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郑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五国伐郑(下)

那鲁国呢?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姬姓鲁氏,侯爵,都城在曲阜。

鲁国最强盛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是大周王朝屏障东夷的一个重要邦国,当然也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

如果说,宋国最大的特色是大周王朝的贵客,那鲁国的最大的特色便是大周王朝的宗邦诸侯,与大周王朝关系最为密切。

一直以来,鲁国起着大周王朝在必要时与各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周天子有许多事务,都是通过鲁国实现的。

由于始封君鲁文公之父周公旦对大周王朝的巨大功勋,周天子给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等特权,是列国诸侯中唯一享受此政治地位的诸侯。

从某种意义上讲,鲁国俨然带有第二王朝的意味。所以,大周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到春秋初期,还有如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等诸侯时常朝觐鲁国。

相比宋国这样的经济强国,鲁国算是政治强国,到后来出了一位孔子,那又成了文化强国。此时的鲁国,国君是鲁隐公。

但鲁隐公却只是一个摄政国君,他认为自己这个国君是暂时的,只要待先君鲁惠公的世子公子允长大,便要归还政权给公子允。

正因为鲁隐公只是一个摄政国君,所以很难真正掌控朝政,难以驾驭朝臣。

前面我们讲过,郑国伐卫时,鲁隐公不愿掺和郑卫矛盾,但鲁国上卿公子翚却擅自率军助郑。

现在,卫国来邀请鲁国参与伐郑,鲁隐公也不想参加,但公子翚却坚持参加。

就这样,本来郑国与鲁国还是共同讨伐过卫国的,但转过了年,就变成鲁国参与卫国讨伐郑国了。

也就是说,鲁国的国政,是由卿大夫们在把持着的。

再说陈国。陈国也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妫姓陈氏,侯爵,定都于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关一带。

陈国是帝舜后裔,是周王朝二王三恪中的三恪之一。

陈国境地处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淮水之北,在地理上,与蔡国接近,北邻杞国和宋国,西南接楚国和徐国,西北与郑国相邻。

由于陈国处于中原交通枢纽,必然将成为今后列国争霸的中心地带。

在历史上,陈国与蔡国、卫国、宋国的关系一向交好,尤其是卫国,那可以说这两国是传统上的铁哥们。

此时陈国国君为陈桓公,听说卫国有需要,立即点兵帮助卫国讨伐郑国。

再看看蔡国。蔡国也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姬姓蔡氏,侯爵,都城在蔡城,即今河南上蔡县。此时的国君为蔡宣侯。

蔡国本是周王朝所封一个监视东夷南蛮的重要诸侯,原封地实际疆界东至顿国、沈国,南近息国、江国,西临房国、道国、柏国,北邻陈国、许国。

蔡国地跨汝河、淮河两流域,一开始是疆域较大的一个诸侯国。

周武王崩后,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这使蔡国不高兴了。

蔡国首封君蔡叔度不满周公旦摄政,就跟随武庚反叛。反叛后来被平灭,蔡叔度被周公放逐于郭邻。

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于蔡城,重建蔡国。

正因为蔡国有过这么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所以蔡国的政治地位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别看爵位挺高,但中原诸侯也总不把蔡国当回事。

蔡国也不怎么争气,历史上蔡国曾被三次灭国、两次被迫迁都,到后来其势力范围缩小至今天豫皖交界一带。

连史料也对蔡国有些意见,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诸侯国国君都在去世后都获得了一个谥号上的公爵称谓,如齐桓公、卫桓公、郑武公等,我们都这样尊称他们,尽管他们生前并未获得公爵爵位。

但蔡国国君呢?从来没有一个称公的,谥号仍旧只用侯,如这个时期的蔡国国君蔡宣侯。

蔡国与陈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往往两国总是共同行动的。在春秋史上,我们总是看到这两国一起打人家,当然也一起挨打。

那现在既然你陈国参与了卫国对郑国的讨伐行动,那卫国自然也轻轻一邀请便请到了蔡国。

这便是卫、宋、鲁、陈、蔡五国能够迅速组成联军讨伐郑国的具体背景。五国联军浩浩荡荡,直驱入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新郑。

郑国人慌了吗?

当然有不少人是慌了,五国联军,十万大兵,此时的郑国更无天子支持,无法调动王师,单凭郑国手头的三四百乘战车,能敌么?

朝堂上,有的大臣激动万分,请命出战;有的大臣认为敌势太强大,不能硬碰,先坚守;有的甚至提出与侵略者讲和!

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沸沸扬扬,鸡嘴鸭舌,文臣良将各抒己见,一片混乱。

关键时期,领袖的力量是无限的。

郑庄公静静地听着大家的意见,同时也在完善着自己的退敌方略。

任朝堂吵了一阵,郑庄公伸出右手做了一个向压的手势,意思是大家静一静。

群臣顷刻之间都表示了沉默的样子,一张张凝重的脸让整个朝堂的空气仿佛都冻结了,一片静寂,鸦雀无声。

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喘,等着他们的国君如何来应对这场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敌入侵。

郑庄公的脸上却没有半点的紧张,他环视了一遍朝堂,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他站起身来,用强有力的右手在空中一挥:“侵略者都是纸老虎!五国联军,又有什么好怕的?!”

郑庄公同志,你在吹牛吗?

不,先听听郑庄公是如何发表这一重要讲话的:

“诸位说的,都不是什么好办法。卫国,公子州吁刚刚弑兄篡位,民心不服,因此向四国借兵,来攻打咱们,无非是想借兵威以压众。

鲁国,是因为那公子翚贪图卫国的贿赂才来助战,与郑国本来没有矛盾。

陈、蔡两国与郑国也一直和好,他们都不会真替卫国卖命。

陈国只是碍于卫国的面子不得已出兵,蔡国只是跟着陈国在行动的,这两国肯定出工不出力。

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一个宋国。因为我们接纳了宋国公子冯,宋公挺有意见的,怕我们助公子冯回国夺位。

宋国的目的不在郑国,是在公子冯。如果咱们把公子冯送到其他地方去,而不留他在新郑,那宋兵必然移师尾随。

宋兵一动,那三国以为宋兵撤退,也必定无心再战!

卫国公子州吁他要的只是一场胜利以证明他的才干,稳固他的统治,也并非是要真正与郑国结仇。

这种人,卫国有才干的人多的是,肯定会有人出来灭了他的。

所以,寡人只需出兵单找卫国兵马挑战,战不多时诈败回城,送给公子州吁一个表面上的胜利即可。

公子州吁既然名义上打了胜仗,目的已经达到,加上国内尚未安定,怎么敢长久在此逗留?必然会很快撤兵回国。”

群臣无不叹服。此等冷静,此等韬略,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又有几人可出其右?

正如郑庄公所料,宋国的目的在于公子冯。郑庄公的第一步,便是引宋军远离防守压力极重的都城新郑。

公子冯当然很理解郑国目前的处境,他非常配合,也决心帮助郑国解了新郑之围。

根据郑庄公要求,公子冯转移去了郑国重镇长葛。

郑庄公派出使者去见宋殇公,使者道:“宋公在上,寡君命外臣专程告诉宋公:眼下,贵国公子冯虽然避难至郑国,并未有试图夺取宋国君主之位的打算。

寡君也从未支持公子冯取得贵国君主之位的意思,郑国绝对不干涉别国内政。

宋公可以亲自赴长葛找公子冯一问便知,何必为难郑国呢?”

宋殇公当然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的目的就是公子冯。听郑国人讲,公子冯在长葛,那便去长葛吧。

就这样,宋军移兵去包围长葛。蔡、陈、鲁三国兵马,见到宋兵转移,以为宋兵撤退,大家也都有了撤退的意思。

忽然又听有人报告,说郑国上卿公子吕出了东门,单找卫军挑战,于是这三国君侯便登上壁垒袖手旁观。

只见没过几个回合,公子吕便在与卫国大夫石厚的交战中落败,倒拖着大戟退回东城门。

正如郑庄公所料,卫国需要的也仅仅是一场小小的胜利,既然我郑国送了这场胜利给你,你就乖乖退兵吧。

果然,石厚也不再进攻城门,只是派了士兵把城外的麦子割走劳军,随后传令退回大本营。

过了一会儿,鲁、蔡、陈三国都来祝贺卫国打了胜仗,顺便表示了想班师回国的意思。

卫国人也不挽留,于是,三国的兵马就各自回国了。随后,卫国部队也是齐唱凯歌,得意洋洋地撤退回国了。

从包围到解围,总共才五天时间!五国联军一开始包围了郑国都城新郑,但真正的战役无非是在东门郑军与卫军打了一小仗。

这场战役,郑国先是转移公子冯,再是游说宋殇公,最后佯败于卫军,不损一兵一马,解了新郑之围。

表面上郑国打了一个败仗,实际上是郑庄公将这五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在掌握敌人情况、准确判断敌情的同时,几个小小的步骤,充分展示了郑庄公过人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