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为了在一定期限内造出大量的产品,必须对劳动进行分工,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割开来,并把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最后共同完成一种产品。

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劳动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典型形态。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在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也就是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方式:一种是同一个资本家把那些不同种的、独立的手工业工人组织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协作,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完成。例如,资本家把马车匠、马具匠、裁缝、钳工、铜匠、旋工、饰绦匠、玻璃匠、彩画匠、油漆匠、描金匠等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组成马车工场手工业,整个马车就是通过这些工人联合劳动完成;另一种是资本家把许多从事同一类工作或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集中在一个工场里,开始是简单协作,后来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大量的商品,就对劳动进行了分工,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割开来,并把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最后共同完成一种产品。例如,造纸、铸字或制针等工场手工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

小规模工场手工业

手工工场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场手工业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并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起来,但它的最终形态是把人变成生产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

手工工场里,资本家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个阶段分离,让每个工人负责其中一个阶段的操作,这样,一件产品就由多个工人共同完成。这种方式是工场手工业的典型生产方式。图中,手工工场里的工人按这种生产方式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工场手工业产生的两种方式,使单个的手工业者在生产过程中只能从事局部操作,随着分工的细致化,这种局部操作逐渐成为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因此,工场手工业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并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都是一样的,即把人变成生产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了解工场手工业分工,必须把握它的特点。首先,手工业在生产过程的分工与手工业活动分成各种不同的局部操作完全一致。工场手工业仍然属于手工业性质,因而它的生产完全取决于工人使用工具的技艺和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它的基础仍然是手工业。其次,在工场手工业的生产中,每个工人都只从事一种局部的手工劳动,他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终身从事这种局部操作的组成。最后,工场手工业是一种特殊的协作,这种协作分工的许多优越性,仍然是通过简单协作体现的。

在工场手工业中,由于工人终身只从事同一种专门的简单操作,这就使他们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逐渐转化成了适应这种专门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从而使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渐进地进行整个系列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因此,与独立的手工业相比,工场手工业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另外,当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种专门职能后,一个人经常重复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动作上,就比较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又因为许多时候都是几代工人在一个手工工场内共同劳动,从而又有利于经验的交流和推广。单个的手工业者在生产中必须依次完成各个局部工作过程,这样,他就会因变更位置、调换工具而打断他的劳动流程,从而使他的工作日出现某种空隙。而在工场手工业生产中,由于局部工人整天不断从事同一种操作,这就可以避免因为变更位置、调换工具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工作日的空隙就会缩小甚至随着工人操作变化的减少而趋于消失。在这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但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了劳动力的支出,还减少了劳动力的非生产耗费。另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还取决于劳动者工具的完善程度。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劳动工具的分化使每一种特殊工具获得了适合每种特殊用途的固定形式,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则使每种特殊工具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它还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从而为机器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工场手工业的组织有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这两种形式虽然有时相互交错,但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这两种基本形式来源于产品本身的性质。一种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组合而成,如钟表、马车等;另一种则是依次经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操作过程完成,如制针、烧砖等。

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是工场手工业的完成形式,这种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制品要经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例如,在制针手工工场中,针条的制作要经过72个甚至92个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把原本分散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这样就缩短了制品的各个特殊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转移时间,从而用在这种转移上的劳动也会相应减少。这样,同手工业相比,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力便有了极大的提高,而这种提高是由工场手工业的一般协作性质产生的。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工人能够按特长进行分类,这样,一些局部工人便终身从事某一操作。由于操作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因此,这些局部工人需要的教育程度也极不相同,而不同的教育程度使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也完全不同。这样,工场手工业就出现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资等级制度。在等级制度的阶梯旁边,工人被简单地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对前者而言,由于操作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学习,因而完全不需要学习费用;而对后者来说,由于职能的简化,尽管需要培训学习,学习费用也比手工业者要低。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这种因为学习费用的减少或消失所引起的劳动力的相对贬值,实际上是资本的更大增殖,因为,凡是缩短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时间,都会扩大剩余劳动的领域。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以上,我们不但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及要素——局部工人和工具,还考察了它的总机构。现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构成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的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

单从劳动自身而言,社会生产可以分为农业、工业等,这种分工称为一般分工;如果把这些生产大类再分为种和亚种,就叫作特殊分工;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则叫作个别分工。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某种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与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一样,是由完全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而来的。起点一,首先在家庭内部,随后是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因纯生理的原因而产生的一种自然分工。随着氏族公社[4]的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各氏族之间冲突不断,当一个氏族征服另一个氏族后,这种分工的材料也随之扩大。另外,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和公社的互相接触中产生的,因为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以独立资格互相接触的是家庭和氏族,而不是个人。不同的氏族公社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发现以及使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不同的,因而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正是这种自然的差别,使他们在公社互相接触时产生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产品的相互交换并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将不同的生产领域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变成社会总生产中的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部门。在这里,社会分工则是由各个互不依赖的氏族在产品交换的过程中产生的。起点二,以生理分工为基础,是指互相联系的整体的各个特殊器官的互相分开和分离。而推动这一分离过程的主要动力则是氏族公社之间相互交换商品,并且这一交换可以把不同的劳动联系起来。第一种情况使原本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第二种情况则使原本非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由于所有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都是建立在城乡分离的基础上,因此,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可以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同时使用一定量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而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则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在这里,工人在同一个工场内的密集程度被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代替,但人口密度具有相对性。人口较少而交通工具发达的国家,比人口较多但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口更加密集,例如,美国北部各州的人口比印度的人口更加密集。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按其特长进行分类操作。但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完整的产品,他们是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资本家则把它们当作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由于这些分类操作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因此局部工人需要的教育程度也各不同,而不同的教育程度使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也完全不同。

因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必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还具有反作用,它促进并增加社会分工。随着劳动工具的分化,生产这些工具的行业也日益分化。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发展到这样一种行业——以前作为主要行业或辅助行业与其他行业联系在一起,并由同一生产者经营——就会立即发生分离和互相独立的现象;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某种商品的特殊生产阶段,该商品的各个生产阶段就会变成各个相互独立的行业。前文已经表明,在成品是一个由局部产品机械地组合而成的整体工场,局部劳动又可以独立化为特殊的手工业。为了使工场手工业的内部有更合理的分工,同一个生产部门根据不同的生产原料和同一种原料不同的形式,可以分成不同的(有时是全新的)工场手工业。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殖民制度的产生,为社会内部的分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尽管两者有许多联系和相似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通过内在联系把不同的生产部门联系起来的工场中,这种相似之处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牧人生产毛皮,皮匠把毛皮制成皮革,鞋匠再把皮革制成皮靴。在这里,每个人都只是完成一种中间制品,最后的成品形态则是他们特殊劳动的结合产品。那么,使牧人、皮匠和鞋匠的独立劳动发生联系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各自生产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生产的共同产品。社会内部的分工是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交换为媒介;工场手工业内部各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则是不同的劳动者将其劳动力出卖给同一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它们作为一个劳动力整体来使用。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而社会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制鞋工场

在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协作中,每个工人都只完成一种中间制品,最后的成品则是他们特殊劳动的结合产品。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生产的共同产品。在图中的这家制鞋工场内,磨皮、制模、缝线、下料等工序分别由不同的工人完成,这就是分工协作。

在工场手工业中,资本家会遵循这个规律将一定数量的工人固定在某一环节上,而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随意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当然,不同的生产领域也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位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有差别的,这些各不相同的需要量通过一种内在联系联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内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不过,这种在不同生产领域中保持平衡的趋势,只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罢了。它们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发挥着作用的规则;而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则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发挥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通过市场价格晴雨表的变动表现出来,可以被人们觉察到,并限制着商品生产者无规则的任意行动。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人只是资本家所占有的总机构的一个部分。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权威,只承认竞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

资产阶级意识一方面实行工场手工业分工,把工人固定在从事某种局部操作上,把绝对服从资本家统治的局部工人,歌颂成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组织,同时又大声谴责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一切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认为它们侵犯了资本家个人的财产权、自由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性互相制约。相反,在早期社会形态中,职业在自然发展分离并固定下来,最后由法律加以巩固。在这种环境中,社会劳动是有计划、有权威组织的,而且工场内部完全没有分工,或者说分工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偶然地得到发展。

行会[5]的规章制度严格限制着一个行会师傅雇佣工人的人数,有计划地阻止行会师傅成为资本家,同样,行会师傅也只能在他自己就是师傅的行业中雇佣工人。行会极力抵制商人资本这种与自己对立的、唯一的自由资本形式的入侵。商人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但不能购买作为商品的劳动,即他只能充当手工业产品的定购人。不管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整个社会的分工都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独创的。

由于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一定的劳动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耗的原料量也按比例增加,所以单个资本家手中资本的最低额度也不断增加,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成资本,这个规律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

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资本的存在形式,这在工场手工业和简单协作中是一样的。那些由许多劳动个体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属于资本家,因此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不仅让以前独立的工人绝对服从资本的指挥,还造成了工人中的等级划分。工人因为没有生产商品的物质资料,只能将自身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使之得到好的利用。工场手工业的工人按其自然的性质没有能力做一件独立的工作,他只能作为资本家的附属进行生产活动。就像上帝的选民在额头上都写着自己是上帝的财产一样,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的身上也烙下了自己是资本的财产的鲜明烙印。

作为资本主义过程的特殊形式,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工场手工业分工不仅为资本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还靠工人畸形化来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这种以牺牲工人的特殊方法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因此,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因素,又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进一步手段。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实现遇到许多障碍。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的社会生产,也无法从根本上改造它。工场手工业作为经济上的艺术品,高高耸立于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工业的广大基础之上。当工场手工业本身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和它自身所创造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

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品之一,就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机械装置。机器就是从这些工场手工业中生产出来的。机器使手工业的活动不再成为社会生产的支配原则,所以,一方面,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另一方面,支配原则加于资本统治身上的限制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