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也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华杉详解
这话,又棒喝了。“女”同“汝”,就是你。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孔子为什么要说子夏?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什么是儒?儒不都是追求做君子吗?还有小人儒?朱熹注解说,儒是学者之称。这里的儒,就是学者。“儒者,学而优则仕,仕而不得则学,或仕宦之余治学。”
金榜题名,中举做官,是“学而优则仕”。科举考不上,回乡下开私塾做教书先生,这是“仕而不得则学”;像朱熹、王阳明这样,一边做官任事,一边做学问带徒弟,这是“仕宦之余治学”。这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士大夫的追求。自己有成就有学问,就要去教化他人。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儒家者,在家是孝悌和耕田两件事;在外是做官和治学两件事。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学问很高,也开学授徒。他的弟子们也显赫了得,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名流都是他的学生,魏文侯也尊他为师。孔子知道他的人生道路是教书育人,所以告诫他,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那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呢?这里的君子小人,无关正邪,不是指好人坏人,而是指治学的态度。程颐说:“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君子儒是为自己做学问,小人儒是为别人做学问。为别人怎么还成了小人呢?
张居正讲得比较透彻。他说,君子儒做学问,是专心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不求让别人知道。理有未明,就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就着实去体验。学习不是为了求官求名求影响力,而是关注自己切实的进步,这是君子儒。
而小人儒呢,他也努力做学问,但他做学问是一心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学问,所以不肯务实。知道一点道理,就赶紧要让别人晓得;有一点本事,就赶紧要让别人夸誉!一心只在面子上矫饰,而不在里子上下功夫。
张居正说,人君若用了君子儒,就能守正奉公,实心为国,社稷苍生都能因他而得福。若用了小人儒呢,难免名不副实,欺上罔下,背公营私,乃至祸国殃民。
用我们今天常见的现象来看,君子儒就是闷头做自己学问的,不在他治学范围的东西,就不会发表言论。小人儒就是成天找话题炒作自己影响力的,哪有潮流话题,都能看到他的冲浪板。房价涨跌,他知道;互联网+,他是专家;工业4.0,还得听他的;中共中央开会,他解读;中西文化、历史哲学,他也要给大家开书单。前者是日积月累,不疾而速,终成大儒;而后者因为话说多了,也越来越不知道他是干啥的了。
儒家讲究名气和实力的关系,原则是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了自己的实力。名气超过了实力,就是虚名,容易招辱;名气低于实力,就比较踏实。
但是这不容易啊,这就涉及《论语》第一篇第三句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看低我,我也不生气,真的不生气。
要知道,所有有实力的人,都是长期被看低的,因为他自己不往前蹿啊,自然被往前蹿的人挡在身后了。民间智慧有俗话:“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这就是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这君子儒,其实有一种相当骄傲的本性,学问只为自己,一切自足,脑子里装着上下五千年、身后五百年,所以才不会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社会把自己放在哪个“档次”而动心。如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考试落榜时,他说:“我不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社会对我们承认与否,我都不动心,王阳明就是君子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