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明医诊病有特色
神医扁鹊“讳疾忌医”故事
【原文】
扁鹊①见蔡桓公②,立有间③,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④。”桓侯曰:“寡人⑤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⑥。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⑦;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⑧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⑨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⑩。”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⑪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选自《韩非子·喻老》⑫)
【注释】
①扁鹊:姓秦,名越人,号卢医,渤海郡郑(历史为河北省任丘县)人,今考证为山东省长清县古卢国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他学医于长桑君,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现存《难经》为其代表作。
②蔡桓公:姬姓,周武王之弟叔度之后,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也称蔡桓侯,公元前714年至公元前695年在位,其都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笔者按:疑蔡桓公当为齐桓公之误。《史记》载有“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一段,内容与此篇相同,不同者只是个别字句。考秦越人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齐桓公于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蔡桓公于公元前714年至公元前695年在位,待考。
③有间:一会儿。
④将恐深:恐怕要加重。深:厉害。
⑤寡人:古代国君、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⑥还走:转身就往回走。
⑦汤熨之所及也:汤剂、熨敷能治疗它。
⑧火齐:古代方剂名,即火剂汤,是清泻肠胃火热的方剂。
⑨司命:即病关生命之意,亦为传说中掌管生死之神的别称。
⑩无请也:无话可说了。
⑪索:寻找。
⑫《韩非子·喻老》:书名。战国末期韩国人非所撰,书中共收杂文55篇,是法家的重要文献。喻老:《韩非子》一书中的篇名,此篇是韩非借解释老子的哲学思想来发挥自己观点的文章。
【释义】
有一天,名医扁鹊朝见蔡桓公,站着仔细打量了一会儿,说:“君王有病,在表皮部位,如果不治疗,恐怕会越来越重。”桓侯说:“我什么病都没有。”等扁鹊出去以后,桓侯对他左右的大臣嘲笑扁鹊说:“医生总是喜欢医治那些没有病的人,来请功求赏。”
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了蔡桓公,说:“君王的病已到肌肉里面了,如不治疗,病将更加深入。”桓侯没回答。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见到蔡桓公,说:“君王的病已进入肠胃,如再不治,恐怕越来越厉害。”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更加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到桓侯,转身就走。桓侯感到很奇怪,特意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如果病在表层,服点汤药,热敷一下,病就会好;病在肌肉里层,用针刺艾灸亦可治愈;病在胃肠以里,可用清热降火之药治疗,病入骨髓深处,有关生命危险,医药是没有办法了,现在桓侯的病已深入骨髓,我是无话可说了。”过了五天,桓侯全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而扁鹊早就逃到秦国去了。蔡桓侯终于病死了。
【按语】
这篇短文,反映了中医望诊中“见微知著”和“防微杜渐”的优良传统,同时对那些讳疾忌医的人,也给予了恰当的批评。
扁鹊“斥秦王”故事
【原文】
医扁鹊①见秦武王②,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③。左右④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⑤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⑦·秦策》)
【注释】
①扁鹊:见《讳疾忌医》注释。
②秦武王: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即周赧王五至八年。
③请除:请求予以治疗。
④左右:指秦武王的近臣。
⑤石:砭石,即古代治病的石针。
⑥知:管理或主持的意思。
⑦《战国策》:是战国时期一部分国家记事的历史书籍,它以记载当时的说客、策士的言行为主。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按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顺序排列记载,共33卷。
【释义】
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扁鹊,请求扁鹊予以治疗。秦武王的近臣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把耳朵搞聋,把眼睛搞瞎。”
秦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听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这怎么能治好您的病呢?如果用这种法则来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
【按语】
这篇小故事,描述扁鹊用具体生动的比喻指责秦武王听信无知之言,而迟疑不决的昏庸作法。扁鹊身为医生,竟敢对秦武王怒而斥之,足见其才智过人和大无畏的精神。
女医邢氏故事
【原文】
绍熙①间有医邢氏,精艺绝异②。时韩平原知阁门③事,将出使④,俾⑤之诊脉,曰:“脉和平无可言,所可忧者夫人耳。知阁门回轺⑥日,恐未必可相见也。”韩妻本无疾,怿其妄诞不伦⑦,然私忧之。泊⑧出疆甫数月,而其妻果殂⑨。
(选自宋·周密⑩《齐东野语》⑪)
【注释】
①绍熙:南宋皇帝宋光宗赵惇的年号,在位时间1190~1194年。
②精艺绝异:医精术湛,与众不同。
③阁门:宋代朝廷中一个官署的名称。
④将出使:将要出差。
⑤俾:使。
⑥轺:古时轻而小的马车。
⑦妄诞不伦:胡乱讲话,没有道德。
⑧泊:到,及。
⑨殂:死亡。
⑩周密:见《王继先脉决宫教》注释。
⑪《齐东野语》:同上。
【释义】
南宋绍熙年间,有一女医邢氏,她的医术独特微妙。当时韩平原在朝里主持阁门政事,将出差时,便请邢氏诊脉,她诊后说:“您的脉象很正常,应当忧虑的是您的夫人。等您出差回来,恐怕不能见到她了。”韩平原的妻子平素没病,他责怪邢氏的话没有根据,但心中又担忧此事。韩平原到边疆刚几个月,他的妻子果然死亡了。
【按语】
有人病而脉不病者,有脉病而人不病者,女医邢氏善于诊断,这与她医术精湛、造诣博深是分不开的。
华佗指戒二则
【原文】
病例一:盐渎①严昕与数人共候佗②,适至,佗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坐毕归,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③死。
病例二:故督邮④顿子献得病已瘥,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⑤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子闻其病除,从百里来省之。止宿⑥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
(选自陈寿⑦《三国志》⑧)
【注释】
①盐渎:现在江苏省盐城县西北。
②候佗:拜访华佗。华佗:见《华佗抗曹》注释。
③中宿:次夜。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④督邮:官名。汉朝郡守的助手,管巡查考核属县的官吏。
⑤御内:与妻子发生性行为。
⑥止宿:留住过夜。
⑦陈寿:见《华佗抗曹》注释。
⑧《三国志》:同上。
【释义】
病例一:盐渎人严昕,他和几个人同去拜访华佗,刚进门,华佗问严昕:“您身体可好?”严昕回答:“我感觉身体尚好。”华佗说:“您宿有突发疾病,已经从面色上表现出来了,请您注意,不要过度饮酒啊!”严昕等人坐了一会儿就回家了,刚走了几里路,严昕突然头晕眼花,从车上跌了下来。同行的人把他扶上车子送回家中,第二天夜里他就死去了。
病例二:从前,有个督邮名叫顿子献,病已经好了。一天,他去求华佗诊脉,华佗说:“您的身体还很虚弱,正气还未恢复,不要过度劳累。如果与妻子同床,就有死亡的可能,临危时舌头也得伸出几寸长。”这位督邮的妻子听说丈夫病愈,就从百里之外前来探望。顿子献违背了华佗的嘱咐,留妻过夜,因而前病复发,结果就像华佗所预言的一样。
【按语】
病例一中,严昕之病是肝阳上亢,故告诫“莫多饮酒”。因酒性猛悍善升,能使气血突然上冲,导致脑络溢血而死亡。病例二中,顿子献大病新愈,故告诫“御内即死”,此即《伤寒论》所载:“凡男病新愈交接,因而复病,名曰房劳复。”
王继先脉决宫教
【原文】
绍兴①王继先②号王医师,驰名一时,继而得罪,押往福州居住。族叔祖宫教时赴长沙卒③,素识其人,适邂逅④旅舍,小酌以慰劳之,因求察脉,王忽愀然⑤曰:“某受知即久,不敢不告:脉证颇异,所谓脉病人不病者,其应当在十日之内。宜亟返辙辕⑥,尚可及也。”因泣以别。时宫教康强无疾,疑其为妄,然素信其术,于是即日回辕。仅至家数日而殂⑦。亦可谓异矣。
(选自宋·周密⑧《齐东野语》⑨)
【注释】
①绍兴: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在位时间1131~1162年。
②王继先:(?—1181年),开封人,宋代医官。曾任昭庆军承宜使,后罢官贬福州。其门人张孝直于绍兴二十九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2卷,竟以校正官名书于前。
③赴长沙卒:去长沙会副职。卒:副职。
④邂逅:不期而遇。
⑤愀然:面容色变之意。
⑥亟返辙辕:急忙驳马乘车而回。
⑦殂:死亡。
⑧周密:字公瑾,号草窗,(1232—1298年),又号萍州、四水潜夫。宋代词人,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人。宋末任义乌县令,曾写慨叹宋室灭亡之作,宋王亡不仕。著《齐东野语》《绝妙好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草窗韵语》等。
⑨《齐东野语》:全书20卷,为周密之笔记。所记多为南宋史事,如张浚三战本末、绍熙内禅、岳飞逸事,可补正史之不足。
【释义】
南宋绍兴年间,医师王继先,名扬一时,后来触犯国法,押送福州定居。周密的祖辈官教,这时正去湖南长沙任职,他平日熟识王医师,二人不约而遇于途中旅社,于是备酒谈心,互相问候。官教趁此机会,要求王医师给予诊脉,王医师诊着脉,面色突然一变,说:“我得到你的知遇已久,不得不实告:你的脉象很不正常,即古人所说,脉病人不病者,其应当在十日之内发病而亡。你虽然没有不适的感觉,但恐怕十日之内就很危险。你应当赶快驳马乘车而回,还可能回到家中。”于是,宫教抽泣着向王医师告别。当时宫教的身体非常健康,便怀疑王医师说话荒谬,但是平日又很相信王医师医术高明,因而当天就乘车回家。宫教回到家中,不几天果然死亡。王医师的高超医术,怎能不使人感到神奇呢?
张仲景望诊待中
【原文】
仲景①见侍中②王仲宣③,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④可免。仲宣嫌其言忤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药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选自晋·皇甫谧⑥《黄帝⑦三部⑧针灸甲乙经》序言)
【注释】
①仲景:东汉杰出医学家,姓张名机,字仲景,(150—219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从同族张伯祖学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书,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后学奉为医方之祖,尊仲景为医圣。
②侍中:汉制,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
③王仲宣:名粲,(177—217年),山阳高平(令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才肩曹植。
④五石汤:由阳起石、钟乳石、灵磁石、空青石、金刚石等组成。
⑤忤:不顺耳,抵触。
⑥皇甫谧:魏晋间医家、文学家。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214—282年),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一说平凉县西北)人。中年患风痹,由于讲究服石,致身体极度衰弱,辗转床侧,甚至一度有自杀之念。后曾专心攻读医书,撰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阐述经络理论,统一针灸穴位位置、名称、取穴法,总结晋代以前的针灸成就,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此外,还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逸士传》《玄晏春秋》《释劝论》等。
⑦黄帝:指轩辕黄帝。
⑧三部:系指《针灸甲乙经》内容,乃撰次《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而成。
【释义】
张仲景遇见侍中王仲宣,当时仲宣只有二十岁。张仲景对他说:“你有病,到四十岁眉毛会掉尽,半年之后就会死亡。”仲景叫他服下五石汤,说吃了可治愈此病,王仲宣嫌张仲景言词不恭,接受了方药却不吃药。过了三天,张仲景见到王仲宣,问他说:“汤药服了没有?”王仲宣回答说:“已经服过了。”张仲景说:“从面色证候看来,根本不像服过五石汤的样子,您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王仲宣避而不答。二十年后,仲宣的眉毛果然脱落,眉落后一百八十七天便死去了,正如张仲景预言的那样。
【按语】
中医学认为,四诊之中,望诊为先,越人望齐侯之色,仲景望仲宣之色,皆谓之神奇。此篇旨在启迪后学,于望诊一法勿可玩忽。
周慎斋赏月启悟
《存存斋医话》中记载:周慎斋先生,名子于,安徽太平县人。生于明朝正德年间,中年以后得了腹部胀满病,痛苦难以忍受,到处访求名医治疗都无效果。又广泛搜集验方,却又不敢盲目试用。
一天晚上,周慎斋先生强打精神,坐在院中欣赏明亮皎洁的月光,突然,一眨眼间乌云遮盖了月亮,周慎斋感到非常憋闷。不大一会儿,清凉之风,缓缓吹来,天空乌云散去,月光明朗,胸部舒畅起来。于是,周先生恍然大悟:“云是属阴的,风是属阳的。如果阳气通畅,阴云就很快消失。我的病大概就与这风云相似吧?”因而拟定药物,制成“和中丸”,吃了不到一个月,腹部胀满就好了。后来,周慎斋先生成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医生。
【按语】
读此短文,可见“久病或成名医”一语,是来之有源的,可知古之名医立方遣药来之非易,而是通过思索、体验才制订出来的。慎斋是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突出说明学问之道,并非浅尝即止,必须真正得到医中三昧方为上乘。
郭玉诊脉惊皇帝
【原文】
郭玉①者,广汉雒②人也……和帝③时,为太医丞④,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⑤,与女子杂处帷中⑥,使玉各诊一手⑦,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⑧,臣疑其故⑨。”帝叹息称善⑩。
(选自范晔⑪《后汉书》⑫)
【注释】
①郭玉:东汉时期针灸医家,广汉(今四川广汉县)人。师承涪翁、程高。精脉诊,善针术。他提出医生给尊贵人治病有四难的论述。
②雒:古地名,在四川广汉县北。
③和帝:东汉刘肇。公元前105至公元前89年在位。
④太医丞:辅助管理医疗行政的小官。
⑤嬖臣美手腕者:手腕长得白嫩的受宠幸的近臣。
⑥杂处帷中:指男女混杂置身于幔帐之中。古代男医生给贵族女子诊脉,设一帷幕,病人从帷幕中伸出手来,医生诊其脉而不睹其面。
⑦各诊一手:分别诊候嬖臣与女子各一只手的脉象。
⑧状若异人:脉象好像是性别不同的人。
⑨疑其故:怀疑其中的缘故。
⑩称善:说好。
⑪范晔:见《悬壶》注释。
⑫《后汉书》:同上。
【释义】
郭玉是四川广汉郡雒县人……东汉和帝时,任太医丞,治病大多有疗效。和帝觉得他的医术很神奇,就试着叫手腕长得美的宠臣和女子混杂置身在帷幕里,让郭玉分别诊候宠臣和女子各一只手的脉象,问患者感到有病痛的地方,郭玉说:“左手是阴性脉,右手是阳性脉,脉象有男的有女的,好像是性别不同的人,我怀疑其中的缘故。”和帝听后感到惊讶,连声称赞。
【按语】
文章婉转有趣,突出郭玉的医术精湛。乾隆曾试黄坤载亦用此法,坤载以“龙得凤脉”而惊走,其脉法如神,深受乾隆皇帝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