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政治谋略(两晋—五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错待一人,颠覆一个王朝

西晋王朝建立后不久,就陷入了内乱。内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执政者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并最终选择了白痴皇帝司马衷。而当时唯一能扭转局面的齐王司马攸,却因受到无端猜忌而英年早逝。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西晋之亡,亡于齐王(司马)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司马)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事实果真如此吗?

齐王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便将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又接替司马师掌握大权。司马攸多才多艺,深得司马昭的喜爱,据说司马昭经常拍着身下的座位说:“天下者,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司马)攸。”他甚至打算立司马攸为世子,但左右大臣都不赞成。山涛说,“废长立少,违礼不祥”;贾充也说,司马炎“有君人之德,不可易也”。于是,司马昭最终确定司马炎为接班人。但这件事不可避免地使司马炎和司马攸兄弟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司马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临死前对司马炎讲了淮南王刘长和陈思王曹植的故事,哭着将司马攸的手放在司马炎手上,要他们兄弟两人引以为戒。

司马炎称帝后,封司马攸为齐王,总管军事,而司马攸在政权转移过程中对稳定政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赢得了人心。司马炎对他很信任,先后令其迁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转任为镇军大将军,加任侍中、太子太傅,后又接替贾充担任司空。司马攸也能尽心辅佐司马炎,每有朝政大议,也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毫不保留。当时定居在并州一带的匈奴左贤王刘豹的儿子刘渊以“任子”的身份在洛阳为官,大臣王浑和王济父子将他推荐给司马炎,司马炎非常欣赏他,王济甚至向司马炎建议说:“(刘)渊有文武长才,陛下任以东南之事,吴不足平也。”而司马攸则看出刘渊非等闲之辈,他对司马炎说:“陛下不除刘渊,臣恐并州不得久安。”但王浑不同意,说:“大晋方以信怀殊俗,奈何以无形之疑杀人侍子乎?何德度之不弘也!”司马炎最终同意王浑的意见,刘豹去世后,又让刘渊接替了左部帅的职位。

从道理上说,王浑的意见没有错;但司马攸是通过对刘渊的观察,觉察出刘渊对晋王朝而言最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二十五年后的元熙元年(304),刘渊自立为汉王,四年后正式称帝。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继位,派兵攻进洛阳,俘虏了晋怀帝。五年后,又攻占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被刘渊建立的汉朝(前汉)所灭。如果司马炎地下有知,不知是否会因为当初没有听从司马攸的劝告而后悔!

虽然表面上司马炎还是听从了司马昭的叮嘱,同司马攸兄弟之间的关系还算可以,但到了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他还是同司马攸发生了冲突。由于司马炎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出息,特别是太子司马衷简直就是一个白痴,因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司马)攸”。司马炎曾专门就“谁可以托后事”的问题询问过尚书张华的意见,张华也直接回答:“明德至亲,莫若齐王。”

司马攸虽然为人正直,但性急如火,疾恶如仇,为此他母亲临终前也专门对司马炎说:“桃符(司马攸小名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司马攸对司马炎的宠臣荀勖和冯等人拍马奉承的行为非常讨厌,而二人亦怕一旦司马攸真的做了皇帝,自己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便向司马炎进谗言,把齐王赶回自己的封地去。荀勖更是直接说:“百僚内外皆归心齐王,陛下万岁后,太子不得立矣。”甚至挑唆说:“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验矣。”

司马炎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太康三年(282),司马炎下诏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并回到齐国。果然,听到这个消息,征东大将军王浑、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憙、中护军羊琇等朝廷重臣纷纷上书劝谏,而这样一来,又应了荀勖的话,让司马炎更觉得不能留司马攸在身边了。

司马攸知道自己被荀勖、冯等小人所暗算,但又无从诉说,因此怨愤发病。司马炎派御医去诊视,而御医为了迎合司马炎的旨意,竟然谎报病情,明明司马攸已经病得很重了,却谎称他没病。司马炎便催促司马攸赶紧上路。司马攸抱病前去向司马炎辞行,还强掩病态,装得像没病一样,结果司马炎更怀疑他是装病了。没过两天,司马攸便吐血而亡。手足情深,司马炎不免伤心落泪,而冯担心司马炎怪罪,反而对司马炎说:“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最后是御医做了替死鬼,被砍了脑袋。

司马炎对于司马攸的处理,虽然是所谓帝王家的家事,但的确影响了西晋王朝的历史进程。三百多年后,唐朝宰相房玄龄主持编纂的《晋书》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不无遗憾地写道:如果齐王不死,也许八王之乱就不会发生,中国也就不会陷入随后五胡乱华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