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取都是为了研究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服务的,可以依据具体研究的问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并选取各种技术、手段,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本书在梳理了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后,综合运用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将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具体用到了典型案例法、问卷法、访谈法与比较分析法。

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规范分析法是研究“该怎么样”的方法,是一种价值判断,根据事物的性质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判断,并说明做出判断或选择的依据。实证分析法研究事物“是什么”,不涉及事物的性质,只针对事物的外在特征,并试图说明事物的发展情况以及结果(宋嘉革,2006)。

城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因此人口流动是社会活动,想研究人口流动的规模、方向、趋势就必须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与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而运用计量工具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所以本书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本书一方面运用了文献法,查阅与借鉴了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省、市层面公布和其他学者总结的人口流动资料,另一方面运用了田野调查法,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传统农区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计量工具对人口流动趋势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人口流动趋势和影响因素是为进一步对城镇化模式路径的选择做出有实践意义的指导,这就必须结合对城镇化模式路径的理论政策进行充分的规范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可以使分析更加全面,结论更有说服力。

2.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

定量分析法是为了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运用数据或模型等进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法是描述事物的性质特征的分析方法。二者结合才能准确展现事物的本质,使我们对事物的进一步分析更加准确。本书对人口流动的规模、速度、方向与趋势的预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法,对城镇化历程使用的是定性分析法,在城镇化模式路径的研究中运用了定性分析方法,而人口流动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殊现象,这样论文既有定量分析又结合定性分析,使论述更准确。

3.调查法

为了实现对河南省人口流动现状与突出问题的准确把握,本书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本书的调查研究基于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百县—千村—万户”工程(Ⅶ期与“河南新型城镇化”调研[1])。两项大型调研,都是针对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工作,一方面弄清楚人口流动的格局,另一方面试图探寻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问卷涉及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时间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未来迁移方向等,对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给出合理解释。调研具体采用调查问卷与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百县—千村—万户”工程数据库[2],是以抽样问卷调查为方法的全省大型调研。问卷有效率接近98%。问卷选取了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208个村镇,这些村镇分布于全部18个地市下辖的63个县(市),共调查了7699户家庭9774口人。其中子项目为全省随机整村调研[3],整村调研涉及河南省17个地市(除鹤壁市),34个县,54个行政村,其中有效访户7479户,覆盖率达36.31%。“新型城镇化”调研从2013年5月中旬开始,是以问卷及访谈为手段的小规模重点调查。主要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促进机制”和“城市体系、形态与布局”等相关问题进行调研。调查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河南信阳市商城县(劳动力外出打工典型区)、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典型农区)、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制造业比较典型区域),调查了3镇4村408户家庭的1211口人。在郑州选择了农民工居住较为集中的两个都市村庄和7个与农民工进城关系密切的政府部门进行城市农民工融入障碍调研。其中选择了郑州宇通和开封新大新材两家对农民工进城安家定居愿望迫切的企业。在数据处理上,运用计量分析软件对数据采用了标准化处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科学的方法,处理了两个调查共计63个县(市)212个村(镇)8096户家庭10985口人的相关数据[4]

(二)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总结如下:

第一,城镇化就是农业人口及其他要素向非农人口及其他要素的转化过程。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口流动集聚。人口流动的动态变化必然影响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本书从人口流动的动态视角探索城镇化模式,一方面是尊重市场中要素流动的规律,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口往往是在产业支撑下流动。所以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对城镇化模式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了市场的选择和工业发展的因素。本书结合了经济学、人口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依据传统农区人口流动动态特点来探讨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积极寻找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

第二,传统农区城乡二元结构最为突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而目前国内学者较多关注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对于传统农区的研究甚少。研究和掌握典型传统农区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人口流动特殊规律,就抓住了城镇化的本质。对于传统农区人口流动特点趋势的探索,既体现了发展经济学的新视野,又是对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第三,国内对城镇化研究多集中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但东南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是在没有了解城镇化规律的情况下形成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模式不适用于传统农区。对于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城镇化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并用动态的思维分析城镇化模式选择。而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对城镇化模式的动态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书基于对传统农区要素流动规律与城镇化规律的充分分析,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探讨区域城镇化模式,既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特殊的城乡人口流动理论,也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理论。


[1] 本书作者是“百县—千村—万户”工程全省随机整村调研问卷的设计者,“新型城镇化调研”郑州“城中村”调研的总负责人。

[2] “百县—千村—万户”工程数据库是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与黄河文明中心联合开发的河南省农村数据库,数据库有7年全省调研数据。

[3] 全省随机整村调研的计划是:在全省18个地市随机抽取一个村,每个村选派1~2名本科生或研究生,按照统一设计的问卷逐户询问并当场填写问卷,计划每年采集一次,分为村情访问问卷与户情访问问卷,村情由村干部填写,户情由每户户主填写,数据涉及家庭人口总量及结构、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时间长短、工业行业、工作地点、收入状况、未来迁移计划等指标,通过采集处理建立数据库,试图弄清楚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方向、结构等基本情况。“百县—千村—万户”工程从2012年开始,在2013年加入了全省随机整村调研。

[4] 耿明斋.人口流动、制度壁垒与新型城镇化——基于实地调查的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