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舞微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心灵独白

上班不忙时,超市里很多姐姐妹妹会在一起往货架上上货聊天,在她们的聊天中也能听到很多事儿,我把这些断断续续真实发生过的片断记在心里,以备我拿来写小说的素材,现实太苍白,如果如实去写那是纪实文学,没有学过专业写作的我,做不来,我喜欢小说的虚实结合,只要有一点事实的凤毛麟爪,就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补空白。

我喜欢纸与笔之间摩擦发出的声音,在我的耳里那是最美妙的音乐,并不单一,并不枯燥,而是一种从身体中流淌出的音符,让落下的每个字都有了生命,都有了活力,都有了意义。

我热爱阅读,我喜欢阅读时停驻在时间中的样子。我热爱在时间的一时一分一秒中阅读着每一个字形成的诗行,形成的意义,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我的生命中离不开这些黑黑方方的文字,我的血液中因这些文字的流入而感受到了能量与活力。

我爱那一个个黑色的方框字带给我的喜悦,我爱那一个个黑色方框字能在摩擦中变成一个句子、一段话,或是一篇文章。我为那从生命深处,不,可以说从灵魂深处注入笔端的文字而感到沾沾自喜。而那种能持续写下去的精神喜悦让我一次又一次沉沦,一次又一次体会到精神深处流淌出的奇迹,让我震惊又让我欲罢不能。哪怕这些文字,这些句子,这篇文章都毫无意义,我仍然喜欢纸、笔摩擦的声音,它们带给我的是其它物质永远不能带给我的喜悦和幸福。那一个个黑精灵,带给我生命的渴望,带给我生活的力量,带给我灵魂的安宁。

我不喜欢虚荣,不喜欢媚俗,也不喜欢鸡毛蒜皮的琐事,但我活着必须要面对人群,不能脱离人群,所以我不能不媚俗,不得不做些让步,我力求活得真实,但什么又是真实呢?我们与这个物质的世界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关联,眼见、耳闻、身触等等的感觉都是真的吗?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为什么又会那么真实?我总是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又否定,把自己问得不知所措。最后提醒自己生存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太真肯定会将彼此陷入困境,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伤害,才会有善意的谎言。如果太假,又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人生真真假假,生活亦是如此。

我尽量让自己不媚俗,所以我的生活单一的重复,简单却也并不单调,我骨子里很倔强,觉得不对的事情决不退让,哪怕失去机会,失去朋友。

我孤独的活成了自己,喜欢与寂寞为舞,不想沉沦于一些庸俗凡事中。

我越来越少言,因为说的多了往往失言,往往会有言不由衷的时候,与其聒噪,不如不说。

我几乎不给任何人打电话了,除了猴子,从小到大我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独处也变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种常态。除非一些工作需要或者同事之间相互的帮忙。于我而言,最好的友情不是没话找话的沟通,而是一种守候,一种各自安好的默默关注,即使午夜的问候再简单,也能看出感觉出那厚重的情谊。所以我的朋友少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不,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根手指,但我却很满足。

我不断的做着减法,曾经爱发朋友圈,现在除了自己写出的这些一文不值的东西,什么都没有必要炫耀了,这些东西自是错误百出,但它却是我创造出来的,我会感觉到很自豪。原想人生本来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所以我把发朋友圈看成是一种精神上的玩儿,可渐渐的我觉得朋友圈中的自己未免有点道貌岸然,吃喝玩乐买书读书都给别人展示,也是一种虚荣浮夸的表现,这样的我,太过虚伪做作。可将自己写的不成小说的小说,发到朋友圈,不也是一种希求别人肯定的虚荣吗?可又会麻醉自己说直视自己的虚荣也是一种真实。又是多么的自相矛盾啊。

我尝试渐渐地淡出那个有着各种广告,各种“表演”,各种鸡汤,各种励志,各种炫耀,各种矫情,各种无病呻吟的圈子。细细想来只要想发,心底深处还是会有一份炫耀的虚荣心理在作祟,看来人骨子里的虚荣还真是难以割除的一种毒啊!渐少的发让我发现我找到了平静,没有了浮嚣。内心的真,我将它封存在我的日记本里,写在我的行文中,在我的发呆中,这份沉淀给我带来了惊喜,带来了满足。

一个花样的年纪,却时而有阅尽苍桑的感觉,难怪猴子总说我老气横秋,白长了一张年轻的脸。在这座城市除了猴子,我没有一个朋友,跟每天接触的人都是泛泛之交,整日里的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衣服化妆品,让我不厌其烦,难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只能是这些浅显的话题吗?难道总是用这些物质的东西来彼此炫耀和比较就算是沟通了吗?所以我与她们终是不同,终是没有共同语言。渐渐地同事中除了工作需要也就没人与我深交了,在她们眼里我孤傲,不太合群,但人还算好的,她们需要帮忙时,我也会不遗余力。有时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成了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样其实也挺好。

人活着,就会有生存需求,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整日里的忙忙碌碌,每天被生存拖累的筋疲力尽,而自己的内心又有谁会关照过呢?那份精神上的自给自足是否会被忽略掉呢?其实我很享受自己独处时的孤独,喜欢自己独处时的胡思乱想。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宁愿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