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教你做团队沟通:没点情商,怎么带团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求人办事,说些什么才能让团队成员主动帮你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朋友的帮助。但是碍于面子,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或者开不了口,这主要是因为怕被对方拒绝而感到没有面子。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其他人主动帮你呢?

一、让别人听懂你的请求

求人也有门槛。有些人求人帮忙时,三言两语就能让对方同意;而有些人即便是好话说了千遍,最后还是会被无情地拒绝。那些被拒绝的人,很多时候是忽略了以下细节。

1.人没找对

在求人前需要搞清楚,你求的这个事,对方是不是确实有能力、有资源来帮助你,不要病急乱投医,什么人都去求。

2.事太难办

有些事是换人就可以办到的,但有些事是换了人也办不了的。如果你的活儿没人肯接,这时候就要思考是不是自己这件事太让人为难,会给人惹麻烦。

3.过程艰辛

当别人答应了你,有些人就觉得对方应该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尽快帮你把事办了,因此不停地去催别人要结果,别人原本答应你是出于一片好心,现在被你整天盯着反而让别人感觉是欠了你的。

4.责任归属

有些人仗着别人的善良,自己搞不定就把所有责任一并压到对方身上,别人把事儿办好了还行,没办好就劈头盖脸给人一顿责难。

很多人求人时为了让对方答应,喜欢绕圈子讲话,殊不知这样绕着绕着,混淆了对方视听,模糊了事情本质,简单的事情反而被复杂化了。而一开始就把话敞开来讲,反而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也节约了彼此筛选的时间成本。在和对方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运用SMART原则,将会使你的描述更为准确和清晰。

SMART原则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是为管理者将来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的工具。这也意味着你需要从以下5个维度去对事情进行说明。

(1)S(Specific,具体的):必须是具体的,要对标特定的指标,不能笼统;

(2)M(Measurable,可衡量的):必须是可衡量的,衡量的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取的;

(3)A(Attainable,可实现的):必须是可实现的,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

(4)R(Relevant,有相关性):必须有一定的相关性;

(5)T(Time-bound,截止期限):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了解SMART原则后,你就可以用简练的语言,让对方更清楚地明白你的请求。

1.明确节点:求人宜早不宜晚,越早和别人提出,别人越容易接受,对你而言可控性也越强。另外,在别人答应帮助你后,每次三催四请地询问进度并不合适,倒不如在一开始就和别人敲定各个时间点,到时间节点再去问询进度,也能更顺理成章,有理有据。“您能帮忙我已经很感激了,不着急,您慢慢来。”

2.明确事项:其实求人办事,越简单明了越好。你要简明扼要地把需要别人帮忙的事情背景、结果以及需要别人帮助的部分都说清楚,让别人能够清晰地判断这件事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节约了对方决策的成本,也节约了你的精力。“××,我有件事想请你帮忙,我先大致给你说下,你看看能不能帮忙。”

尊重别人的时间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因此,如果需要别人的帮助,就一定要减少对方的时间成本。能一次说清楚的就一次说清楚,这样还能显得自己很有诚意。

二、从情感上推动决策

用情感换取对方的帮助,通常是一个细水长流、曲线救国的方法。“登门槛效应”就是情感推动决策的典型。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高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才能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人们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自己意愿的请求是不难的,但是如果对于某种小请求,一旦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因此,把一个大的请求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让人跳一跳就能轻松够到,对方就难以拒绝。

因此,当你遇到和你关系特别好、特别熟悉的人请求帮助时,基本不会拒绝;但如果你和对方关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加强对方的情感驱动。

1.传递认同:想让对方帮你忙,你必定是认同对方的为人和办事能力的,那么可以把你的认可当着对方的面说出来,增强彼此情感上的协同。“你上次会上讲的对我特别有启发,这里想再请教你一个问题。”

2.加强关系:如果你和对方并不熟悉,就找个中间人借势来表达彼此的熟悉程度,加强与对方的关系链。中间人必须是和对方关系较好的,这样才有助于增强你们彼此的关系。“×××一直说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正好我在这一块遇到了难题。”

3.博取同情:如果各种话术计策都失效,你可以通过放下身段请求唤醒对方对你的同情,争取最后的机会。同情心可以让对方理解你,也能激发对方的责任感,从情感面撬动对方帮你。“这个问题困扰我一周了,我还是想不到办法,您帮帮我吧。”

从情感上推动就是通过让对方感情产生波动,进而答应你的请求策略。它的前提是本来双方就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也就意味着,你在平时就要做好人际交往和人脉积累。临时抱佛脚地“情感突击”,不但无法达成目的,也会让自己难堪。

三、从利益上推动决策

用利益换取对方的帮助,通常是最开门见山、行之有效的方法。

《礼记》有言:“来而不往非礼也。”当别人给了你好处,你就会本能地想予以回报。反之,如果你想让别人来帮助你,不如考虑直接给别人一些好处,让别人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答应你原本的请求。

利益推动的底层逻辑来自互惠原理。凡是求人办事,一定要把利放在他前面,也就是别人给你办这件事情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果说不清这一点,你办事顺利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1.物质收益:判断一下你的事别人需要调动多少资源、耗费多少时间,再按照你们彼此关系的远近,最终决定相对合适的物质收益。如果物质收益符合或超过对方预期,对方大多不会拒绝;如果物质收益少于对方预期,对方大概会拒绝你。

2.潜在收益:拆解一下你请对方帮的这个忙,有没有能同时帮助到对方的部分,把这个部分拿出来讲,对方一看和自己也有关系,答应你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比如,对方帮你设计产品,也提升了他的产品设计能力;对方帮你砍价,也能提升他面对不同客户的临场发挥能力等。“这次是为××公司做设计,确实需要一定资历才能胜任,其他人我也不敢贸然求助,你看看时间上是否盘得过来,如果你这单打响了,等于也在帮助你塑造个人品牌。”

3.人际收益:人际关系并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需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你可以以小见大,放大自己这个请求的意义,让对方看到虽然表面上是帮了你的忙,但实际上他能得到更大的潜在的好处。“这个活动有很多业界精英参加,所以对你来说是个认识人的好机会。”

利益推动是通过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利益,让对方直接计算付出与收获的比率,进而作出决定。

四、珍惜求人的羽毛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双方的付出和收益应当大致相等,也就是所谓的等价交换。求人,是消耗自己的收益。当你的收益远大于对方的付出时,对方也会停止付出,而你的行为也会被定义为“伸手党”,之后再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难了。不珍惜求人的羽毛,过度使用,到最后只会无人可求。

同时,在日常交往中,不妨力所能及地多帮助别人,积累自己的口碑,增加自己的“被利用”价值,在日后有求于人时就更容易开口,也更容易获得别人主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