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梯田建设典范

案例1:2000多年前的古梯田——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长江以南,地处湖南省中部,南接邵阳市,东临娄底市,北去益阳市,西邻怀化市,土地总面积为11550km2,其中,以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的梯田最具代表性。紫鹊界梯田区始建于秦汉,盛于宋明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当地汉族、苗族、瑶族、侗族等民族原住民共同创造。紫鹊界梯田累计有8万亩以上,核心区有2万多亩,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紫鹊界梯田以稻作农业为主,具有水土保持、人工湿地的效益,是亚高山地区粮食生产与水土保持有机结合的典范。

1.自然环境

紫鹊界梯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为13.7℃,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为-5℃;年降雨量为1650~1700mm;年均日照为1488h。南北溪流在紫鹊界境内呈树枝状分布,总长170km,而且终年不竭,落差较大,水资源丰富。紫鹊界梯田区为中低山丘陵地区,属浅切割中低山地貌和浅切割馒头形丘陵地貌,最高海拔为1540m,最低海拔为460m,相对高差超过1000m。土壤属花岗岩分化发育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垂直地带分布明显,海拔800m以下地区为红壤,800m以上为黄壤,均为砂性质地。山地土壤剖面完整,枯树落叶十层,有机质层较厚,心土层特别深厚,达1~4m。紫鹊界梯田区内森林茂密,林相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3.2%。

2.梯田修建

据有关资料,紫鹊界梯田一般在冬季修建,多先将荒坡辟为台地,播种若干季旱地作物之后再行开垦梯田。梯田修建时主要考虑水源和坡度两个因素进行选址。田面修建时,用竖竿牵绳,保证所开田地水平。对低凹地,先设法用石头垫高,再在上面覆盖较厚的土层。田埂用田面开挖时的土块层层垒筑,每垒筑一层,用脚踩牢或用锄捶实一层,再用尖锄修整边缘,形成一道围筑新地的田埂。田埂一般自上而下层层开挖垒筑,越往下造田,山势逐渐平缓,田埂也越矮越薄。

3.梯田特点

紫鹊界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合的历史文化遗存,其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也很独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奇”,从海拔500~1200m,共500余级,竟然没有一口山塘,全靠天然灌溉系统,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2013年5月,紫鹊界梯田成为中国首批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9月16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紫鹊界梯田水利灌溉工程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案例2:1200多年前的古梯田——红河哈尼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主要分布于红河哀牢山南段的元阳县、绿春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地,是云南省红河州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考证,自隋唐起,哈尼族等各族人民就在哀牢山和无量山兴修梯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哈尼梯田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耕作水平最高,所以统称为“哈尼梯田”,它同时代表着红河州各族人民的梯田。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1.自然环境

哈尼梯田分布地区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地形呈V形发育,高下之间,壮观异常,位于海拔为1400~2000m的上半山中。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高山区常年多雾,呈“云海奇观”,年平均气温为15℃,全年日照为1670h,平均年降雨量为1397.6mm,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土壤分布有赤红壤、红壤、燥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9个土类,12个亚种,33个土属,47个土种。植被主要分布有原始和次生森林。

2.梯田修建

哈尼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挑选在向阳、平缓、终年能保水的肥沃坡地上修建,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大的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小的仅有簸箕大。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等到土壤培熟后,再垒埂放水变成水田。梯田的用水是通过挖筑沟渠来解决的,古人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据统计,哈尼梯田已建成的骨干沟渠4653条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就有662条。

3.梯田特点

哈尼梯田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①面积大,梯田总面积达105万亩,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近20万亩,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可达千亩甚至万亩;②地势陡,从15°的缓坡到75°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③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3000多级阶梯,当地俗称“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④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m的山上,可以达到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⑤能自流灌溉,水源涵养林构成天然绿色水库,在高山上形成无数条小溪、清泉,通过修建的沟渠截引至梯田,形成“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景象,解决了稻作梯田的用水问题。

案例3:650年前的古梯田——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镇境内的平安村,距龙胜县城22km,距桂林市80km。龙胜县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6000~12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的粳稻栽培,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经形成。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梯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龙脊梯田核心区面积近10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为300~1100m的区域。

1.自然环境

龙胜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年平均降雨量为1650mm。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5.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7.1℃,最低温度为-6℃,总积温为3198d·℃,平均无霜期为290天。在高山区,受到冷气团的压迫和冷却的影响,当地终年云雾缭绕,湿度较大。土壤为红壤、黄红壤、黄壤等,呈垂直分布。该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2.61%。

2.梯田修建

龙脊梯田的形成既有气候因素,也有地理条件。当地群众巧妙利用气候因素建设梯田。他们修建梯田时往往选择较缓的向阳坡地,砍去林木,焚烧荒草,垦出旱地,引来森林中的山泉水灌溉田地,使其变为水田。开挖梯田一般选择在冬末春初,此时气候凉爽、土质干燥,宜于劳作。龙脊梯田大多分布在下半山,这是因为下半山区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适宜于作物生长。龙脊梯田还呈现梯田和森林交错布局的现象,在一段较长的梯田下方,往往会出现一片森林,这样的布局很好地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当地群众在坡度较陡的地方种植树木,涵养水土。

3.梯田特点

龙脊梯田坡度大多为25°~35°,最大坡度达50°,多修在山丘地的中下部,有水源灌溉。梯田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线条行云流水,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宏。有的把一座座山峰环绕成一只只巨大的螺蛳,有的像巨扇一样半折半开,有的像天镜被分割,然后有层次地镶嵌成多种图形的碎块。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出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案例4:现代梯田——庄浪梯田

庄浪梯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地处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山大沟深,地陡土瘠,生态环境恶劣。庄浪全县总耕地面积114万亩,绝大部分为坡耕地。从20世纪60年代起,庄浪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连续苦战30多年,建成百万亩水平梯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昔日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的建设目标。梯田建设累计移动土方量2.96亿m3,堆成1m见方的土墙可绕地球6圈半。1998年,庄浪干部群众兴修梯田的伟大壮举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年,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化模范县”。

庄浪县梯田化的建成,奠定了其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被誉为“梯田王国”的庄浪大地,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梯田如雕如塑,如诗如画。其“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坝牧草锁边,沟底穿鞋”的生态梯田综合治理模式,将黄土高原精心描绘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