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气管、支气管
气管上端起自C 6~C 7平面的喉部环状软骨,婴幼儿气管较短,气管分叉大致位于T 3水平,随年龄增长气管发育而逐渐下移,至10岁大致位于T 5水平。新生儿气管软骨发育不完全致气管柔软,易活动,平静呼吸时气管轻微向右侧扭曲为正常生理现象。在CT上,婴幼儿气管亦因气管软骨发育不完全呈圆形,10岁后气管软骨发育较好,气管呈椭圆形或马鞍形。
二、肺门及肺纹理
肺门由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神经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所构成,X线胸片上肺门阴影主要为肺动静脉的大分支投影,尤以肺动脉投影为主。儿童期尤其是学龄前期,肺门大小、肺门血管直径与年龄和个体差异有关,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以儿童自身结构比较能客观判断肺门大小,即右下肺动脉主干直径应大致等于主动脉弓水平气管横径;肺门区血管断面与毗邻气管断面直径相等。肺纹理主要由肺血管投影构成,是从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条状致密影,形态类似枯树枝,由内向外逐渐变细,一般不超越肺野中带,外带肺纹理细小见不到。
三、肺野
一般足月新生儿生后4小时肺泡充气扩张,X线胸片上双肺透亮区域为肺野。为了便于描述肺部病变的位置,人为将一侧肺野以第2、第4肋骨前端下缘水平线为界分为上、中、下三野,自肺门向外将肺野纵行平均三等分为内、中、外三带。
四、纵隔
主要由心脏及大血管构成。新生儿右心占优势,心影丰满,心胸比率多大于50%,其形态受呼吸影响较大而多变,可呈球形。小儿由于胸腺尚未退化,2岁以内上纵隔多可见到胸腺的投影,其大小个体差异大,年龄越小越明显,透视下其大小可随呼吸改变。胸腺可以呈多种形态,较常见的有帆形或三角形、波浪形及假肿瘤形。
五、横膈
在后前位胸片上左右“横膈”呈内高外低且向上突起的弧形影,轮廓光滑,最高点位于肺中线偏内,其外侧与侧胸壁形成肋膈角,内侧与心脏影形成心膈角。成人在心膈角处常有心包脂肪垫影,在儿童不明显。小婴儿的膈穹隆较平坦,6个月龄内婴儿由于膈肌菲薄,胃肠道积气显著致腹腔容量相对大于胸腔,两侧横膈位置较高(约平第8后肋),且左膈可略高于右膈,随年龄的增长,膈肌逐渐下降,6个月龄至1岁,双膈同高,随后,大多数左膈低于右膈,一般不超过1个肋间隙。
六、胸廓
胸廓由骨骼和软组织构成,正常胸廓两侧对称。骨性结构由12对肋骨、1胸骨、12个胸椎、双锁骨和双肩胛骨组成。儿童期肋软骨尚未钙化,新生儿肋骨密质呈两条平行白线,中间为较透亮纤细的骨松质结构。婴幼儿期胸廓形态主要与肺充气程度有关,婴幼儿期圆柱形胸廓前后径与横径大致相仿,显示后肋与前肋两者走向近乎水平,前肋位置略低于后肋。年龄增长到2~3岁时,后肋从脊柱由水平向外下倾斜,前肋从肋弓由外向内下方倾斜走行,前肋位置明显低于后肋,胸廓由圆柱形逐渐变为卵圆形,横径大于前后径。学龄期后,胸廓与成人相仿。胸骨位于前胸壁上中部,正位胸片上胸骨与脊柱影重叠往往不能显示,斜位及侧位可见。
婴儿由于胸壁软组织较薄,正位胸片上可显示全部胸椎。6个月后锁骨弯曲逐渐明显,常见中段骨质扭曲系骨干弯曲所致,易误诊为骨折。在仰卧位片上两侧肩胛骨常重叠于上肺野易误认为肺部病变或包裹性积液。胸片显示胸壁软组织内皮下脂肪丰富、组织松软。新生儿及消瘦婴儿有时可见重叠于肺野呈斜直或直线状致密影,是皮肤皱褶重叠于肺野形成的,其特点是延伸至胸廓外,应与气胸等鉴别。学龄期后儿童胸壁软组织则以锁骨上皮肤皱褶、肺尖部胸膜反折伴随阴影为主。女孩乳房发育于两下肺野形成密度稍增高阴影,下缘轮廓不清楚。
(何 玲 冯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