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加成率与资源配置:基于多产品企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本章选取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2000~2006年的生产与贸易数据,根据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的方法,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LP法测算企业加成率和生产率,并按全部企业、分地区、分企业所有制、分企业规模和分贸易方式分别计算和比较行业内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平均加成率。进一步,针对总体样本和各类贸易方式企业分样本,采用混合OLS、IV-GMM和Heckman选择模型等计量方法估计企业出口规模与加成率之间的关系,检验出口企业是否存在“加成率悖论”,并进行解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存在普遍且显著的“加成率悖论”,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愈加显著的趋势,分地区检验不能消除悖论,私营企业、小型企业和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加成率悖论”最为显著。第二,总体样本回归发现,企业加成率对出口规模的影响显著为负,企业加成率增加1个百分点,导致出口规模减小0.2~0.3个百分点;与之对应,出口规模显著抑制加成率,出口规模上升1个百分点,引致加成率下降0.01~0.02个百分点。第三,由贸易方式分样本回归可见,一般贸易企业分样本加成率或者出口规模的系数均不显著,而加工贸易企业和混合贸易企业的加成率和出口规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绝对值大于总体样本估计结果,表明加工贸易是导致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加成率悖论”的重要来源。

本章结论对政府和企业有如下启示。

第一,为了提升出口企业加成率,政府应该着力消除国内贸易壁垒,具体则需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寻租。企业加成率更高的企业出口规模更少,也就是说,加成率更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内销而非出口,这与新新贸易理论相违背,可能的解释是我国国内市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寻租现象严重导致严重的国内贸易壁垒,进入国内市场可能比进入国外市场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这就导致那些生产率低、定价能力弱的企业选择将产品销往国外。

第二,政府应着力提高出口企业生产率优势,以应对国际竞争,并保持高的加成率。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加成率与出口强度正相关,但是当企业生产率优势受到国际竞争压力影响时,出口强度进一步提升会降低企业加成率。我国企业加成率随着出口规模上升而显著下降,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优势无法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第三,政府应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提高出口加成率,建构中国的国际市场势力。加工贸易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产品定价权,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是我国出口企业“加成率悖论”的主要来源。


[1] 本章是本书作者钟腾龙与邢恩泽、韩雪合作的成果,最早发表在《企业经济》2017年第12期。

[2] 企业加成率的计算过程请参见第四章第三节。本章使用的数据为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数据具体处理过程请参见第四章第一节。

[3] 由于篇幅限制,相关结果没有在书中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