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心理素质对学生发展与成才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发展和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它包括智力因素:认知、运筹、决策。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复合因素: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归宿,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学生生理健康

学生生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体力与精力两方面。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普遍体力好、精力充沛,行动具有灵活性、平衡性、敏捷性,对事物的关注具有持久性;而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表情、动作呆板僵硬,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不爱好体育运动,羞于与人交往,严重者还伴有某些身体疾病,如失眠、胃病、内分泌失调,甚至精神分裂等。表面看这些疾病是生理性的,实质上其产生的原因都是长期的心理压抑、紧张或心理焦虑。人是身心一体的动物,不良的心理因素往往能导致生理疾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可见,心理素质是影响学生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学生思维方式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心智共同发展的过程,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智能发展。

(1)心理素质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形成

从科学角度讲,影响人思维的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个人心理素质状况对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有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有巨大作用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心神不宁、缺乏稳定性,干扰冷静理智的思考,遇到问题,要么优柔寡断,要么任性、感情用事。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则相反,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分析、比较、判断能力。

(2)心理素质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完善

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要求学生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除了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个外环境外,更依赖于个人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即心理内环境。心理素质状况不佳的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特别对新事物采取抵制态度,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纳。而心理素质状况好的学生,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往往通过辅选第二专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等积极涉足新的知识领域,因而能够建立起相对合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包括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以及现代社会突出要求的竞争意识增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政治观念淡漠,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道德素质滑坡;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以及科技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一切对刚刚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失去奋斗目标,要么成为功利主义的俘虏,要么意志消沉,固步自封,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