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儿科卷(第2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56/41816656/b_41816656.jpg)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检查方法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第一节 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及透视
在儿童胸部影像检查中,X线检查简单方便,为儿童胸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常规摄正位片,新生儿及婴幼儿摄片多采用仰卧前后位,3岁及以上儿童则采用站立后前位,视病情需要加摄侧位或其他特殊体位。X线检查主要用于健康普查、疾病初诊及病例随访。X线检查多能发现病变的部位,作出初步诊断,部分病例能作出较明确诊断,但由于前后、左右结构的互相重叠,一些软组织重叠较多的部位的病变易漏诊,同时X线的密度分辨率低,难以直接显示纵隔内病变。
透视由于其射线剂量大,且无记录,在儿科检查中不常用。主要用于观察肺、心脏、膈的运动状态,如通过吸气、呼气动态变化观察有无纵隔摆动及吸气心影反常增大,提示气道异物等梗阻性病变。
二、CT检查
CT检查是胸部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其密度分辨率高,且没有组织重叠,对疾病的检出和诊断要明显优于X线胸片。目前的多层螺旋CT(MSCT)扫描速度快,低剂量CT技术也使辐射剂量大幅降低,使CT检查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胸部检查。CT检查可用于显示肺部病变的分布与数目,鉴别软组织肿块是实性、液性、脂肪性还是血管性,鉴别间质、实质病变及显示肺大疱、肺气肿等细微病变,显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及钙化,鉴别纵隔内外病变。
(一)常规平扫
一般取仰卧位,两臂自然上举,置于头两侧,以减少肩部及两上肢的伪影。扫描范围应包含肺尖到肋膈角。对年龄较小或不能配合的患儿,扫描前需以药物镇静或熟睡时检查;对于较大的合作患儿,扫描前应进行呼吸训练,可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二)增强扫描
胸部增强能分辨肺门与纵隔的结构,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纵隔及肺门血管情况,肺部病变的强化形式和血供情况,有利于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占位性病变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儿童,CT血管造影(CTA)通过后处理重建技术还可用于心脏大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造影剂常选用经肾脏排泄的非离子型造影剂,采用团注法注射,剂量为2.0ml/kg。但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应谨慎使用造影剂或禁用,儿童使用造影剂后的不良反应多与渗透压相关,因此对于小年龄患儿,肝肾功能欠佳的患儿,推荐使用等渗造影剂并合理降低造影剂用量。
(三)高分辨率CT
高分辨率 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楚显示肺部的细微结构如肺小叶、小叶间隔等,主要用于间质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发育异常的观察。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即薄的扫描层厚(1.5~2mm)和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骨算法)重建。由于其突出了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较低,故选择的观察窗主要为肺窗,一般不用纵隔窗。多层螺旋CT可以通过一次胸部平扫后,重建出薄层图像观察,能够接近高分辨率CT的空间分辨率,较好的显示肺部的细微结构,而辐射剂量相对较低。
胸部CT检查需要注意X线辐射剂量对患儿的影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低剂量扫描,减少扫描次数等。近年来,儿童CT低剂量扫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其主要方法是在不影响疾病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管电压、管电流,从而减少辐射剂量,同时也通过迭代算法等新的重建算法保证图像质量。但由于设备的参数不同、采用的重建算法不同、各部位病变及个体的差异,目前儿童低剂量CT扫描尚无相关的临床指南和标准,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MRI检查
MRI是由不同组织的不同信号强度组成的灰阶图像。在纵隔内流动的血液不发生信号,而脂肪组织信号最强,形成鲜明对比。而肺内主要含气体,信号弱,且有呼吸运动所致的伪影干扰,不易获得清晰且对比度高的图像。因此,纵隔内占位性病变较肺部病变更适合于MRI检查。MRI可多方位成像,对于鉴别纵隔内外病变、肺内外病变、膈上下病变及诊断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病变有很大帮助。对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邻近椎管的关系及肿瘤侵犯范围。
四、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胸膜病变、胸壁肿物、纵隔囊性及实性肿物的鉴别等,协助针刺活检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有研究表明肺部超声因无辐射、动态检查、操作简单而适于新生儿或儿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症患者的床旁检查,可用于儿童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实变、肺间质综合征等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敏感度,但做出定性诊断比较困难。
五、核素扫描
核素扫描在肺部的应用主要包括肺通气与肺灌注显像,二者常联合用于对肺栓塞的诊断;肺通气显像还可用于评价局部肺通气功能;肺灌注显像还可用于肺血管和血流状况的评价,定量评价肺动脉狭窄手术效果。PET/CT还可鉴别肺部肿瘤的良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