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学习论

1995年3月26日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不仅有高新物质材料的不断问世,而且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思维的更新频率也日益加快,向人预示着时代的必然性、紧迫性及其结果。纵观社会历史的演进轨迹可以看到,人类正是凭借学习的方式而广纳百川之流、博取各家所长并加以综合创新,才以其惊人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社会文明。在学习中提高、进步与超越,是人类智慧之流滚滚向前的内在活力,也是世界历史不断推陈布新的根本实质。而成功者的卓越,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起着一定作用外,更重要的就是他能将学习永远只视作一个原点,领悟到“学海无涯”这一千年古训所包蕴着的深刻哲理,能将学习看作是自己智力生命更新的动态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只有不断更新血液的人,才能永远拥有超人的睿智和非凡的创造。

一、学习的本质

人从父母身上传承了一部分智力基础,这一智力结构在各个不同个体中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明显的是这一结构的扩展与提高。智能的提高,就需要人在社会中吸收外在信息以改变其内在思维模式与定势,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学习。所谓“学”是动态的领悟过程,“习”则是由不知而知的获得性结果;学是习的手段与前提,习是学的效果与目的。学而习,习而学;先学后习,先习后学,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映照,就带来了人的知识结构的转变,也打破了某些人“生而知之”的幼稚梦幻。可以讲,一个人的成功通常是由于他能站在另一些人的肩上,具有承继他人智慧、运用他人才能的高超本领。离开了学习与借鉴,一切亲自从原始状态开始,任何人都无法成为智勇双全的人。

人的智力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每天都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在某种意义上,智力系统的吐故纳新是人融会贯通、突破改造的前提。一个社会或组织或个人之所以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勤于学习,综合世界万象的生动本质,形成超常智能的成团效应。对于一些人来讲,最可悲的就是无知而又无求于学,人若试图以其粗浅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复杂多变的世界,就永远无法洞察世界的本质并达至大彻大悟的超然境界。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学习活动是再现、认知与创造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学习首先是一种再现。人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就要以思维的形式再现前人的思想、他人的经验,以间接的方式把握事物的发生、存在和演进规律,从而开阔视野、积淀学识、增添智慧。学习又是一种认知,人要学习自然,要效法天地之道,就要认识自然,剖析自然的内在结构和有序规则,洞悉自然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这是天地人合一的基础,也是改造自然的前提。人要学习他人,决不能陷入机械仿效、照搬照抄的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应当分析他人他事他物成败得失的经验,找出他人智能运演的原则,从深层结构中认识他人,把握他人,超越他人。学习还是一种创造。学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二者彼此渗透、交相融汇、缺一不可,故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就是要在习得过程中综合各家所言,取之精华要义,为我所鉴,为我所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潜能,形成相关的综合功能和非凡的创造力量。

国家、民族或组织是个人的某种方式的联合体。勤于学习的个人才能进步,善于学习的国家才有发展。中国近代由于长时间的闭关自守和某种僵化,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就更加需要虚心学习,奋起直追。东西方的文化就其精神内涵而言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差异并不等于格格不入或互不相容。历史已经证明,人们完全可以建立一种有主有次的东西合璧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和以人际和谐为原则的人力资本思想,高产敬业乃是为善的劳动道德观,已经成为推进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组织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异质文化的相互借鉴、作用与大融合,这是文化从狭隘地域性走向世界性的必然趋势。唯恐被异己文化渗透而拒绝学习其他文化者,势必会因自身的封闭而走向衰败与凋零。

二、学习的结构

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不断向上、向前的,其内在力量就来自于人类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的超越本质。现实的人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很多,但从总体上又可以区分为学知物与学为人两大类。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就集中体现在这两大领域中。成功者的多谋善断也就在于他能在这两个方面成为集大成者并能将它转化为超常的创新力。

知物之知,是有关事物存在、变化与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方面的知识。大有宇宙万物,小则读文识字,虽不可能要求方方面面做精深的探究,却应当掌握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具体地说,学知物主要学习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与自然科学知识。广阔的自然界有其无穷的奥妙和深刻的规律,它是一部永远的教科书,需要人们勤奋地去解读。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去学习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就成为人类智慧聚集的重要方式,效法天地之道而致胜也就是人们走向天地人一体化境界的稳固基石。如仿生学的建立便是如此,同样,探索自然而形成的现代科技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现代人每天都会触感到高新技术的气息或需要操作高新技术的工具,所以就必须以各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将自然科学知识纳入自己的智力结构中,使它转化为主体不断创新的惊人睿智。

二是社会与社会科学知识。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人置身于其中就应当对周围的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一声一色进行反思、省察、领会,在生生不息的社会活动中去了解社会、透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或变革社会。应当指出,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是对社会的间接领悟,必须为因生命有限而不可能事事身体力行的人们所重视。在社会科学知识中,有些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如哲学、历史等知识;也有些影响人的操作程序,如市场经济知识等;还有些影响人的情感心理,如艺术、宗教知识等。所有这些,都应得到每个人的关注。

当然,学习内容的选择应当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不同领域、所处的不同时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有侧重,方能发挥优势。辩证地说,既要通今博古,又要学有专长。专而不博会走向狭隘,博而不专则会流于肤浅。学问之道总是有取有舍,有的可蜻蜓点水略知一二,有的可一知半解无需深究,有些则必须纵横贯通,精心领悟。专中有博,博中有专,才是走向超凡入圣境界的成功要领。

为人之知,是一种如何做人的学问。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之网中来回穿梭。成功者的卓越固然取决于自己的聪明睿智与不懈努力,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及他人的真诚协作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也就有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说法。理性对人来讲既是一种生生不已的创造性本质,又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内在力量。它调节着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调节的尺度就是做人的准则。学会做人,也就是要理性地把握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会最起码的礼仪知识。能否以礼待人,礼节先行,是一个社会文明开化程度的标志。民族有民族的风俗习惯,组织有组织的行为方式。入乡随俗,入众合群,待人彬彬有礼,上下有序,长幼有别,才能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生存环境。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讲的就是人性的科学。

二是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的人伦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厚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有关做人的哲理。忠、孝、仁、义、诚、信等道德律令,虽然有封建时代的因素,却必须为现代社会所继承运用。道德靠人身感悟,良知靠人心唤起。无厚德则无责任,无责任则无奉献。一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组织不讲责任与奉献,就会因私欲放纵而不可救药。只有使人们通过学习与锻炼而使其思想、感情、意志达至坚定不移,不至于在生活中因各种引诱、挫折、威逼而发生动揺,才能铸就“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是学习有关律例常规知识。法律是约束与保障的对立统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多重契约关系,规矩就是契约的一种。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也就缺少一个国家调节其民众行为的客观尺度。依法治理,违法必究,社会上才有公正,组织中才有平等。人人学法守法,遵例循纪,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秩序。

简言之,为人之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人身羁绊。伟人巨大的感召力,通常首先就来自于它是知、德、法、术、势的完善结合,来自于他对各种律令与准则的自觉身体力行。在这种意义上,崇高与伟大不是来自他人的鼓吹,而是植根于自身的光明磊落,这无疑再次印证了“正己方能治人”这一古训的永恒价值。

三、学习的方法

人类智慧的永恒魅力,集中地表现在其理性思维与感性领悟本质两种方法的转化与集成。具体到学习而言,它就是立志、勤奋与技巧的有机统一。技巧的提高与方法的改变常常能导致整个思想体系的大转换,甚至让人在窘迫中找到走向成功与辉煌的重要契机。

从大的方面来看,学习的方法有三种:

1.创造性读书

浩如烟海的人类书籍是前人智慧的静态积淀。所以,读书就是习得前人实践经验的重要方式,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重要途径。善于读书的人才善于综合,善于综合的人才善于创新。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谓一语道破读书与灵悟的关系。而人的读书活动较好地体现了三个统一:

一是习得与创新的统一。同一本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认知图式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意义来。善于读书者能将死书读活,不善于读书者则将活书读死。人不能唯读书而读书,不能将视野停留在别人的书上,而要从书中发掘别人活生生的思维创造力,并站在别人的思维基地上从横向与纵向多种维度迅猛扩展,从而获得巨大突破与创新。这样,才能从读书活动中展现他对别人及自身的超越意义。

二是粗与精、博与深的统一。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诞生了无数富有价值的著作典籍。每一本论著不论其思想、情感、文风或深度、广度、高度如何,都是三千多文字的纵横交织组合而成。但也不容否认,每本书或每篇论著都有其探究中心与理论精华。所以,读书首先要既粗又精。如得到一本新书,就需先浏览目录而择读有关重点或自己所需要的章节,综合吸取其思想精华而加以概括创新。其次是既深又博。经典书籍、专业读物无疑要细读深究,但在人类知识跨学科综合性愈来愈强的当今时代,囿于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去读书已显得远远不够,博览群书已成为人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知识也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海洋,人的开拓性通常就来自于人对无穷知识纵横兼顾式的广泛吮吸,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勤奋钻研,往往就铸就了自己。博中有精,精时重博,才能以集大成的方式把握人类博大精深的智慧成果,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突破,获得超越性人格的升华。

三是求教与自学的统一。从师就教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的系统性与启示性。良师以巧妙方式的灌输与点破,往往能点燃一个人的智慧之火,让人以惊人的速度脱俗超群。这就是名师出高徒的道理。也正是如此,古代贤哲们才要求人们“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强调良师益友对于人们道德修养所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人又不可偏废自己解读、独立钻研。一个真正学而有成的人,就不但能一点即通,而且还能无师自通。终生仰赖他人是奴性人格和惰性品质的表现,这种人决无创造与突破可言。只有以主动自觉的方式充分展现人的内在主体性本质,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2.探索性实践

读书是静中求学,实践则是动中求知。学习不是纯粹的观念活动,而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整合的过程。人从自然中学习自然,如按照蝙蝠的辨物机理制造雷达等;从社会中领悟社会,如从经济活动中悟解经济的规律;从他人那里请教他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无一不以实践为基础。学习是知,实践是行,人生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知行并用的动态进程。从哲学上来说,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活动,它有主体对客体的物质形态变革,也有客体对主体在思维形态上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物化型实践。这种实践偏注于人的思维模型的物化,着力于展现实践活动的物质变革力量,在物化实践中学习,就要把握客体的存在与变化规律,并不断修改自己的观念模型,以更好地改造对象,大体上讲,物化型实践主要是一种体力活动。

二是管理型实践。这种实践偏注于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协调与一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表现。在管理实践中学习,就是要达到知与行、学与治的有机统一。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古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之说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它将治国之事与治国之学结合起来,培养学行结合、知治一致、适应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的主张却又有其合理之处。学习管理,精通管理是治国治邦之术,也是一个组织走向兴盛与有序的保证。因此,在动态的社会大系统中,智慧的聚集往往比智慧存在本身更为重要。

三是思维型实践。这种实践是主体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念形态改造,如理论批判、方法改变等。在思维实践中学习,需要人广泛收集来自客体、环境及主体自身的各种信息,对原有观念模型进行审视、修改、再造,并建立起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新的实践模型。所以,思维实践也就是思维形态的超越,在思维实践中学习也就是要实现主体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再造现实、发展自己,这也就是适应环境、改善环境、再造环境的道理。

总而言之,实践是一种探索性、拓展性的活动,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和学习才能走向成熟与成功。没有风险的人生是平静的,但这种风平浪静往往也就容易钝化人的锐气与创造力。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勇于在大风大浪中去拓荒进取,总是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丰富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展现自己的综合创新能力,从而成为社会历史巨轮的推动者,所有这些,都是实践之于学习的意义,也是学习之于人生的要旨。

3.感悟性自省

读书是学习他人的过去,自省则是总结自己的历史。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得他能时刻反省自悟,将自己的过去作为一面镜子映照自身,反观自身。究其实质,这是一个自己为自己总结、批判和超越的过程。

人的品性可以在感悟自省中修养提升,所以古人要求人能一日三省其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仁,就是一种依靠内心自觉去体验、省察、实践的伦理规范,它能制约人的思维趋向,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仁的提出,就建立在对主体修养能力的信任之上。它强调人内在的主观精神,重视主体修养和自省自悟,是人的学习活动的极致境界。所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一个人只有博学而时刻自省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才能成为一个具备理想道德风貌的真人。人之为人,不仅在于它能认识自我,确立自我,更重要的是能反省自我,重塑自我。因此,自省有两个方面:

一是省其功。人生自有得意、成功之作。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机会,但多数人往往满足于成功后的喜悦,具有远大抱负者才将成功视作一个新的起点。智慧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一定方式放大的智慧威力则势不可挡。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反思、省察,就是放大智慧的一种有效形式。反省成功不是自鸣得意,沾沾自喜,而是总结成功的诀窍、方法、程序,找出成功的经验与意义之所在,找到今后能继承、改进的行为技能,并伺机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更为壮观的飞跃。

二是省其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过失几乎已成为人开拓与进取过程中一种“美丽的代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人来说,最危险的并不是有过的存在,而是无视过的存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一个真正善于走向辉煌与卓越的人,不仅能创造无与伦比的成功奇迹,而且也能敢于接受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局部失败甚至整个战略行动失利的考验。承认失败并从失败中再度崛起,比从成功走向成功更为惊心动魄,更能展现非凡的创造性力量。人在失败后及时分析失败的原因,反思失误的教训,闭门思过,痛定思痛,方能找到新的致胜的生长点。这是过失在学习中所呈现的客观作用。举凡大智大勇者勇于开拓、积极掘取的健全人格也就是历经多重意义上失败失误的考验与磨练浇铸而成的。

四、学习的功用

对于生活在快节奏、高频率的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各种谋求更好生存境遇的机会稍纵即逝。这样,人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贯穿于动态人生过程的始终。事实上,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人都在“察颜观色”,判别是非。现实中的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致使学习的功能与作用处于无意识状态。无论是对于人类社会还是组织、个人来说,学习的功能都是巨大的。它最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创造力

学习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知识习得活动,但观念形态的运动一经为人们所掌握,就会变成一种威力无比的强大物质力量。而进步社会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在理论上认识到现代物质文化成就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一切手段去学习、吸收人类的有益成果,提高生产力水平。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历史表明,当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前任何时候都无法想象的,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了结构等方面的转变势必会带来物质创造力量的巨变这一规律,同时也是对哲学上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相应转化原理的一种确证。

社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个体智慧的展现,需要人将外在世界的存在本质内化为思维形态的认知结构,也需要人将内在的思维模式外化为物质形态的实体。学习使得思维模式不断更新,思维模式的变异又会带来物质世界的新组合。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也是学习活动的物质创造力量的集中表现。任何在物质活动领域有非凡建树的人,无不通过学习而全方位具备物质创新的内在本质力量。一个缺乏物质创造力量的个人或组织,就无法确立自己的现实存在,也不可能呈现其永久的活力。

2.精神改造力

人有着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即使物质方面极度匮乏,只要内在的精神世界没有崩溃,人就有全面发展并造就伟业的希望。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变为物质的力量,也可以改造精神自身。一个着力于塑造健全人格并时刻追求自我超越的人,时刻都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寻找精神粮食,不断使其精神状态获得新生。精神方面任何形式的萎靡不振或消极颓废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度的摧残,都会扼杀人的本质力量,甚至置人于死地,就这种意义而言,学习又是拯救人灵魂的伟大工程。

具体地说,学习的精神改造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的改变。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常常是根深蒂固的。人属于传统并生活在传统中,但又不能囿于传统而不求创新,要用传统同化知识,又要让知识改变传统,用新的观念替代那种有碍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创造性潜能发挥的旧观念体系,这种双向的变化才是活生生的现实。二是心理的变更。人的心理是可逆的,但没有知识作基石的心理则要么顽固,要么脆弱,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执其两端而取中和,才能保持心理的韧力和适应力。三是支柱的确立,精神世界由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支撑,而信念又是多元的:有对具体实物的崇拜如拜物教,有对事物有限性的确信如权威信仰,也有对无限与永恒的追寻如现代人的象征性宗教。知识的精神力量,就在于它能通过自身的不断积淀而消融为一种具有无限统摄力的大智慧,并帮助人摆脱有限性的束缚,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3.文明开化力

人向其外在环境要素学习,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铸就了人类智慧绵延不绝的生命活力和人类社会永不停息向前演进的深刻动因,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开化程度。

在史前时期,人类学习的原始形态是对大自然行为的模仿与引伸。这种原始智力结构的不断进化,便让人逐渐掌握了大自然内在恒动的变化规律。自由是对必然规律的认识,自由也就带来了一定的文明。自从盘古开天地,人在与天地自然和人自身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学习,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没有学习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更不用说现代化工业文明体系的全方位建构。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需要大智慧、高文明的时代,人的学习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离开了文化、教育和学习这块基石,就形同一个美丽的梦幻。有些地区经济的腾飞,就与它将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息息相关。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发展、教育为本、学习先行的主张是走向高度发达、文明、进步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4.智力发掘力

人的智力结构由先天构架向后天模式的转变,取决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这种意义上讲,愚人与智者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愚昧向前迈出一步便可成为智慧,而这有力的一步就是通过学习的方式激活人内在的认知图式,充分开掘人的潜在智力。所以,智力世界的荒芜和锈蚀是人生中的最大不幸,它不仅让人失去了许多智力生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湮没了人的潜能,从而也就丧失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人从孩提时代起就必须着力于学而增智,确立学而不厌的坚定意志,在智力世界的沃土上勤奋耕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其内在能量,获得过人的智力素质。

5.境界升腾力

人与人审视世界的方式有短视与远眺之别。不学无术者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和当下的得失,无法言及理想与境界。人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精深的学问,才会较多地去反观人生,反思现实,才能升腾至一种超然的境界。

有人认为人生在世,需要功名利禄,也需要精神境界。然而,前者只是眼前的炫耀,后者才是永恒的追求。无己、无待,方能逍遥,方能挣脱世间的种种诱惑而返朴归真,这是古代圣贤之士的谆谆告诫,对于现代人追求心性自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而通天道,习而明地利,知而达人理,通达天地人之理,才能摆脱生死、祸福、名利、是非的牵制,使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人性的纯洁。

知而有行,行而求知,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闪烁永久魅力的精华,也是每一位成功者的动态人生模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那种竭力追求新知而铸就全智全勇全仁的人,才能将有限的生命融汇于组织乃至宇宙的大生命系统与体系之中,从而呈现出自己生命的无限意义和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