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重八请我当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帝国

朱棣接过小纺车,开心的走了。

虽然很小,但是也可以织布,按照明末的小型织布机做的模型。

这是韩林偶然从一位松江来的商人手里买的图纸,再请工匠做的。

接着就又开始讲课了,今天讲论语,“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韩林兴致缺缺,随便从书篮里拿了本书小说,便读了起来。

还是那句话。

学什么学?

看完了一节,又抬头看了看现在这些兄友弟恭的皇子们,以后会为了皇位明争暗斗。

特别是朱棣,以后造反成功,把朱标的子孙关在凤阳宫墙内,最后连话都不会说。

春申君的萧墙之祸、赵武灵王的沙丘之变、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历代皇室,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的那些悲剧,全都牢牢的刻在他的脑子里。

韩林需要和这些皇子搞好关系,因为朱元璋这人别的地方都有黑点,但是对待子孙那是真爱。

只要自己和这些皇子关系不错,也许朱元璋能手下留情一点。

但是也不能太过亲密无间,到时候站队问题就让人头大。

虽然知道最后的赢家是燕王,可是韩林自己都能改变时间线。

何况造反这种本身就充满偶然性的高风险活动呢?

正当韩林胡思乱想的时候,魏观也发现了韩林心不在焉。

“宋国公,你来说一下,这段话的意思。”魏观有心敲打一下。

韩林揉了揉眼睛,看了看魏观,“其实就是上行下效的意思。”

魏观仔细想想好像就这意思,不过还是不甘心,“那能够举几个例子吗?”

韩林开始掉书袋,“比如晋武帝自己奢侈成风,导致整个晋初一副亡国之气。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导致唐朝后面一系列政变,李世民是不错的君王,但是却带坏了风气,甚至影响整个后来历史的风气。”

“怎么说?”魏观也是第一次听人批评明君李世民,比较好奇。

韩林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唐太宗的成功,让后世的人物都有一个做法,只要能成为明君名臣,那么手段不重要。所以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错误。这也导致后世兄弟为了皇位,不择手段,嫡长子制没有得到充足保障。”

“甚至宋末出了那么多投降异族的将领,都与李世民这种不择手段的上行下效有无法洗清的关系。”

这纯属尬黑。

完全是不讲前因后果,直接扣大帽子,就和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结局,原因是朱元璋。

因为要不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哪里来的吊死煤山?

之所以这样胡说八道。

只因为韩林从窗户瞥见了朱元璋罢了。

韩林是在投其所好。

故意扯到嫡长子继承制和兄弟相残,就是在挑动朱元璋的情绪。

朱元璋就是为了不骨肉相残,于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因为靠身份决定继承人的,所以君主其他的孩子都没有资格参与竞争,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王位之争,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历朝历代来说,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不管这个政权发展好坏,前提是必须保持稳定,稳定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这也是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传给嫡长孙的原因。

就是不像让子孙后代都有机会当储君。

大家都参与皇位竞争,这样肯定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到时候极有可能出现内乱,要知道绝大多数王朝都是亡于内乱的。朱元璋不可能不吸取这个教训。

而且朱元璋的皇子不仅仅是皇子,他们还有其他身份。

明朝建立之后,等到儿子们渐渐长大。

朱元璋开始大肆分封皇子,这些皇子驻扎在地方,手握兵权,都是实力强大的藩王。

这就意味着,太子去世后,朱元璋如果从其他儿子中选储君的话,就变成了藩王入主中央。

这在古代绝对不是什么好现象,这种现象明显有点鼓励藩王夺权的感觉,历朝历代都很注意这一点,都不想让藩王入主中央。

所以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另一方面,朱元璋又对自己的子孙特别的爱护。

朱元璋出生的家庭,穷到饥荒时饿死人。

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儿子都被活活饿死。

所以对亲情十分看重,更不想子孙受苦。

朱元璋立下规定,凡是朱家子孙不能出去挣钱,不用交税,所需费用朝廷给钱。除了给生活费,娶媳妇给钱,建房子给钱,生小孩给钱还有奖励多多,死了也给钱,反正就是啥都给钱。

果然韩林再次投机成功,话音刚落,朱元璋就走进课堂,大声夸奖,“宋国公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