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养育系列套装(10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把孩子从社会流行教养文化中“拉回来”

一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老奶奶在信中写道:“我的教会里有一位志愿者,她的儿子今年10岁。这个男孩总是从家匆匆赶到学校,又从学校奔波着去参加篮球训练,然后顺路在快餐店买些东西吃,再赶到我们教会上90分钟的课程。这还不包括做作业和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这孩子真的需要到教堂后院去放松一下。各种课程和活动的确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都要去报名参加!”

另一位妈妈写道:“我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他们还小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他们的压力太大了,所以我们全家决定做出改变。一开始,我们催促孩子们参加了一大堆活动,我们认为那些活动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有所帮助,但是孩子们看起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在其中。后来我们决定,只让他们参加一些自己愿意参与的活动。而且,如果某些活动占用了孩子们过多的时间,我们也支持他们不再参加那项活动。”

这些来信者都很明智。父母、家人和专家正在试图把孩子们从社会流行教养文化带来的影响中“拉回来”。这种社会流行教养文化拐弯抹角地给家长们灌输这种观念:孩子的压力不够多就是家长的失职。这些家长已经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所提供的与孩子的真正需求之间存在着距离。

社会流行教养文化,与天性相悖的歧途

社会流行教养文化是什么呢?它是一种非常稳固的社会体系,让我们大体遵循一些不科学的或未经验证的观点来帮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这些观点只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假设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以某种固定的方式生活,还要用各种测试来证实孩子们确实理应如此。社会潮流和压力经常将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引向与孩子的天性相悖的歧途。这正是导致父母和孩子陷入慢性应激的关键所在。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体系中,我们的家庭成员难以拥有安全感、完整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如果你想看看这个系统是否正在操纵你或者孩子的生活,就请花些时间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时常重温这些问题。

●我是否忽略了自己作为父母的直觉,转而相信那些媒体专家、其他家人、朋友、邻居等,认为他们对孩子的了解比我多?

●对于母亲、父亲、祖父母、老师或其他孩子应该怎样对待我的孩子,以及我在教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是否在向不断变化的理论寻求答案,而不是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问题和答案?

●我是否倾向于采用负面的、补短板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比如,我是否察觉到自己经常说或经常想“如果不加快脚步,你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之类的话?

●我是否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为了有所补偿,总是尝试用物质奖励、竞争性的活动和电子产品来刺激或安抚他们?

●我是否只关注到最近流行的“情感对话”和“情绪谈论”等教养理念,却经常忽略家庭生活中同样重要的普适价值和伦理价值?

●我是否给教师、教练、医生、其他专家和孩子很多压力,只是为了让孩子达到竞赛表现的最高水平;而在我内心深处更期待的其实是那些真正符合孩子水平的表现,因为那些才是他成长中更幸福的事?

●我是否感到被孤立和疏远,对自己要去解决养育孩子的所有问题感到无穷的压力?

我必须承认,在教导自己的两个女儿时,我经历过上述每一条问题。我们都是这个庞大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都受制于社会流行教养文化。每一位父母都在向外张望,听取流行的观点,希望得到养育孩子的“完美计划”;都想赶在前头,让孩子达到顶点,然后让自己体验到那种“被所有人谈论”的社交完美感。父母头脑中满载着关于孩子的各种信息,最终被这些信息左右了生活。

我认为社会流行教养文化其实是现代复杂家庭关系导致的一种结果,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正是我呼吁“家庭革命”的原因之一。我们要做的是把我们的孩子“拉回来”。工业革命创造了一种饼干模具似的、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这种现象即使不是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影响了生活的诸多方面。整个社会都在试图迎合工业生产的新需要。为迎合这些社会潮流,我们的家庭小心翼翼地做出调整,变得机动灵活而善变,可是却失去了本真,不再符合孩子的天性。我们组成的社会群体发展出了一套照看孩子的体系,可是这一体系只关注孩子在社会和科技领域中所谓的完美表现。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原来持有的那种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将转向一种求诸外部、基于信息的社会流行教养体系。这样的教养体系将给孩子的生活制造出愈发巨大的应激压力。

焦虑父母心中的“完美”孩子

在大环境的操控下,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高水准的竞争者,并且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家庭是否成功。笼罩在这种应激压力源的阴影下,我们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为其做打算,为孩子将来能步入“最好的”大学或谋求最高收入的工作做准备。尽管我们都明白:(1)大多数孩子都无法取得这样顶尖的成就,而他们无须达到巅峰也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2)和其他成年人一样,我们是通过与真实的自我一同生活和成长来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而非通过制造巨额财富或迎合某种严苛的模板才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让我们得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那份独特天性与当前社会的宏大期待之间存在巨大的裂隙,这种割裂导致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变得十分焦虑。家长变得焦虑不仅是因为希望他们的孩子得到认可、成为绝顶聪明的成功人士,还因为他们期望孩子在经济条件、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各方面都符合“完美”的标准。不只如此,家长的焦虑还在于他们对“完美”孩子的定义常常来自市面上最新出现的任何定义,而不管这定义到底是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感到很失败,原因可能只是孩子在幼儿园入学考试中表现不佳,或者在青少年冰球队没有得到“我们认为的”足够多的上场时间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慢慢积累便形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更糟糕的是,这些制造失败感的信息层出不穷,让我们无法招架。

有关社会潮流最普遍的一个例子是母乳喂养,这一曾被视为落伍的行为再次兴起。而另一个例子与之相反,社会潮流曾鼓励大人与孩子睡在一起,现在却认为不该这么做。《小小爱因斯坦》快速蹿红,火遍全美,这也在家长中间制造着新的焦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更聪慧的人,家长们想要购买更多与之类似的视频节目。但是也有研究显示,关于这类节目的某些宣传是名不副实的。或许过一段时间,这些潮流也会风光不再。高强度的消费主义正深深浸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根据社会流行教养体系的指导,我们为一个又一个对孩子而言“最好”的营养物质或精神食粮买单。

在养育孩子和培养亲子关系方面,我们是不是时常迷失于这些最新潮流?也许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说父母对孩子没什么影响,青少年倾向于像印象派那样主观,他们只会被朋友影响;隔天又听说要和孩子保持情感对话,要给孩子空间;或者,严厉管教的爱和干预才是唯一且最佳的教养方式。那些电视节目以及每年出版的无数种教养类新书都平添了这种负担和紧张,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压力和焦虑。这些书中很多都蕴含着非常有益的见解,但是它们叠加在一起却形成了一种泰山压顶的氛围,让培养孩子这件事越发偏离了原本的目标。人们总是告诉我们要如何成为完美的父母,如何拥有完美、表现优异的孩子,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精疲力竭了。

为人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呢?事实上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总是甩不开挫败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跟风追逐各种社会流行趋势,听从考官、心理学专家、富于人格魅力的精神导师、早间节目的片段摘要和杂志专栏等所提供的只言片语,但他们其实只是在泛泛谈论所有的孩子。尽管如此,我们宁愿听从他们的言论,也不愿多去聆听前辈的智慧或我们自己的直觉。因为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的孩子被推向不同的方向,而且多半是最远离他们核心天性的方向。

社会潮流焦虑症的表现之一,就是当前教育制度下的教育方式。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系统实际上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其他大量资源,但是受学生人数所累,甚至从学前班开始就拥挤不堪。因此,学校必须面向原本学习方式各异的男孩和女孩提供同样的教育,把他们当作社交能力、社会经济地位、心理构成等方面毫无差别的群体去教授。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多都达不到阅读、写作、算术和科学的最基本学业要求。更糟糕的是,很多天生学习方式与众不同的孩子被视为病态,被贴上异常的标签,被施以药物治疗,最终导致这些孩子迷失了自我。孩子们成了他们痛恨的这个庞大体系的俘虏。

孩子那正在消失的天性

被卷入社会流行教养文化之后,我们的眼光逐渐离开了我们的孩子、家庭和学校的真正需要。这种社会导向的、由外而内的教养模式,其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视线远离孩子深刻复杂的天性。尽管给孩子设置长远的目标对于他们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但问题是,我们对理解和培养孩子的真实自我却缺少足够的关注。只有了解孩子真实的自我,我们才有可能帮助他们,为他们设定正确的、高远宏大的、符合他们天性的目标。

当然,许多社会流行的观念是相当有帮助的。很多育儿专家的观点都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一些调查研究也对我们很有帮助。我在本章这些调查结果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需要倾听家长的心声。但是由于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依赖社会流行教养文化的帮助,忽略了每个孩子生而独特的天性,导致孩子们压力重重,驱使着他们不得不去面对焦虑和混乱的情绪,背负痛苦的标签和错误的判断,承担反社会行为的指控并面临不幸的处境。是时候让家长们行动起来了,为了孩子们的利益,勇敢地发起变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