个经济的外向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一方面,针对受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出现的结构性萧条的基础原材料、纺织等产业,实施了“去产能”政策,特别制定了稳定平电炉、炼铝、合成纤维、造船等产业临时措施,加快过剩设备的废弃、冻结,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实行生产、价格调整,减少库存、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提供开放补贴、增加政策性融资、实施特别折旧等方式,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核能发电、航空运输等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产业技术审议会,采用注入国家资金、建设筑波科学城等方法,积极发展环境保护、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即提高研发投资支出、建设国有研究试验设施、鼓励多学科技术融合发展、推动国际研发合作和推动产业“知识集约化”、促进产业技术高附加值化,并制定了财政金融政策助推新材料、微电子、生物工程等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消了一系列限制性壁垒,加快电信、铁道、邮政等部门的民营化进程,提升经营效率;实施劳动力市场改革,允许在所有行业中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雇佣员工,提高用人弹性和灵活度,提升劳动力使用效率;设立“结构改革特区”、倡导创立经济特区,在特区内部率先实行新法律法规,放松行业管制,吸引外国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为新政策实施与推广总结经验。
二、韩国
韩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最贫穷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典型案例。韩国经济增长被称为“汉江奇迹”,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以及持续性改革开放来推动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
一是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提高。20世纪70年代,韩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远远低于资本和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大力推动技术研发,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2%以上,相比而言,很多中等收入国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占GDP的比重仍低于1%;1998年以后,在不断研发的背景下韩国产业技术取得很大进步,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改革与技术升级成功完成,韩国经济增长中贡献最大的要素已经从资本变成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产业政策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最初,韩国设定不同汇率鼓励出口企业生产,优先扶持用于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进口原材料实行免税,并为企业提供资金用于升级技术和生产设备更新;之后,设立国家投资基金,优先扶持钢铁、造船、电子等重化工企业,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工业企业解决资金上的后顾之忧,并提供政策保护;后期,通过法律保障产业转型发展中市场的作用,制定财政政策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并注重对产业发展的微调,产业政策从扶持型向功能性转变。
三是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韩国实施出口主导战略,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战略。20世纪60年代,韩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矿产品,采取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改变保护本国产业的政策,构建自由竞争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出口服装、半导体、鞋、影像设备、船舶、电脑等;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危机倒逼政府的经济结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进入21世纪后,开始实施FTA(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FTA谈判,主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出口以半导体、电脑、汽车、无线通信仪器、平板显示器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三、新加坡
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欠发达国家,一跃成为国富民强的发达国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辉煌成就。囿于本国薄弱的经济和科技基础及有限的国内市场,新加坡主要通过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来打造国家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亚洲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
一是实行全方位门户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制定全面的、全球的对外开放政策,努力打破各种限制,向世界开放、向一切国家和地区开放,不断推广、完善对外资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如制定《豁免所得税》法令,实施税务鼓励特别优惠,提高外国资本来新加坡投资的吸引力,调动本国企业出口积极性;同时给予国外投资者特别鼓励、出口资助、风险投资资金扶持和国际贸易鼓励等激励政策。这些鼓励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的举措,使新加坡经济发展向外向型、规模型、世界型加速转变。
二是适时调整外向型产业政策。始终坚持积极吸引外资,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初,产业政策支持转口贸易、纺织服装、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产业政策支持侧重于提高工业自动化和劳动者素质方面,以及吸引外商来新加坡投资造船修船、石油化工、石油勘探设备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商务”新政策,把服务业作为新引擎,重点发展旅游、金融和信息等高端服务业;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高科技战略,政策聚焦于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航天航空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三是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始终坚持把吸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落户作为本国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对标国际标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满眼翠绿的城市绿化环境和创造干净整洁的城市卫生条件;营造“亲商”环境,把外商投资视为本国自己投资、外商企业视为本国自己企业的贴心服务,“亲商”的同时还倡导“双赢”理念:外商要有利可图、赢得投资回报,新加坡则赢得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独创劳资政薪酬协商制度和新加坡全国职工联合总会,每年根据国家经济增长、劳动力变化等情况,由劳、资、政三方协商议定薪酬标准,向政府和企业界提出调整薪酬建议,提高劳资和谐竞争力。
四是打造国家竞争力战略。实施国际化战略,培育扶持本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跨国公司,先后制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加坡标准和成立国际企业发展局等专职管理部门,在世界各国设立上百个新加坡工业园区;实施扩大“腹地”战略,以新加坡周边7小时以内飞行时间的国家和地区为经贸发展腹地,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中国战略,制定政策要求“搭上中国经济发展顺风车”,加强与中国经济合作,牵引拉动其经济发展。
四、越南
1976年越南实现南北统一时,经济十分落后,政府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主要采取市场机制改革、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等政策,加快推动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
一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南仿效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步引入市场经济,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尝试性改革。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开放自由市场等,向农民、企业和非国营经济放权;同时放宽对外出口的政策,扩大各省(市)的外贸经营权,依托优良海口的贸易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二是优化对外开放政策。越南陆上与中国、老挝、柬埔寨毗邻,海上又扼太平洋、印度洋等交通要道,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地理条件独特且重要。1986年以来推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越共“六大”提出“广交友、少树敌”的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七大”宣布希望成为世界共同体中所有国家的朋友,确立“全方位、多样化”外交政策,扩大以经济为主导的交往合作圈。同时,积极争取外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1993年越南争取外援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争取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共同为其提供10亿美元优惠贷款,20个国家和17个国际机构为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援助;1995年,越南与欧盟签署经济合作协定,与美国正式建交,正式加入东盟,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权力下放,国有企业的生产和自主经营权扩大,以国有企业为中心、外资与混合型企业为辅助的工业体系形成。制定一整套与国有企业相对应的法律对国有企业发展进行规范,实施《国有企业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使其逐步发展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国有企业集团、国有总公司等。
五、经验启示
纵观东亚、东南亚地区典型国家(地区)的改革开放历程,其都在产业政策改革、技术创新支持、市场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等方面作出了政策安排,以助推这些国家(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一是必须强化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虽然从本质上来说产业发展更多应该依靠企业,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特别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合理运用产业政策,一个国家(地区)才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目标。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新加坡或其他国家,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举措,通过采取财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开放补贴、政策性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本国(地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目标。因此,成渝地区也应借鉴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区域内产业实现转型发展。
二是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科学制定和出台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重视技术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才能提升经济效率、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因此,对于技术创新实力较弱的成渝地区,更应该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突破技术创新薄弱环节,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三是必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核心。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才能打破束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让经济要素流动更加合理,让资源要素配置更加优化,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实行更加市场化的要素市场改革,取消限制性壁垒,放松行业管制,才能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吸引国内外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为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积蓄力量。为此,成渝地区应该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开放政策。当今世界,开放是全球各国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优化开放政策,才能在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韩国、新加坡、越南都实行了更加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把经贸发展腹地放到全球更大范围内来考虑,实施全方位、多样化的开放政策,通过开放倒逼国内经济结构改革,加强与周边及更大范围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在开放合作中寻找发展机会,实现自我更好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处内陆的成渝地区应该更加开放地面向全球发展,在开放中实现自我发展。
五是必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市场主体落地发展,带动本国(地区)的市场主体实现更好发展是关键。新加坡等国家高度重视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亲清的政务环境,为国内外市场主体落地生根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市场主体青睐的国家(地区)。这为地处内陆地区的成渝地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