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佛缘 种福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随缘自在——万事随缘,得自在之福报

佛说:“一切随缘。”随缘是一种解脱、无著与智慧的表现。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善观因缘而随机诱导的智慧。

随缘看起来不着痕迹,也没有任何勉强;胸有成竹,却不死执既定的计划;有所努力与坚持,可是又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而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傲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的接受,而没有难堪的懊恼追悔。

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星云大师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自利利他的良方。”每个相逢相知,每个回眸顾盼,每个因缘了断,每个得失聚散,每个生老病死都是定数。老天既让你来到世间就要你享受快乐、承担悲苦,所以来到世间是你的偶然,离开这个世界是你的必然。

【谈佛·说禅】

夏天里,一位小和尚指着寺院里一片行将枯死的草地,对师父说:“你看,这些小草马上就要死了,我们应该撒些草籽,不然这儿没草,太难看了。”

师父向他挥挥手说:“随时!”

许多天过去了,终于到了中秋节。这天,师父交给小和尚一包种子,让他撒到草地里。小和尚高兴地拿着种子去撒。没等他撒完,忽然间秋风四起,种子随风飘走了好多。小和尚大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种子被风吹跑了。”

“没关系,吹走的大多都是空壳,种在地里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小和尚刚刚播完种,空中飞来了几只觅食的鸟,在草地上不停地啄着。

“不好了,种子要被小鸟吃光了!”小和尚急忙告诉师父。

“没关系,种子多得很,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里,天降暴雨。第二天清早,小和尚出去一看,草地已被暴雨冲得面目全非。他急忙告诉师父:“种子都被暴雨冲走了!”

师父微笑着说:“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第二年春天,草地上竟然冒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芽,就连一些没有撒种的墙角也冒着绿绿的生机。小和尚高兴得直蹦。

师父含笑点头:“随喜!”

【感悟·收获】

人生何处不相逢?人生何处不离别?王菲用空灵的声音唱道:“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千般的不舍,万种的无奈,走到尽头依旧两手空空,结局还是一样来临。

离别,永远是那么的伤断人肠。一个年轻女子,在丈夫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她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不能自拔,甚至想到了死。她心里知道,他永远不会回来了。她整日郁郁寡欢,无精打采。邻居们同她打招呼,她总是爱理不理,一时间,邻居们对她糟糕透顶的脾气不予理解,一个个只好敬而远之。

一个青年,外公在81岁时去世,这个年纪已算高龄。应该说外公去世的时候没生什么大病,也没卧病在床,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甚至有的人说这是外公前世修来的福分,也有人说这是外公一生为善得来的造化。话虽这样说,可是他还是不能接受外公去世的事实。有时候哭泣,有时候泪在心里流。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人不会离开,包括死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命里,有许多的驿站,有许多幻灭的场景。一切都会幻灭,然后归于宁静。

庄子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算了,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个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死和生并不是人力所能安排的,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身躯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一个形体;生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的气;性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顺应自然之属性;子孙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繁衍子孙的能力。所以,生命是假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还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的生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无奇。对于死亡,明智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永恒的真理的人无所畏惧,也不会为任何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看透了生死的本质,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悲观,顺其自然,处之泰然。看淡生死才能更好地潇洒人生,享受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一颗清净心是不变,喜怒哀乐是随缘,只要把握住了这颗不变的清净心,很多事情都没有那么困惑复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物,如此;人,如是;理,亦然。

【启示】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忧,不躁进,不强求。以佛心保持平和,能处变不惊,并能体会到生活之乐之美。

没有什么事能够束缚你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佛说: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证严法师开示: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所谓的烦恼,并非以人的生活物质作标准,而是以心境状态来分别。人若不知足,就永远处在烦恼中。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心境,来迎接佛的光明。

【谈佛·说禅】

一位老僧深有感触地说:“人生一世,所谓的名利,能带走吗?即便带走又有何用?但是,人们总是想不开啊,总是不断被欲望折腾来折腾去。其实,所有的欲望,都是烦恼之源,是烟云之物。”

小徒弟问:“所以我才要活得快乐些,因为死后根本带不走快乐。”

老僧缓缓摇头:“你说的快乐仍是情。无情,才是佛。唯一能带的,将是你的真与灵了,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真与灵是什么?”

“真就是佛,灵也是佛。”

小徒弟有些糊涂了:“我不懂您的话。”

老僧给他讲了个故事:

“有个一心向佛的人,常年在寺庙苦苦悟什么是佛,参了很久,也没悟出来,就去拜访佛。那天,佛知道他要来,就在他把门推开时,猛地把门关了。那个人就敲啊敲啊,敲了很久,又喊,连嗓子都喊出了血,佛就是不开门。他愤恨之余无奈地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那个人猛然悟出了什么是佛。”

小徒弟更迷惑了:“什么是佛,吃闭门羹就是佛吗?”

“对了。”老僧说,“吃了闭门羹就是佛。因为这就是真。”

“那您所说的灵呢?”小徒弟又问。

“灵是一种超脱,一种真气。”老僧叹口气,“不是你我能达到的。在尘世之中,唯有佛能够避开忧和烦恼,避开了,就是灵。”

“在佛的眼中,什么是忧和烦恼?”

老僧轻轻地说:“世上一切牵绊,都是忧和烦恼。”

【感悟·收获】

生活充满了烦恼,烦恼就是束缚,束缚一些有情众生,使你不自在。这个束缚是无形的,譬如你烦恼了,肯定是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就不自在。只要有烦恼,你就没有办法离开生死轮回。

对任何事的过于在意必然要自寻更多的烦恼,花的形态不随观赏者的意愿而变换,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只是在于你的选择与心态。选择人生的正面,你就能乐观自信地舒展眉头,面对一切;选择人生的背面,你就只能是眉头紧锁,郁郁寡欢,最终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著名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这个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这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这个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忙拿回去恳请俞仲林重画一幅全的。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告诉他说:“既然牡丹代表富贵,那么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那人听了他的解释,觉得有理,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一幅画,因为心态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应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往好处想,不要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就会少一些烦恼、苦痛,多一些欢乐、平安。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不能只知发牢骚。如果在牢骚中错过了人生正点的班车,那又将会在抱怨中错过下一次坐正点班车的机会。

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这个人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又开始继续寻找。

不久,他走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有感触,深深鞠了一躬,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

他蓦然醒悟。

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珍奇。留心察觉,才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遇到痛苦并不是要自己沉迷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自己迷失于其中。

佛说:是心为佛,是心是佛。心境如一,要光有光。给心境一点光,再灰暗的心境也会充满光亮。

【启示】

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委实太多太多,很多时候虽然无法解脱,但还是让自己的心淡泊一些吧。把快乐和幸福看得淡一些,追得缓一些,它们反而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用来装烦恼呢?

如果把一个面包圈放在你面前,你会先看到面包还是先看到里面的圈呢?

乐观的人注意的是整个面包,而悲观的人注意的是面包圈中间的那个洞。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绪,就像变幻的天气。当你觉得悲观失望的时候,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处在一片阴霾之中;但如果你选择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你的生命中就会一直充满阳光。

【谈佛·说禅】

一个人前往韩国庆州的石窟寺观佛。他站在佛像前看了许久,既没有感到佛的慈悲之像,也没有庄严肃穆之感。

正在他苦想原因之时,寺中的住持走近对他说:“施主,你应当跪在佛像正前方的位置,才能得到他的精神。这不是让你膜拜,而是佛像的雕塑者是站在求神者的位置设想之后才建的。当你跪着看的时候,佛下垂的眼睑会让你觉得是俯视的慈晖。”

那个人照此做了,果然如住持所说。

【感悟·收获】

艺术品的欣赏要站在某个特定的角度或距离才可以获得十足的神韵,那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更应如此吗?欣赏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迥然有异,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全在于你个人的选择!只有站好位置,选取最佳的角度,你才会发现美丽的所在!

苏格拉底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你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总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苏格拉底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那人又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苏格拉底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可是每天他仍是快快乐乐的。那人揶揄地问:“苏格拉底先生,住七层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呀?”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任何对客观环境的不满和怨天尤人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你活得快不快乐,重要的是你是否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欣赏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迥然有异,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全在于你个人的选择!

【启示】

每一个人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绝对存在,有自己的特殊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喜欢自己,善待自己,这样才会快乐,才会有成绩。

除了自己,别人不可能给你烦恼

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转”,不执著烦恼,自可安然自在!

智者说:烦恼都是自找的。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

其实,人生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谈佛·说禅】

白云守端禅师年轻时曾从杨岐方会禅师处得到许多点悟。有一天,白云守端去参访杨岐方会禅师。杨岐问他说:“听说你的师父作了一首诗很奇妙,而且这首诗竟然使他得以开悟,你记得吗?”

白云守端禅师的师父是茶陵郁山主,有一天骑驴子过桥,驴子的脚陷入桥的裂缝,禅师摔下驴背,忽然契悟,吟了一首诗歌。白云守端很喜爱这首诗,于是不假思索,开心地背诵出来: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

等他诵完了,杨岐大笑一阵,就起身走了。

白云愕然,想不出为什么杨岐会大笑,是不是自己的诗背错了?他的笑又有什么含义?那晚,他竟然被这个问题折磨得通宵不寐。

第二天一大早,白云守端就急忙去问杨岐,昨天的笑,是什么意思。

杨岐被问得莫名其妙,好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笑着问白云守端说:“你见过舞台上表演的小丑吗?”

“见过。”

杨岐说:“你连他们的一点点都比不上呀。”

白云听了吓一跳说:“师父是什么意思?”

杨岐说:“他们喜欢人家笑,你却怕人家笑。”

白云听了,当时就开悟了。

【感悟·收获】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我们自己陷入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我们的心,使我们整天沉迷在白云式的愁烦中不得解脱,白白损失了做个自由快乐人的权利。这时,我们的确还不如一个小丑。

烦恼来自我们的心,别人不可能给你烦恼。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给自己生烦恼的事比比皆是。当了几年处长之后就想当局长,结果提了一个资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兴,其实你所处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羡慕着,再说局长有局长的烦恼,而且局长的烦恼未必少。

还有的人为钱而烦恼,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二十万想三十万……可是他除了想过钱多有钱多的得意,有没有想过钱多有钱多的烦恼?钱少的或许没有钱多的那么神气,但钱少的也没有钱多的那么多担忧,平民小户没有大富人家对盗贼、绑匪的担心,恐怕也少有为争夺家产使兄弟反目甚至相残的悲哀。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于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话语、举动可能会消灭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跟自己生烦恼的事比比皆是。从佛教来讲,自己跟自己生烦恼也是不对的,因为它也是了脱生死的根本,也是我们需要转化、断除的对象。

你要学会要求自己,不要把眼睛老盯着别人,在利益面前、名誉面前,在一切好事坏事、吃苦享乐面前,总要先检点自己、要求自己,吃亏上当的事我自己去做,有好事让给别人,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慢慢地在淡化我执,慢慢地在处理我。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对待人际关系时,要化解烦恼,要使自己不被烦恼所困扰,首先一条就是要求自己,要优化自身。

此外,还要学会谅解他人。我们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找对方的不是,总觉得对方跟我过不去,总觉得任何人都在与我为敌,有很多事情本来是无意的,但是就有那种小心眼的人总要对号入座,自找烦恼。

古人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就是烦恼。自找烦恼,有时是由于不能谅解他人。往往一句无意之中说出来的话,自找烦恼的人听了就对号入座,以为是在讽刺挖苦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烦恼起来了。时间久了,最后可能会来一个总的爆发,打起架来,甚至弄出人命案来。

不知道谅解他人的人,应该说也不能善待自己;自己会善待自己,也就一定能够谅解他人。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的方法就是能够谅解他人。

佛说: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转”,不执著烦恼,自可安然自在!烦恼就像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你的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烦恼不会对你有丝毫影响。不自找烦恼,就是智慧。

【启示】

当烦恼莫名地升起时,先问问自己:烦恼是什么?何以生烦恼?如此自省之后,你会发现,烦恼是可聚可散的东西,转境不如转心。

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随缘是人生拼搏的另一种境界,它不是消极的承受,也绝非放弃人生应有的追求。随缘是无为而有为,是无欲而有欲,是成熟的一种标志,是成功者的一种素养。

《菜根谭》上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我们生在人世间,要学会随缘一世,一世随缘,这样才能活得自在。佛说:随缘自在。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是为生活的密行。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我们生在人世间,必须得学会接受现实,虽然有时候现实很残酷。

【谈佛·说禅】

在唐朝有位叫懒残的禅者,他修行上的造诣远近闻名。有一天,皇上派了使者来请他,此时禅师正在山洞中烤芋头吃,使者宣读了皇上的圣旨,禅师睬也不睬,时值冬天天气很冷,禅师冻得流着鼻涕,使者见状,劝禅师擦去鼻涕,禅师说:我没有工夫给俗人揩鼻涕。禅师有首写照自己生活的诗,可见他的潇洒自在。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禅者隐居山林之中,面对青山绿水,了无牵挂,对于他们来说,生死都已不成问题了,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他们操心呢?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在山林里参佛打坐,不知不觉中他喊出了:“快乐啊!快乐啊!”佛陀听到了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快乐呢?”跋提王子说:“想我当时在王宫中时,日夜为行政事务操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又要担心自身的性命安全,虽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穿的是绫罗锦缎,吃的是山珍海味,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我总是感到恐惧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现在出家参佛了,心里没有任何的负担,每天都在法喜中度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在。”

【感悟·收获】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情因为有执著、有牵挂,对拥有的一切都足以产生恐怖,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想法子如何保存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拥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脏了;谈恋爱,害怕失恋;拥有娇妻,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黑夜走路,害怕别人暗算;在大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了丢面子。总之,对拥有的东西执著牵挂,使得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烦恼之中。若能一切随它去,便可以做个自由自在快乐的人。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的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走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这位运粮官真正能做到“随遇而安”。

金庸《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替徒孙张无忌疗伤时念到的《九阳真经》上有这样几句经文:“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正所谓“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做人就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许多人都有这种愿望:有生之年,顺顺利利地度过每一天。可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它常会猝不及防地给我们一击,把我们伤得好深、好痛,让我们一时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自我调节,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随遇而安,化解一切不幸和痛苦。

一个旅行者在草原上被一只狂怒的野兽追赶。旅行者为了逃生,跳到一口无水的井中,然而,他看见井底有一条龙,张着血盆大口想吞噬他。这个不幸的人不敢爬出井口,否则会被狂怒的野兽吃掉;他也不敢跳入井底,否则会被巨龙吞噬。他抓住井缝里生长出来的野灌木枝条,死死不放。他的手越来越无力,他感到不久就会向危险投降,那危险正在井口和井底两头等着他。他仍然死死地抓住灌木。忽然,两只老鼠绕着他抓住的灌木主枝画了一个均匀的圆圈,然后开始啃噬。灌木随时都会断裂震掉,他随时也会落入龙的巨口。旅行者目睹着这一切,深知必死无疑,而在他死死抓住灌木的时候,却看见灌木的树叶上挂着几滴蜜汁,他便把舌头伸过去,舔舐着那或许是他最后的快乐。

旅行者马上要死了,还敢去舔舐蜜汁,我们尚有众多的选择和后路,为什么不能把事情往好处想,逐步地适应呢?

人之于世本来就渺小脆弱,可还是经常自我膨胀,缺乏清醒的自我定位,这往往是造就太多遗憾的根源,于是挫败在所难免。面对失败挫折你得学会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对挫败者的一剂良药,是人生的另一种坦荡,是一种成熟后的胸怀。

随缘是人生拼搏的另一种境界,它不是消极的承受,也绝非放弃人生应有的追求。随缘是无为而有为,是无欲而有欲,是成熟的一种标志,是成功者的一种素养。

随缘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觉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能够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时审时度势,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启示】

生活中我们要“随缘”而不是“攀缘”,凡事不强求,尽人事,听天命。凭自己的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在乎得失或别人的看法。

福祸已至,一切随缘

生死无常,贫富无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悟得透的,不过空空。

佛曰:“生死无常,贫富无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悟得透的,不过空空。”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之时不曾带来什么,去时也带不走什么。佛看见众生在苦海里挣扎、追逐,就泪水涟涟,悲从中来,他教我们一切随缘;看见众生欢欣的生活,就慈爱温和,和和气气,教我们惜缘、惜生,安享生命之乐。于人生际遇看得淡,守得定,惜缘,随缘,得生之乐趣,生之自在。

【谈佛·说禅】

在罗阅祇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是多么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崇拜和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儿子跟前,将他咬死。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询问原因:“眼看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伸手相救呢?”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这里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祇城来,听说你们国家的民众都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这里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平淡地继续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兴衰成败,都是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什么也不干,饭也不吃,觉也不睡,那不跟死人一样吗?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是要进城吧,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的家人,说儿子已死,就不要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着少做一个人的饭菜,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耕者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就好像住店一样,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世上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那女子默然不答。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暗想道: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他如实向佛陀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著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就会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地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

【感悟·收获】

世事难料,人生变幻。也许你苦心经营的事业会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毁于一旦;也许你正精心安排着你的前程,精心设计着你未来的美好蓝图,一场大病却彻底重写了你的人生;也许你本来就体质虚弱,你想实现壮志雄心,却是力不从心;也许你激情满怀,可惜理性不足,盲目投资,不仅惨败,不经意间还花去自己十年青春……这一切都让你彻底感觉人生的无奈。这个关键的时刻,你更需要有“随遇而安”的健康、坚强的心态。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能发生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而每件事情都应一分为二来看。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要一味地在失意里悲叹命运的不公。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糟糕”,说不定也会带来始料未及的收获。不管每件事有多少有形或无形的枷锁,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只要保持一种平和的、淡定的心境,勇敢地面对事实,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自由的精神世界里恣肆翱翔、自在腾飞,那么收获才会多于损失,幸福才会大于烦恼,人生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每逢阴雨天,老太太就发愁了:“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去了!”可是,等到天转晴,她又发愁:“糟了,小儿子的伞又卖不出去了!”她整天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结果两个儿子的情绪也受到影响,生意自然就不好了。有一天,老太太遇到一个智者,告诉她:“您不如换位思考,下雨时想:‘太好了,我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出太阳时您就想:‘太好了,我大儿子的盐又可以卖出去了!’”老太太真的照着智者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天气好坏,每天她都很高兴,精神爽朗,自然地,两个儿子的生意也红火起来。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没有人能够决定这个世界,但人人都能决定自己的心态。生活不可能到处都是鲜花,也不可能事事都尽如人意,造物主是公平的,因为这个世界不是某个人的世界,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降临在一个人的头上。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时会突然遭遇不幸,诸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伤病缠身、事业受挫等,命运之神在赐予你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会夹杂些凄风和苦雨,不要抱怨上天的不公,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有的人屈服了、倒下了,有的人顽强地搏斗着、抗争着、挺立着,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拓出一条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使自己摆脱不幸的折磨。

祈祷幸运女神的青睐,做幸福生活的宠儿,是每个人都有的美好愿望。但是,如果你的生活里闯进了“不幸”这个令人诅咒的恶魔,就得赶紧拿起摆脱厄运的思想武器。我们不能一味埋怨命运的不公,更不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不能消除痛苦,只会更添一份痛苦。

佛说:“祸福已至,一切随缘。”当面对灾难时,要用主动、平静的心态对待,因为这种态度本身就有逢凶化吉的作用。当收获喜悦时,要保持淡然的心态,因为欢呼收割之前,必须流汗播种。

【启示】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幸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不妨看开一些,勇敢面对现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奔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