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发展的差异:现实与历史
为什么有些国家贫穷,而另一些国家富有?这一问题始终是发展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尽管自“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1]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2]实施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得到一定改善,但问题依然突出。例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世界约有10%人口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即每天生活费低于1.9美元。尽管该比例远远低于1990年的35%,但依然有将近7.4亿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3]而且当前世界国家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世界银行对当前世界经济体的分类标准 [4],2017年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GDP为40136美元,而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GDP仅为545美元,两者收入水平相差73.6倍。而从国家个体层面来看,2017年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卢森堡(人均GDP为10.4万美元)与最贫穷的国家布隆迪(人均GDP为320美元)收入水平差异更大,高达325倍。这意味着高收入国家比那些低收入国家将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更高的平均寿命。我们自然要提出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缩小世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异?
为了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对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描述。这正是本章介绍的重点。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两个话题:一是通过介绍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使读者对当前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异有所了解;二是在介绍当前世界各经济体发展差异的同时,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差异在历史上的动态变化进行考察。希望通过本章的介绍,读者能对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内在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深入思考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决定因素。
一 经济发展的度量与当前世界发展差异
人类社会发展包括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需要弄清楚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异,仅仅依靠单一的指标并不能了解全貌。因此,我们需要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当前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异。
(一)人均收入
经济学家度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最常用的指标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主要有两个度量指标:一个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主要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活的居民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另一个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尽管两者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是对一个经济体总体情况的反映。[5]
然而,在给出GDP与GNP这两个指标度量国民收入前,我们依然面临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是不同国家对国民收入的测算均以本国货币价值形式而存在,各经济体之间的财富难以比较。比如,美国采用美元,中国采用人民币,日本采用日元,英国采用英镑,采用本国货币度量的经济总量数值间不能直接比较。第二,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汇率将不同国家的货币换算到可以统一比较的价值形式,但我们依然会发现,同样单位的商品在不同国家所要支付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我们经常在麦当劳快餐店食用的汉堡包,一个同样品质的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售价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图1.1给出了麦当劳快餐店巨无霸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差异,即“巨无霸指数”。[6]从中可见,一个巨无霸汉堡包在瑞典需要6.35美元,美国需要5.06美元,英国需要3.73美元,而中国仅需2.83美元。[7]这意味着将不同国家的国民收入换算成统一货币单位依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为两个国家即使国民收入水平相当,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为解决该问题,经济学家通常采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法对经济总量进行测算,即计算某一个国家的相同商品与服务的集合在所有国家应该具有相同价值的美元。
图1.1 2017年巨无霸汉堡包指数
资料来源:McDonald's:《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
在解决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运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总量进行比较。表1.1给出2005—2017年世界上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经济体变化情况。其中,表1.1a给出了利用现价美元测算的世界排名前十经济体的排名变化。可以看到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2005年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韩国。但在次贷危机之后的短短12年时间,世界经济总量前十的国家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截至2017年,美国经济总量依然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已经超过德国和日本居第二位,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差异逐渐缩小。此外,一些传统的发达经济体(如西班牙、韩国等)已经退出前十,而另一些经济体(如意大利、加拿大)也逐渐被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俄罗斯)所追赶。
表1.1a 2005—2017年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经济体(根据现价美元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
表1.1b 2005—2017年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
但是表1.1b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从中可以看到,采用购买力平价法测算后,世界前十经济体排名(与表1.1a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次贷危机前,2005年世界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德国、英国、法国、巴西、意大利、俄罗斯。而次贷危机后,2011年后中国的购买力平价标准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则超越日本、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此外,2017年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也发展迅速分别居第六、七、八位。而传统强国如法国、英国居第九位和第十位,意大利则被排除在前十经济体之外。
从以上两表所示内容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采用不同的测算标准,如现价美元和购买力平价,世界前十经济体的排名会有所差异。这进一步说明对经济体总量进行准确度量存在一定难度,我们需要从多种角度去认识。二是尽管采用不同测算指标得出的世界前十经济体排名不同,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世界各国之间财富存在差异;另一方面,近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发生内在变化。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发展迅速,而传统的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则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国家甚至被新兴经济体所赶超。
然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未必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可能由该国的领土面积、人口规模等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城市国家与一个领土面积、资源、人口规模均很大的国家相比,其经济总量自然要小,但是其国家富裕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新加坡与中国,新加坡2017年经济总量为3239亿美元,而中国为12万亿美元,但是新加坡人均收入是5.7万美元,是中国人均收入 [8]的7.1倍。因此,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的更好指标是人均GDP,即将通过购买力平价折算的GDP除以该国人口总量。
表1.2给出了来自世界银行的2005—2017年世界人均GDP排名前十位经济体的排名情况。从表1.2可以看到,如果按照人均GDP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与之前表1.1(b)世界排名前十位经济体的顺序大不相同。之前世界经济总量位居前十的经济体无一上榜。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未必可以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将GDP转化为人均GDP,我们也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理分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根据表1.3给出的信息,北美洲、欧洲与中亚地区是收入水平较高地区,人均GDP分别为63181美元与24696美元,但南亚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则分别为1959美元和1585美元,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
表1.2 2005—2017年世界人均GDP排名前十的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不变价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
说明:排名排除海外属地。
表1.3 2017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
(二)健康
除人均收入外,各国的健康水平也是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度量指标。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得到有效改善,人们享有更好的医疗保障,更长的寿命。因此,经济学家经常采用平均预期寿命(Average Expected Life)作为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
平均预期寿命主要是指在给定国家和地区在未来每年死亡率一定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预期年数。图1.2给出了1960—2016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情况。其中,方形图标显示世界整体平均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平均52.2岁上升到2016年的平均72岁,这充分表明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人口健康水平有显著改善。从经济体组别来看,尽管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自1960年以来一直呈现出收敛状态,但是三个组别之间的平均预期寿命依然存在差异。从地理分布来看(见表1.4),欧洲与中亚地区、北美地区平均预期寿命较高,特别是北欧地区,平均预期寿命为82岁。与之相反,非洲地区,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平均预期寿命较低。其中,塞拉利昂是当前世界各经济体中平均预期寿命最低的国家,仅有51.8岁。
图1.2 1960—2016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
表1.4 2016年世界主要地区平均预期寿命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
除平均预期寿命外,经济学家也通常采用另外两个健康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一个是婴儿死亡率(Mortality rate,neonatal),另一个则是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Mortality rate,under 5)。婴儿死亡率主要是指每千名新生儿中未达到1岁死亡的比率。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主要是指在假定每年死亡率相同的情况下,每千名新生儿中未能存活到5岁的比率。无论是婴儿死亡率还是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死亡率越高意味着健康水平越差,发展水平越低。表1.5分别给出了世界各经济体的婴儿死亡率[见表1.5(a)]与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见表1.5(b)]的地理分布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南亚地区婴儿死亡率较高,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婴儿与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5%与8.3%。一方面,这主要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摄取营养较少,由此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问题提高了婴儿死亡率。另一方面,这些地区长期冲突不断,众多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其婴儿死亡率。而在欧洲与中亚地区、北美地区,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全球最低。其中,北美地区两项指标平均分别为0.57%和0.66%左右。
表1.5(a) 2016年世界各主要地区婴儿死亡率
表1.5(b) 2016年世界各主要地区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
(三)教育水平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而教育又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教育通常也被经济学家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采用成人识字率作为教育水平的度量指标;特别是15岁以上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1.6给出了世界上15岁以上识字人口比重的地理分布情况。从中可见,当前世界各国识字人口比例存在较大差异,非洲以及南亚地区是识字率较低的地区,而欧洲和美洲地区的识字率较高。这也恰恰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欧洲与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在教育水平上起到的决定作用。
表1.6 2016年世界各主要地区15岁以上识字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
(四)消费支出结构与热量
除了常用的收入、健康、教育等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支出结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在经济学中,消费支出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被称作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cient)。恩格尔系数主要是指人们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当收入增加时,恩格尔系数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人们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反之,当收入水平较低时,恩格尔系数往往变得很大,因为大量的消费支出用于购买食物以维持基本生存。根据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贫困;40%—59%为中等收入;30%—40%为富裕。
在《饥饿星球》[9]一书中,著名摄影师皮特·门泽尔(Peter Menzel)与其妻子(Faith d'Aluisio)给出了来自全球24个国家30个不同家庭的一周食物能量,以及食物支出的基本情况(见图1.3)。从该书提供的图片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在食物上支出的费用虽然绝对值高,但占总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且食物提供的卡路里、热量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虽然食物支出的绝对值较低,但恩格尔系数较高,食物支出不仅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较大,而且食物的种类单一、热量较低。
图1.3 不同国家和地区家庭一周食物种类及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http://menzelphoto.com/galleries/hungry-planet/。
(五)贫困的程度
一个国家的贫困程度虽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两者也有所不同。贫困程度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二是分配的平等程度。由此可见,尽管两个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或者人均GDP相当,但在收入分配层面上,如果一个国家收入分配比较平均,而另一个国家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前者可能比后者具有更好的发展水平。因此,发展经济学家给出贫困线这一概念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程度。
贫困线主要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收入水平。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规模来判断该国的经济发展情况。2015年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方法,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之前的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这也是当前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按照这一新标准,我们发现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35.9%下降至2015年的10%,绝对人口数量从18.4亿人下降至7.5亿人。[10]由此可见,全球反贫困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地区来看(见图1.4),1990年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然而到2013年,亚洲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特别是中国为世界反贫困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7.5亿人下降到2015年2500万人。[11]但非洲地区贫困情况有所恶化,贫困人口比重呈现上升状态,并且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图1.4 1990—2013年世界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
说明:贫困线标准为每日收入1.9美元(2011PPP)。
资料来源:World Bank 2017 Atla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From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orld Bank Group,2017。
(六)太空中的发展差异
最近随着太空技术发展,人们也可以从太空中了解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图1.5(a)给出了美国宇航局从太空航拍的地球夜景地图。从这张太空照片可以看到,地球上各个地区夜间灯光亮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发现,灯光密度较高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灯光密度较低的地方则是经济发展较差的地方,例如非洲赤道附近等。另外,我们从太空灯光地图中不仅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差异,也可以看到一个经济体内在的发展差异。首先,图1.5(b)给出了我国夜间灯光图片,可见灯光密度较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在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灯光密度较低。这一结果与采用人均GDP度量的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图1.5(c)给出了另一个更为有趣的案例——“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北面是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朝鲜人民主义共和国,而在朝鲜半岛南面则是采用经济开放政策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大韩民国。两者之间灯光亮度差异恰恰体现出朝鲜半岛南北制度不同导致经济发展差异。
图1.5 太空航拍地球灯光
资料来源:https://visibleearth.nasa.gov/view.php?id=55167。
二 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差异
以上我们介绍了衡量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的指标,同时我们也对当前世界各经济体的发展差异有所了解。但是接下来,我们要提出:当前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差异一直是这样的吗?历史上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有何不同?因此,在接下来的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人类历史变迁的视角来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发展变化。
(一)历史上的人均GDP
对于人类历史上经济总量的长期变化,我们虽然知之甚少,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从而拼凑出一些时点的经济发展状况。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是在这一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在《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2001)一书中,麦迪逊给出了公元元年至1998年世界人均GDP的估计结果,我们结合世界银行的数据,最终构建了从公元元年至2016年两千余年的全世界人均GDP变化情况,如图1.6所示。
从图1.6中可以看到,在1820年之前长达1800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均GDP没有显著变化,始终维持在550国际元 [12]的水平。这意味着生活在18世纪或19世纪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未必比他们生活在公元元年前后的祖先要好,而且此时人们一直饱受马尔萨斯陷阱(Malthusian Trap)[13]的困扰。然而一切在19世纪初发生了改变。在1820年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世界人均收入呈现出持续显著的增长趋势,在1820年至2016年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人均GDP的增速超越了人类社会1800多年的经济增速,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奇迹。
图1.6 1—2016年世界人均GDP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Press,2001。
(二)两次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
此外,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各经济体在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看来,人类社会自公元元年至今曾经历过两次经济发展上的大分流。
第一次大分流发生在公元10世纪。虽然在1820年之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在马尔萨斯陷阱的影响下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其经济绩效依然出现了短暂的分流。具体表现为中国与当时欧洲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差异。在公元10世纪,中国处于宋朝时期,人口规模超过1亿,商业活动繁荣。根据麦迪逊估计,当时中国人均GDP约为500国际元,远远高于欧洲地区。而且中国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如表1.7所示。然而,这一优势很快消失。究其原因,一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宋代经济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二是仅依靠以分工与贸易规模为动力的传统斯密式增长方式[14]无法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影响。因此,在此之后世界各经济体又重新趋同。
表1.7 人类历史上两次大分流
资料来源: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Press,2001。
第二次大分流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后。18世纪中后期,随着以蒸汽机、火车等新动力和新交通工具为代表的工业革命迅速在欧洲大地展开,欧洲成为世界工业中心。与此同时,随着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对外贸易市场不断扩大,欧洲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而此时的东方世界,中国明清两代统治者均推行闭关自守的经济发展策略,产业结构单一,依然以传统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最终,在19世纪初,东西方经济发展再次发生分流。但与第一次分流不同的是,此时西方欧洲经济发展领先于中国,中国1820年人均GDP仅为600国际元,而欧洲人均GDP为1090国际元。
图1.7是对人类历史上这两次大分流动态变化的刻画。首先,在1820年之前,世界各国人均GDP均无显著差异,但在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获得快速增长。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也迅速加入其中,人均收入获得快速增加。但是在东方世界,传统东方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则依然处于马尔萨斯陷阱中。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美国异军突起,人均GDP超过所有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体,而其他欧洲国家紧跟其后。20世纪中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和德国虽然战败,受到战后条约限制无法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但自1950年后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如图1.7所示,中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改革开放,人均GDP才有显著提升。而且中国通过40年的发展,2017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2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使按照标准汇率计算,中国经济总量也达到1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8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再次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复兴。
图1.7 1—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Press,2001。
三 结束语:如何理解经济发展差异
消除贫困、促进发展既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在未来十年的重要任务。而了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差异则是我们解决贫困以及诸多发展难题的第一步。因此,本章主要通过一系列经济发展指标的介绍,使读者对当前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差异有所了解,进而思考导致这种经济发展差异背后的原因。
当前,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在欧洲与北美等高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享有较好的医疗、教育、公共资源等优势,而在非洲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1世纪以来贫困人口比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近期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在这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仅收入水平较低,同时也伴随着饮食结构单一、营养不良、疾病频发、教育投资不足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此外,我们通过2000余年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一发展差异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也存于历史进程中。大国兴衰,沉浮起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各经济体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经济发展产生差异呢?这将是我们在下一章进一步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3]参见世界银行PovcalNet以及贫困与平等数据门户(http://povertydata.worldbank.org/poverty/home/)。
[5]总体而言,GDP与GNP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都是对一国一定时期总产出水平的度量。但从各自的定义可以看出,GDP强调国土上的经济总量,而GNP则强调国籍属性。
[7]资料来源:https://www.economist.com/blogs/graphicdetail/2017/07/daily-chart-7。
[8]2017年中国人均收入为0.8万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
[9]Faith d'Aluisio,Hungry Planet:What the World Eats,Material World Books,2007.
[12]国际元是根据购买力平价方法将不同国家货币转化为统一货币的度量单位。
[13]马尔萨斯陷阱意味着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短期收入增加,但随着收入的增加也导致人口快速上升,进而抵消了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收入增加。
[14]斯密式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体现在亚当·斯密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斯密在该经典著作中认为劳动部门内的组织分工、自由贸易市场制度以及发达的贸易网络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