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6章 驻军屯儿(求票求追读)
还是几天前。
赶车的马儿靠在大道儿边上吃草,英子发现,这阵子每天带着马儿出去找黄亮,它的马蹄铁都陷进去了。
马儿的嘴巴咀嚼着,跟骆驼似的,它吐着泡沫,靠在草丛边上吃着草,它不明白,为什么一向爱惜自己的主人这段时间总是带着它在大道上飞驰。
马儿眼睛亮闪闪的,眼睫毛也很长,它不懂,它只是觉得主人不快乐了,因为,主人可能是在等什么。
她在等一个人。
等那个该回来的人……
英子有些颓靡地坐在马车架子上,她抱着手中的猎枪和气枪,她现在有好几把枪,但是黄亮买的气枪她没舍得用,她暗戳戳的在脑子里想,这一把是雄的,一把是雌的,她和黄亮一人一把。
她还是喜欢用老套筒,因为子弹多随便打,虽然要填药子。
猎枪虽然威力大,可是子弹多,得花钱去买。
老套筒,可以自己灌铅子弹……
她端起老套筒对着旁边砰地放了一枪,然后又填入药子,用铁钳子压实,又是一枪。
几枪打出去,心里的郁闷似乎也释放了,英子鼓嘴吹着气,吹着自己额头垂下的发髫,踮起脚眼眸又紧张地看向远处的道边,可是,还是没有看到任何影子……
她眼睛转了转,想到了一个人。
大胡子。
那个笑眯眯的坏人,总是喜欢路过他们屯子,问他们鄂伦春人买肉食,会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打火机,盐巴,糖,换一些无关紧要的山货,还让他们鄂伦春人帮忙看些东西。
那个人,似乎和派出所的人关系很好。
英子和她爹,她叔叔这一代人都不同。
她小时候读过夜校,这边嘿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还没撤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搞过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夜校读书,那时候这边老多知识分子,有江南的才子,苏北的书香门第世家出身,还有周总理家乡淮安的私塾先生,给她们这些鄂伦春小孩上课。
所以她抿着嘴回头看了看,老满头和小泥巴玩的正开心呢。
隔代亲兴许是这样。
她咬了咬脸颊咬肌:“我得去找那个大胡子,找他帮帮忙。”
她想做就去做,鄂伦春人就是这样,直率,还有渔猎民族的血性,她们也不会去害怕什么,在鄂伦春人心中,没有害怕的概念,只有敬畏。
她拎起猎枪,又架起马车跑了起来。
即便找到大胡子,可能需要好几天,但英子知道怎么找到那帮人,那帮人晚上喜欢在山林子里升起篝火,只要在二十里内,英子这猎人总能找到的。
她想着便出发了……
……
火堆烧的噼里啪啦的。
大胡子送了套铁炉子过来,这种铁炉子在几百里外的钢厂很多,在这儿却比较少,一般老百姓现在大部分还是用土灶和火炕。
黄亮将火烧的旺旺的。
他回头一看,发现英子在换衣裳,她丝毫没避讳,只是背对着他,可是英子胳膊上有些伤痕,好像是挂伤的。
“英子的手咋了?”
黄亮问老满头。
老满头轻轻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老人蹲在火炉边上沉默的抽着烟,听着收音机滋滋滋的声音,说道:“明天你们去驻军屯儿,要是有布票,扯几尺红布吧。”
“好!”
黄亮点了点头。
他和英子似乎心有灵犀一般。
二人眸子犹如秋水触碰到了一起,又泛起涟漪,各自划开,脸颊在炉火映衬中红的通透。
“二爹……”
火炕上睡的香甜的小泥巴猛地说出梦话,火炉边上,躺着的狗子小傻瓜竖起耳朵看来,又垂下脑袋靠在爪子上,闭上了眼眸。
天黑啦,该睡觉咯……
……
第二天又是个艳阳天。
但是山里的风吹得人脸颊疼,这真不是开玩笑,吹久了吹得嘴壳子发干发紫,必须要弄点大眼贼脂肪或者灰狗子脂肪做润唇膏。
黄亮还给小泥巴的脸蛋儿,手都抹了,防止她长冻疮。
关东秋天不是开玩笑的,冻疮都是小事儿,怕把手指头脚趾头冻掉了。
“二爹,我都瞧不见啦!”
小泥巴跟个瓷娃娃似的,被黄亮用狗皮帽子罩住脑袋,还给她身上穿着厚厚的驼鹿皮衣服,她赌气似的撇撇嘴很不高兴。
“喏,吃糖。”
但黄亮一拿出糖果来,小泥巴就眼眸笑成了一弯月亮,她喜滋滋地接过糖果,剥开来盯着,琥珀色的糖果散发出诱人的光泽,还有浓郁的果香气儿,她先吞了口口水,用舌头舔了舔缺牙巴,她舍不得吃。
“二爹,糖还多吗?”
她眼巴巴地伸长脖颈,像是丑小鸭一样,盯着黄亮的口袋。
“小泥巴你吃吧,糖没了,二娘给你打皮货去换!”
英子本来在架马车,这会儿忍不住回头说道。
小泥巴又撇了撇嘴巴,她小嘴巴嘟起来像是小鹅似的,犹豫地看了看手中的糖果,舔了舔,又舔了舔。
重重地吞了口口水。
小泥巴将这颗糖捏的紧紧的,放进了自己的兜里。
“你怎么不吃了?”
黄亮眉毛挑了挑。
“二爹啊,我要留着,二爹你万一以后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想你了,就吃你给我的糖。”
“我舔一舔,就好甜好甜的!”
她抖宝似的将手中的糖果伸出来显摆了一下,又迅速缩回兜里。
黄亮愕然,张了张嘴,鼻头忽然一酸。
他挼了挼小泥巴的脑袋,什么都没说。
只是默默地将自己兜里的糖果,攥了一下,数了数分量。
他默不作声擦了擦眼睛溢出来的泪,见英子盯着他,咧嘴笑了笑,心说你看我做什么。
糖果那么多,总有一颗有点苦的。
这颗糖这么苦,就让我吃吧。
小泥巴吃甜的!
……
驻军屯儿距离窝棚也有十几里路,而且大部分是山路。
这边在前清的时候,是大小金沟两条挖金矿的河沟进出必经之地,到了伪满洲国时期,因为开矿修了铁路换了道儿,据说这地方还被胡子和鬼子都屠过村,这里就没落了。
但是至今还有二十几户人,其中有修蹄铁的,也有赤脚医生,更稀奇的,还搞了个供销社,由屯子唯一的邮差家开着。
不过这个供销社只卖紧缺品,盐巴和糖,其他的统统看缘。
收皮货置换东西这类的,这家供销社没资格……当然,也没钱。
整个驻军屯儿像是螃蟹大钳子中间的一条缝,二十几户人家聚在一块儿,隔得老远,就看到许多村民正跟在生产队的拖拉机后头拾粮食,都是苞米。
这边地肥,而且山地不容易涝灾,种苞米的多,好些村民是老妪,还有一些小孩子,都穿着袄子,脸颊脏兮兮的,提这个兜篮跟在拖拉机后面,有粮食落地上了就去拾,你争我抢的,生怕慢了一步。
粮食要交公粮,各家做了公家的活儿,大队的活儿,才能做自家的地,家里人又多,粮总是不够吃的。
黄亮看到这熟悉的一幕,心中无比感慨,忽然眼睛一亮,他居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
只能说,这地方真是小。
ps:说点题外话。
我这本书,我自认写的还可以,节奏一直走的自己的节奏,可是,我第一轮PK就跪了。
本来,按照起点的规则。
首轮跪了的书,没有后续推荐,但是新规则加大了十万字信息流的比重,所以我决定写长点,写到十万字看看,我这书是慢热型,日常文,不是爽文,我也写的非常非常用心,有时候自己情愫都进入了。
可是,追读很缓慢始终在垫底,马上就要第二轮复活赛,这会决定我这本书,还有没有后续推荐,一旦没复活赛资格,我这本书就再也没有任何推荐了。
所以,我恳求在看这本书的读者,不要养书,这几日我更新之后,能多帮我点击一下追读,让我通过pk,不然,我可能道心就碎了,这本书,也就没了,因为没上第二轮,自然都没有上架付费的资格—.—现在起点就是这么残酷。
拜求追读,最后,如果有月票,力所能及的求一张,免费的推荐票,也求几张,幼苗需要您的呵护才能成长,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