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第三分册(第十一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5.强迫劳动案

概 念

本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

立案标准

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强迫他人劳动,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患职业病的;

(2)采用殴打、胁迫、扣发工资、扣留身份证件等手段限制人身自由,强迫他人劳动的;

(3)强迫妇女从事井下劳动、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或者强迫处于经期、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以上的劳动或者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的;

(4)强迫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从事高空、井下劳动,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的。

定罪标准

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劳动自由权利。本罪的犯罪对象,《刑法修正案(八)》将其修改为他人,不再仅限于职工。我国现行《宪法》第4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休息权是为了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权利。这一权利在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得以解除,借以恢复劳动能力。《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则在各个方面对劳动者的劳动自由权利作了具体规定。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不仅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而且侵犯他人劳动自由的权利。

犯罪客观方面

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本罪作了修改,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本罪的行为方式除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外,《刑法修正案(八)》还增加规定了以暴力、胁迫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同时,《刑法修正案(八)》还规定了本罪的共犯,“明知他人实施前款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他人实施强迫他人劳动行为,仍协助其进行强迫他人劳动,对其此种协助行为,也以强迫劳动罪定罪。“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是指采取殴打、恐吓、要挟等暴力、威胁手段,强迫他人进行劳动。“以限制人身自由方法”,是指采取暴力、不还集资款等相威胁,非法限制职工的人身自由。“强迫他人劳动”,是指违背他人的意愿,强迫他人进行超体力的或者超长时间的劳动而不给予休息的时间,或者强迫他人劳动而不给或只给少量报酬等。具体而言,行为一般表现为加大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迫使其劳动;延长劳动时间,逼迫其劳动,等等。

犯罪主体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构成本罪。以前,本罪只是单位犯罪,《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本罪的犯罪主体扩大为自然人也可构成本罪。

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强迫他人劳动的故意。

罪与非罪

一、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应当注意:根据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本罪不再以“情节严重”作为定罪标准,行为人或者用人单位,只要以暴力、胁迫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或者明知他人实施前款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就构成本罪,而“情节严重”是作为本罪的加重情节予以考量。

二、因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构成本罪,又有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行为,并构成犯罪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此罪与彼罪

本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二者在客观方面都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主观上都是故意。二者的区别在于:(1)客观表现形式不同。前者客观方面不仅有暴力、胁迫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而且有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后者仅仅具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2)犯罪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强迫他人劳动;后者的目的则是为了索债或其他目的。

证据参考标准

主体方面的证据

一、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

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主要是证明行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出生地、职业(或职务)、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证据材料,如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工作证、出生证、专业或技术等级证、干部履历表、职工登记表、护照等。

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二、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如是否属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证明材料。

三、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证明单位的名称、住所地、性质、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业务范围、成立时间等证据材料,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人工商注册登记证明、法人设立证明、国有公司性质证明及法人单位的身份证明、法人税务登记证明和单位代码证等。

四、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的身份证明: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单位的任职、职责、负责权限的证明材料等。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等,如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工作证、护照、专业或技术等级证、干部履历表、职工登记表、任命书、业务分工文件、委派文件、单位证明、单位规章制度等。

主观方面的证据

证明行为人故意的证据: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客观方面的证据

证明行为人强迫他人劳动犯罪行为的证据。

具体证据包括:1.证明行为人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证据;2.证明行为人延长他人劳动时间行为的证据;3.证明行为人为强迫他人劳动而限制人身自由行为的证据;4.证明行为人强迫他人劳动而打骂、体罚他人行为的证据;5.证明行为人以暴力手段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证据;6.证明行为人以威胁手段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证据;7.证明行为人明知他人实施强迫他人劳动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证据;8.证明行为人强迫他人劳动情节严重行为的证据。

量刑方面的证据

一、法定量刑情节证据。

1.事实情节:(1)情节严重;(2)其他。2.法定从重情节。3.法定从轻减轻情节:(1)可以从轻;(2)可以从轻或减轻;(3)应当从轻或者减轻。4.法定从轻减轻免除情节:(1)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5.法定减轻免除情节:(1)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可以免除处罚。

二、酌定量刑情节证据。

1.犯罪手段:(1)强迫;(2)暴力;(3)威胁;(4)其他。2.犯罪对象。3.危害结果。4.动机。5.平时表现。6.认罪态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证据。

量刑标准

img

法律适用

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四条 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明知他人实施前款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节录)(2008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通字〔2008〕36号)

第三十一条 [强迫职工劳动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方法强迫职工劳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强迫他人劳动,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患职业病的;

(二)采用殴打、胁迫、扣发工资、扣留身份证件等手段限制人身自由,强迫他人劳动的;

(三)强迫妇女从事井下劳动、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或者强迫处于经期、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以上的劳动或者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的;

(四)强迫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从事高空、井下劳动,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的;

(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相关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节录)(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修正)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九十六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4号公布 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一条 拐骗童工,强迫童工劳动,使用童工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以及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使用不满14周岁的童工,或者造成童工死亡或者严重伤残的,依照刑法关于拐卖儿童罪,强迫劳动罪或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4月28日国务院令第619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对女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本单位属于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岗位书面告知女职工。

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由本规定附录列示。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进行调整。

第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第六条 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第八条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九条 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第十条 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的需要,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方面的困难。

第十一条 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妇女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附录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附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有关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女职工可以依法投诉、举报、申诉,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女职工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