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实践(2018):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成果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化学元素的伯乐

项目负责人:杨凯钦

项目组成员:钱景隆 刘启盈 许健

指导教师:陈桄 王铟

摘要:本项目对发现化学元素的科学家及其发现元素的过程展开描述。为了提高视频的可观性和易观性,满足视频适于在各移动设备上播放的需要,视频采用扁平化的设计,通过形状、色彩和层次来呈现清晰的视觉层次。微视频采用动画式的设计,画面力求简单干净,重点突出。为了拉近受众与科学家的距离,提高受众的兴趣,视频以第一人称介绍科学家与科学史。

一 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

科学研究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化学元素的发现史同技术手段的发展历史形影相随。化学元素的发现是科学发展的基础。18世纪中期,天平的使用,为化学元素的发现打开了大门。19世纪初,伽伐尼发现电流,伏特发明了产生电流的装置伏特柱。于是,戴维在短短两年内,用电解方法接连发现了钾、钠、钙等六种活泼金属元素。19世纪中叶,基尔霍夫建立了光谱分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铷、铯、铟、铊及惰性气体等近二十种元素被陆续发现。

每一种元素的发现无不倾注了许许多多科学家毕生的心血,乃至他们的生命,正是他们的辛勤探索和无私奉献,才使人们逐步认识了这奥妙无穷的自然界。因此,研究化学元素发现史,不仅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以及了解它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而且可以学到热爱科学、不畏权威、不逐名利等科学品质。

对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过程与相关科学家生平的科普,有利于科普相关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不为名利、追求真理的良好科学品质。

目前,对科学家的主要宣传途径是舞台剧、人物传记、纪录片、综艺栏目以及微视频等形式。其中微视频的覆盖面广,虽然涵盖的知识面相比于其他形式来说较少,但更利于传播,也更利于人们接受。

本项目的主要受众为网络用户。网络传播提供了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及学习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加强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视频公开课建设”,“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科学生活素质”。这说明当今中国非常需要营造让公众了解科学家、科技史,理解科学工作的社会文化氛围,并在建构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的基础上,提升科学创新能力。

作为实现科学教育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科学家系列微视频是能够满足这类需求的科普作品。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科学史和科普工作在中国的重要性被极大地低估了,需要更多人去做这项工作。

本项目希望通过制作发现化学元素的科学家系列微视频,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动画短视频方式,科普发现化学元素的科学家的故事及相关科技史。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研究目的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元素和科学家发现元素的过程相结合,使受众了解元素本身、化学元素发现背后的意义以及科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并拉近受众和发现该元素的科学家之间的距离。以此培养受众对化学元素的兴趣,以及对科学发现的理解。

第二,介绍与科学家相关的科技史,使受众了解化学元素发现背后的意义以及科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认为,科学其实是具有天然的故事性的,只是现在,我们在传播的时候往往把中间的情节删除了,只讲最后的结果,因此索然无味。本项目希望通过挖掘科学家发现和合成化学元素背后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精神。

第三,尝试以新型微视频介绍科学家的方式,从科学史的角度来了解科学理论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把科学理论与特定的科学事件或科学家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视频的动画风格以简洁性为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提高受众对视频的兴趣。

第四,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扩大本系列视频的传播范围。受众可以通过各种主流的网络渠道获取系列视频。受众可以了解科学家发现或合成化学元素背后的科学素养,从而传播科学精神。

二 研究成果

(一)项目内容

本微视频将对发现化学元素的科学家及其发现元素的过程展开描述。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科学家为第一人称进行故事的讲述,让受众从情感上获得对科学家和科学史的亲近感。

第二,科学家的名人名言以科学家自己讲述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使受众更容易受到精神上的熏陶。

第三,提供相应化学元素的化学反应与应用视频,或采用图文推送(番外相关视频)的方式使读者对相关化学元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科学家、科学史与科学应用三个方面全面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以及科学带来的便利与发展,提升受众的科学素养。

(二)脚本案例

微视频系列中《皮埃尔夫妇与钋和镭》微视频脚本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皮埃尔夫妇与钋和镭》微视频脚本案例

表1 《皮埃尔夫妇与钋和镭》微视频脚本案例-续表1

表1 《皮埃尔夫妇与钋和镭》微视频脚本案例-续表2

三 创新点

本项目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对于化学元素的发现以及相关科学家进行科普。为了提高视频的可观性和易观性,满足视频适于在各移动设备上播放的需要,视频采用扁平化的设计,通过形状、色彩和层次来呈现清晰的视觉层次。参考日本节目《啊!设计》的简洁画面设计。考虑到受众年轻化,易于被简单、色彩突出的画面吸引,微视频采用动画式的设计,画面力求简单干净,重点突出。为了拉近受众与科学家距离,提高受众的兴趣,视频以第一人称介绍科学家与科学史。考虑到部分内容可能需要真实场景的支撑,那么在必要时会将摄影与漫画相结合,将漫画人物结合到真实图像的场景之中。

本项目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下两种。

情景分析法: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之一,关注人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依据作品的直证性,也就是可感知性。

设计式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的迭代循环来完善作品。

四 应用价值

第一,科普微视频不仅可以在项目组内自行投放,还可以被其他科普网站、科普公司等使用,加强科普效果。

第二,对发现化学元素的化学家的介绍可以让受众对成果背后的化学家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可以与“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的相关活动进行结合。

第三,“化学那些小事”文章专题的建立和运营可以对化学相关知识进行传播。其中的文章可以被其他科普号和科普平台转载,实现知识共享。

第四,对短视频传播知识的效果进行研究。在简书网中建立“化学那些小事”专题栏目,按照每周一篇的频率进行推送。主题包括化学家、化学中的奇妙反应、化学史上的重要历史时刻、化学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等。由项目组专人对专题进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