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鬼谷子》是成功之学
人生是与做事结在一起的。从记事起,正常的人就开始做事,没完没了的事,一桩接一桩,直至生命的终结。
然而,生命终结了,人生就没事了吗?非也。人生仍然有事,我们叫它身后事。
人生之事,可分两种,一种是说事,一种是做事。两种谈产生两种人,一种是说事的人,一种是做事的人。说事的人仰望星空,谈人生,谈道德,谈理想,谈格局,谈概念,谈学术,谈方法,谈梦想,谈做事,谈做人,谈所有他认为该谈的,像北斗七星,为自己也为他人指点迷津,设置完美无缺的目标,号召世人向该目标行进,但如何走出迷津,如何达到目标,说事的人总是语焉不详。
因为,脚踏实地并不是他的事。就好比灯塔,它只管指引航向,具体的船只如何不触礁,就不是灯塔的事。
是谁的事呢?是做事的人。
百家学说中,儒学多是说事,儒家者流多是说事的人,纵横学多是做事,纵横家者流多是做事的人。
做事也分两种,一种是做成事,一种是做不成事。事做成了,叫成功。事做不成,叫失败。
鬼谷子理论是专门指导世人如何将事情做成功的理论。
什么又叫成功呢?
“成功”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大意是,大禹治水功成,尧帝赐他一块玄色玉圭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成功”即功成。功即做,即付出个体的能与力。做什么呢?事。什么是事呢?事即人在做之前所预设的目标或价值尺度。事可以由做事的人自己设定,也可以由他人设定,譬如说由专门说事的人所设定。“功亏一篑”,是说所设定的事情还差一点儿未能完成。
由此我们可知“成功”的定义:在预定时间内达到或实现某种预设的目标或价值尺度,或获得某个预期的结果。
譬如大禹治水,经过九年努力,达到了尧所设定的百川归治这个结果,因而是成功的,受赐玄圭。大禹的父亲鲧则没有成功,因而被杀了头。
为什么我们说鬼谷子理论是专门指导世人如何做事成功的理论呢?这个是由“成功”所需要的元素与鬼谷子的理论本身的元素构成所决定的。
上文提到,事是人所预设的目标或价值尺度,人生之事可分为两种,一是说事,二是做事,成功则是预设的目标或价值尺度的实现。
就人而言,无论是说事还是做事,都有成功与不成功两种结果。
一是对于说事的人,事说得圆,说得密不漏汤,说得有人信服或大家都信服,说得有人(包括他自己)愿意为之付出能与力,也即付出功,就是成功。譬如佛陀,譬如孔子,譬如鬼谷子,还有许多的先哲与理论家,他们都是预设目标与确定价值尺度的人。
二是对于做事的人,只有在全部完成某个预设目标或实现某个预设价值尺度的时候,才算成功。“功亏一篑”指的是,千篑是预设目标,而做事的人已经完成九百九十九篑,只差一篑却因种种原因而搁置的不成功案例。
成功包含三大元素,一是预设目标或价值尺度,二是达成,三是达成所要借助的手段(工具),三者缺一不可。预设目标、价值尺度与践行手段都必须是确定的,不可模糊的,否则,践行者无法达到。譬如马拉松长跑,如果将成功的标准预设为冠军(第一名),全程距离预设为四十五千米,手段是用脚跑完全程,任何践行者(运动员)哪怕只差一米未能完成,或完成全程而不是用脚,或跑完全程却不是第一名,都不算成功。
“成功”二字对于说事的人与做事的人是有差别定义的。譬如孔子对“君子”的界定。孔子为“君子”设定了品质标准,确定了价值尺度与践行手段(知行),引发世人前赴后继地为达到他的预设而付出功(践行),于孔子就是成功。但由于孔子预设的标准或尺度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数量界定,且价值标准又过高,从而使践行者难以企及。实际做不到,却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能力(功)不够,于是,伪君子就诞生了。
如果某人告诉你月亮很美,可以攀登,并给出攀登的要诀或心法,你信了,于是依法照做,付出很多功,却未成功。于某人来说,他是成功的;于你来说,你就是不成功的。
你大可不必气馁。你的不成功不是他设定的目标不够高,标准不够好,方法不够妥,而是他为你设定的目标与标准过高,方法过虚,换言之,达成该目标所需要的各个元素都超过了你的能力(功)范围,你是力不胜逮。假定有一天,你因种种原因被选为登月的宇航员,你的成功就是可以实现的。
历史上,尤其是现在,流行的大师很多。这些大师无不为其弟子设定目标,授予修炼法术,而其弟子,甚至包括大师自己,却鲜有成功者,原因或在这儿。
鬼谷子理论却是不同。《鬼谷子》一书为践行者预设的目标是明确的——制服对手;要求践行者借助的手段是清楚的——口舌;关键是,《鬼谷子》更为践行者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法术,即如何利用口舌完成整个制服过程。这也是在下为什么认定《鬼谷子》是一套接地气、可操作的成功学理论的原因。
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鬼谷子理论体系所包括的成功学元素,换言之,鬼谷子理论为什么能够使践行者马到功成。
先看《鬼谷子》为我们设定的成功元素。
预设目标:说服对手。对手为谁?被说服者。被说服者为谁?强者。我们为谁?说服者。说服者为谁?弱者。征服标准:服心。借助手段:口舌。借助技术:捭阖法术。利用原理:柔克刚。
换言之,鬼谷子理论是完整讲述弱者如何征服强者的理论。
强者为人,人有各种各样。因而,征服强者的手段也不能固守某个程式,《鬼谷子》一书的教导是,针对不同对手,使用不同手段,换言之,因人制宜,随机应变。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在强调变易的同时,《鬼谷子》仍然为我们设计了一套可以通用的参阅程式,我们在前面一章的理论体系里已经述及,这儿仅作述要。
先看捭阖理论五大法术的程式:

上述程式又可简化为:

这个程式完整阐述了成功游说的全过程:
开合是总法门,决定口舌是开是合,也即是张口还是闭口。何时张口与何时闭口于成功游说来说至关重要,可谓是成功的关键,因而是游说者所要守持的道。
反应术与内揵术,其内含尽在其简称“钓”与“亲”里。钓为应,亲为结,钓与亲的目标皆在知彼,手段是让彼方开,因为彼方只有“开”,才能“出其情”。彼方只有出其情,己方才能做到知彼。
知彼是为制彼,因而流程进入下面一个层次,制服。如何制服?抵巘术与飞箝术。抵巘术为间,飞箝术为扬,间为隙,指对方的裂隙所在,也就是弱处或致命伤何在,再有针对地使用“抵”术,“或抵而塞之,或抵而得之”。对于“抵”之不动的对手,就使用“扬”术,一招制敌。
万一在制服过程中失手,《鬼谷子》又给出最后一术,忤合术,简称为“择”字,教你如何做到全身而退。
到此为止,成功游说的六大步骤堪称是完美无缺了。游说者在展开游说之前,须掌握“开合”关键,继而使用“钓”、“亲”两大法术,使对方“开”,得到对方之“情”。然后,根据对方所“开”之情,找出其“巘”所在,利用其“巘”制服对手。如果仍旧制服不了,游说者还可使用“扬”术。如果连“扬”术也难奏效,说明对手不可游说,游说者就当使用“择”术,脱身为上。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鬼谷子》惟恐游说者难以理解上述流程,就又针对“开合”之后的五大法术,设计出可以详细执行的五大践术,分别从实战角度进一步解释五大法术,分别是《揣》《摩》《权》《谋》《决》,见下面程式:

五大践术的篇名即是意解,可作简称。五大践术相对应的是五大法术,因而,揣为钓术,摩为亲术,权为间术,谋为扬术,决为择术。文本中虽未做到严格对应,但从这个角度解读,一切迎刃而解。
有了捭阖之道,就能成功游说了吗?《鬼谷子》给出的回答是“不”。
因为,你做到的只是知彼,尚未做到知己。要想完美流畅地执行捭阖之道,做到成功游说,至少在游说不成时能够做到保住小命,全身而退,不知己是万万不可的。
怎么知己?修炼内功。
因而,《鬼谷子》接着给出游说者所应掌握的七大内功修炼大法,构成鬼谷子理论总体系的第二套理论,分别从神、志、意、威、势、权、变七个方面阐述如何修心蓄势,适应权变。
心修好之后,如何使用,《鬼谷子》再次给出七大践术,从七个角度妥善运用七大心法,分别是察、知、解、留、挟、御、守。
同理,在文本中,七大修心大法与七大心法践术之间也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但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鬼谷子》的第二套理论也会势如破竹。
第二套理论构成模式见下面二图:

从上面两行十四个字的字意可以看出,《本经》的七大修心大法与《中经》的七大践术也存在对应关系:察与神,知与志,解与意,留与威,挟与势,御与谋,守与变。
上述捭阖理论与心法理论,《鬼谷子》全是说给弱者听的。对于强者,或被游说者,《鬼谷子》也没忽略,给出《符言》理论,让其守一而主九,不要耳根子软,失去辨别力。
“守一主九”是《鬼谷子》对明君的要求。明君即捭阖理论中界定的可辅之君,《鬼谷子》是主张游说者“抵而塞之”的。对于做不到“守一主九”的人,《鬼谷子》的主张是“抵而得之”。
于“君”而言,如果真的做到了“守一主九”,能够使众臣“抵而塞之”,他就可被称为明君。为君成为明君,于任何君而言都应该是成功的君。
因而在下认为,就上述三个方面来说,《鬼谷子》理论体系无不在向世人传授做事、做人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