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模式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早,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基础上的农业发展道路选择上也各具特色。其中较为典型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日本和韩国。

1. 英国、美国的发展模式

英国的城镇化是最初以乡村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后来,相当一部分村庄通过产业化、规模化、城镇化演化为城镇(Morris R J and Rodger R, 1993)。18世纪初期,由于地少人多,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公有地围圈法》,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工业化、城镇化需要的资源通过国外进口解决。可以说,英国的城镇化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美国国土面积广阔,且人少地多,而国际人口迁移却满足了其城镇化、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美国与英国城镇化道路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美国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McKelvey.B, 1973),其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而农产品的出口则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积累资金。此外,交通革命在美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初美国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始了交通革命。铁路运输网的完善又促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 日本的发展模式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日本经济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期向高度成长期过渡,急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出现了膨胀的城市与凋敝的农村并存的现象(Yamada H and Tokuoka K, 1991)。这时日本政府将实现农村繁荣作为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现代农业的对策之一被提上日程。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推动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积极向农村导入工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提出了利用大规模建立新据点的方式,扩散城镇工业来振兴地方经济,同时把全国分为工业过密地区、工业准备地区和工业开发地区,鼓励工业向后两类地区发展(Mosk C, 2001)。同时,日本政府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对工业开发地区进行大力扶持,优先分配公共投资,修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公共福利设施及通信系统,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增大对大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3. 韩国的发展模式

20世纪60年代之前韩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基础上进行的农村、农业发展之路也颇有特色,走出了一条由政府强有力推进的、扩散型的发展道路。但韩国在该过程中一度忽视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使城乡差距过于悬殊(Mills E S and Song B N, 1977)。自此之后,韩国开始调整农村、农业发展,首先该国政府调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工业扩散减轻工业在首都地区的集中程度;二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韩国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发展。首先是实行“新农村工厂”计划,吸引工业企业家到农村地区投资,政府对那些到2万人以下的农村社区办工厂的企业经营者提供优惠贷款和税收减免,还在电力、通讯、交通、管理、技术上提供方便和指导。其次是1967年提出的农户副业企业计划,该计划要求10户以上农户组成一个副业企业,并规定从生产到销售都由集体经营。政府同样给予贷款支持,对副业企业全年所得收入不超过某一最低年度的家庭免征全部所得税(Kim K S and Pak C, 1985)。再者是1983年之后开始制订的“农村工业园区”计划,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行农村工业化。该计划强调“农村工业园区”应建在农村人口聚居中心,而不是像“新农村工厂”那样是把工厂扩散到农村地区的农庄附近,旨在通过建设“农村工业园区”,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Kim K S and Pak C, 1985;Collins S M, 1990)。

综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村发展的重点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它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多种鼓励和优惠政策措施。同时,城镇化是通过工业化带动起来的,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以城镇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载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协调,城镇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比较一致,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量大体平衡,城镇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