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提升残障儿童受教育的机会
背景描述:农村残障儿童生存挑战大
残障儿童,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开始,就被贯上不幸、可怜、厄运的标签。残障儿童(0~14岁)和其他儿童相比,存在更为严重的受歧视风险,因为他们首先具有身体残障,而后属于儿童,故更容易受到忽视和边缘化。对残障儿童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社会融入权都需要得到支持和保护。2012年5月洛南县启动实施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县残联进行基线调查时发现:因农村小学无障碍设施缺乏,学校安全、对重度残障儿童歧视及家人的态度等观念的存在,学校缺乏融合观念,适龄重度残障儿童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而失学在家,部分在校残障儿童受到嘲笑、排斥,得不到帮助、尊重、关爱,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健康成长。
实践描述:学校与社区家庭联合互动
为了推广嘉道理项目全纳教育理念,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县残联与教育部门根据调查情况,他们确定了7所学校开展全纳教育试点,对辖区33名重度残障儿童实施送教上门,积极开展了以下工作:
1.邀请市特教学校老师,对校长和送教上门老师就全纳教育理念、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需求及教育对策、残障儿童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更新特教老师们的理念。
2.营造非歧视环境。在7所项目重点学校开展了文艺表演、诗歌朗诵、故事会等“残健融合”文体活动42次,让在校的47名残障儿童融合到正常的儿童行列。在学校大力营造尊重培养、关心帮助残障儿童的浓厚氛围。
3.县残联与教育局在全县小学范围开展了“扶残助残”、“残障预防”征文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作文进行奖励,鼓励了孩子们互帮互助的热情,打造了友爱的学校氛围。
4.对33名不能入校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由助残志愿者、学校“红领巾”少先队员等上门送教,进行家属及儿童心理疏导和全人发展观理念宣传,鼓励残障儿童自强上进。对智障儿童除进行简单知识送教外,还进行健康知识、残障预防及生活常识等宣传教育;为肢体残障儿童配发合适辅具或指导自制辅具等,培养其生活自理的能力,切实提高残障儿童的生活质量。
5.不断改进完善,确保送教上门质量。送教过程初期,采取了送教上门服务手册展评,交流分享送教上门经验,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借助大学生志愿者送教上门,促进了送教上门工作。末期,根据两年多的工作实践,发现山区交通不便,老师送教时间有限等问题,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22名学习能力较强的重度残障儿童购置了好记星7寸视频学习机,下载了1~6年级数学、语文等同步课本教材.在老师、志愿者的定期指导和家长的监督下,残障儿童在家就能享受到如黄岗名校名师的讲课,并能根据自己学习进度选学相关内容,确保了残障儿童能更多、更有效地学习文化知识。
变化:全纳融合教育给孩子带来希望
变化一:教育部门领导、老师等对全纳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重视残障儿童教育工作。项目结束后,出台了重度残障儿童送教育上门实施方案,计划在全县推广全纳教育理念,继续对适龄重度残障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变化二:通过残健融合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全体师生中形成了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灵口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帅霖,因脑瘫四肢功能失调,语言表达不清,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邻座的同学与他同看一本书,对他听不懂的内容用笔写在纸上讲解。老师鼓励他上课发言,同学们主动帮他打饭、洗碗。师生的关心与热情让王帅霖感到融入集体很幸福。
变化三:残障儿童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有了新认识,对残障儿童康复、生活自理、学习效果等由原来认为“不能”变为“可以、能”,对孩子的教育由不重视变为更加重视。如城关镇南关社区13岁智障儿童梁舒祺,经过送教上门后,能认识简单汉字、学会了拼音和两位数加减法,并于2013年9月进入市特教学校上学。灵口镇黄塬村12岁肢残女孩王丹丹失学在家,只能靠爬行行动,经过康复指导、配发拐杖、轮椅和送教上门后,现在能拄拐行走,学会加减法和汉语拼音,并于2013年9月份进入黄坪小学随班就读。
影响
残障儿童王丹丹由送教上门到最后进入学校。2014年5月份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黄坪小学检查时,王丹丹高兴地说:“我要努力学习,以后当一名好医生,给患病的小朋友们治病,让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成长。”王丹丹从以前无法上学、自卑到现在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自信、热情,有梦想,这是嘉道理全纳教育的影响和成就。
项目工作者说:“在农村贫困地区,针对无法入学的重度适龄残障儿童出台非正规教育政策,推广运用全纳教育理念,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对重度残障儿童在康复、心理、家庭无障碍环境、送教服务等,可以帮助残障儿童接受教育,对其今后成长、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通过送教上门项目的开展,洛南县的老师掌握了一些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今后开展相关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残障学生通过送教上门,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这将对他们的人生起到极大的影响。
专家点评
全纳教育作为让所有儿童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倡导了许多年,但是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仍然有许多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受教育机会。嘉道理社区康复项目残障儿童的全纳教育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项目县推行和实践。本案例的全纳教育成功经验正是三年实践的结果。
本案例的亮点:
1.以项目为契机,通过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的参与,尤其是教育部门,使其成为工作主体,从而可以充分调动有效的资源。
2.重视意识的培养,通过培训、宣传,让学校老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为重度残障儿童送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其中。
3.不仅仅是送知识,针对不同类别重度残障儿童的需要在社交、生活技能等方面进行送教。
4.擅于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进行送教,动员全社会之力参与其中。不仅仅是教育、残联部门,还有志愿者等参与其中;不仅是老师上门送教,还考虑到交通等因素,灵活变通,利用电子产品送教,丰富送教内容和形式。
5.重视宣传,采用多种形式营造氛围(残健融合活动、征文比赛等),通过残障儿童的转变,进一步坚定老师和家长的信心。
6.注重过程督导和质量把控,引入多种方式督促送教上门工作落于实处;同时有意识地让有能力的孩子逐步过渡到正规的学校,实现真正的教育共享。
7.不仅仅是项目短期工作,更由此实践试点形成长效机制,最终让更多残障儿童受益。
这个案例中,重要的一点是形成全纳教育的工作机制,最终成为相关部门的本职工作;同时有相关的措施来约束和鼓励工作的落实,从而保障工作的效果。
今后需要加强的是引入专业的资源帮助评估和计划,让送教上门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加强送教上门人员的培训,包括有关安全教育,保证送教的质量。此外,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一定要让家长自始自终参与整个送教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而不是过度依赖外界的支持。
重度残障儿童的送教,不仅仅是形式的送教,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这些不被关注的孩子得到关注、有了改变的机会,也让其他人可以了解他们。孩子得到了陪伴、关心、教育和帮扶,家人有了支持,虽然残障依旧,但是他们的世界从此变得多姿多彩了。这是让人坚持和追求的动力。
残疾人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平等的对待,特别是残障儿童。社会认为残障儿童没有能力,没有用,学不到东西,不需要上学,因为他们是残疾人。学习不仅仅是能写字和读书,也包括社会交流、人际关系等,到处都存在这种看法。在嘉道理全纳教育项目的支持下洛南县残障儿童接受了平等的教育权。通过以下工作,使得残障儿童的教育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人才培养:在县残联和教委的亲密合作下,特殊学校的管理人员及负责送教上门的老师对全纳教育理念及残障儿童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组织送教生们开展经验交流。
2.改善学校环境:在试点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文艺表演、朗诵、扶残助残)营造了对残障儿童尊重、关心与帮助的非歧视环境。
3.普及残障知识:全县学校开展了残障预防和互相帮助的意识宣传,鼓励其他学生互帮互助,家属及残障儿童进行健康知识,生活知识的学习。
4.资源动员:没有能力融入主流学校的残障儿童,组织了志愿者送教上门。
5.服务质量管理: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推广全人发展理念知识,提高残障儿童的生活质量。
全纳教育保障残障儿童的教育质量,有残障儿童的参与,根据个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所以洛南县全纳教育采取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值得在其他县推广。
嘉道理全纳教育康复项目,提高了老师对全纳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创造了友好的学校环境,使残障儿童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政府的重视,出台了重度残障儿童送教育上门实施方案,在全县推广全纳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