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目标和实施步骤作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同经济措施的配套不够有关。因此,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体制和实施步骤的总体规划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经济改革是一项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及早地设计出这一工程建筑物——新经济系统的蓝图。经济改革目标体制的蓝图越清楚,我们的改革工作就越能做到目标明确,先后有序,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同时,这个总体设计对系统的结构安排得越妥当,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配合考虑得越周到,我们就越有把握把各个部件装配成契合良好、能够协调运转的国民经济大机器,发挥良好的总体功能。在近年来的改革过程,包括1984年下半年以来的全面改革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改革本身带来的,毋宁说是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不系统产生的。当然,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新的事业,大家都缺乏经验。我们不能要求在改革开始进行以前,就设计好巨细无遗、精确完善的图纸。但是,尽快地作出一个哪怕是比较粗略的总体设计,然后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是很有好处的。目前,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已经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作出了原则规定,我们又在过去五年改革试点工作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应当说,集中一批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专家,研究和提出比较具体的目标体制的总体设计方案的条件已经具备。这项工作宜于早日着手。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当有一个改革实施步骤的战略计划。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逐步进行的,为了保持各个步骤之间的前后衔接和实施每一步骤时经济系统各主要环节之间的同步配套,这样一个战略性的计划就尤其重要。否则,就容易出现改革的措施前后矛盾、各种措施互相掣肘的混乱状态。制订这样一个计划的时机现在也已经成熟了。
(原载《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
[1] 弗·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1、151—152页。
[2] 奥塔·锡克:《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见荣敬本等编《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论著选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4页。
[3] 刘国光:《略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1980年第10期。参见吴敬琏《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载马洪、孙尚清主编《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8—803页。
[4] 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参见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祝世康、穆家骥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 铃木淑夫在北京讲学的提纲:《日本经济起飞时期适量控制货币供应的经验和理论》,1985年3月。铃木在讲演中指出,在商品经济中,相对价格(比价)体系的变化是企业选择效益最佳的生产活动的路标。通过产品比价变动,市场向企业传递两种有决定意义的信息:第一,告诉企业供求变化的情况。企业抓住时机扩大紧俏商品的生产,收益就能提高。同时,从国民经济整体看,资源转向最紧缺的产品的生产,也使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第二,告诉企业采用什么原材料和设备可以保持较低的成本水平。企业选用由于供应充裕或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因而价格较低的投入,就能迅速提高收益。同时,从国民经济整体看,那些来源丰盛和成本较低的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也使宏观经济效益提高。但是,以上这些信息的取得,只有在价格总水平稳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是因为,个别企业只能从单项商品的价格的涨落观察价格的变化,而影响单项商品价格变动的,有两个因素:(1)价格总水平的变动;(2)比价关系的变动。在价格总水平稳定的条件下,单项商品价格的变动意味着该商品的比价变动。企业可以据此作出对于企业和社会都最为有利的决策。否则,企业就会由于价格信号失真作出错误决策。
[6] 见《波兰政府关于经济状况的报告(1981年6月)》。以下有关事实,都引自这一报告。
[7] 亚诺什·科尔奈:《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7—210页。
[8] 一位波兰学者写道:“在进行局部改革的情况下,总是会存在双重的即二元的经济体制。……在这种条件下,经济领域的一部分就根据一种制度规定行事,经济领域的其他部分则根据另一种制度规定行事。”(耶·克莱尔:《社会主义国家六十年代的经济改革》,见《东欧经济学家》1974—1975年冬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