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祈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甲骨文叙事①与商代祈雨习俗

从甲骨文来看,商代社会经济已初步繁荣,农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商代统治者出于享用和占有更多农业品的需要,主观上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成。遇到旱灾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及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常举行各种占卜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与祖先的活动来求雨。所以,甲骨文中间关于求雨的卜辞相当多。

第一节 卜辞中的“雨”与相关事物

商代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通过在求雨过程中不断地摸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之后他们不再盲目地祈求,而是依据他们长期所观察的雨和其他气候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商代对它们之间的认识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云和雨。商人意识到云和雨关系紧密,《易》所谓“云行雨施”。这种关系在卜辞中有充分的反映:

“癸卯卜,□贞:兹云,其雨?”(《乙》4600)

“庚寅卜,贞:兹云,其雨?”(《存》一·一〇七)

“贞:兹云,其雨?”(《库》1311)

以上三辞之“兹云”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块云”,三辞均为卜问:有了这样一块云,会下雨吧?从字形的演变上来说,云字加一个雨作为形符变成了云,应当与这种观念有关系。

“云,其雨?不雨?”(《乙》108)此辞卜问是否可能下雨。

“贞:兹云其有降,其雨?”(《乙》3294)此辞明确表示降云可能致雨。

“各云,不其雨?□雨?”(《合》81)各云即落云,当是黑云压城式的接地乌云,有此云则可能有雨有风。《诗经·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是西周人对于兴云致雨的认识,从传承来说,当与殷人是一脉相承的。

“□辰卜,兄[贞]:今日徙(延)云,兹冓大雨?”(《人》1462)徙(延)云即绵延不绝之云,阴云密布,往往会下雨,故卜问是否会遭遇大雨?

“幺云,其雨?”(《乙》4600)幺,乃甲骨文“玄”之初文。“玄云”即“黑云”“乌云”,此时往往会下雨。

2.雪。甲骨文有雪字。《说文》释云:雪,“凝雨说物者”。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人往往认为,雨和雪有关系:

“其燎于雪,有大雨。”(《英藏》2366)

“庚子卜:□?甲辰卜:雨?丙午雨。”(《后》下一·一三)

“庚子卜:□?甲辰卜:丁未雨?允。”(《遗》二六八)

3.雹。甲骨文写作像雨中有雹子之形。商人认为雹子和下雨有关系:

“丙午卜,韦贞:生十月,不佳其雹雨?丙午卜,韦贞:生十月,雨?其佳雹?”(《掇二》一)

“丙午卜,韦贞,生十月,雨其唯雹。”(《合集》12628)

沈建华是这样看的,他以为“雹”字从“雨”,“乃像所下雹子之形,雹总是伴随着雨……”①

4.雷。甲骨文从“申”从“о”,“申”像闪电,“о”像雷声。商人认为雷与雨有关,《易》云“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雷以动之,……雨以润之”;而且,雷由帝调配。卜辞云:

“雷其雨。”(《乙》3283)

“庚子卜,贞,兹雷其雨。”(《合集》13408正)

“帝隹今二月令雷。”(《丙》六一反)

5.雾。甲骨文把雾与“启”对言,如“甲午启,甲雾。”(《戬》三六·四)“壬申启,壬冬日雾。”(《存》二·七六)商人视“启”为晴朗,而把雾看作阴。

第二节 卜辞所反映的祈雨对象

我们通过分析现存的甲骨卜辞可以发现,商人求雨的对象,有人格神(祖灵神),亦有自然神。在商人的原始宗教观念中,他们都有某种奇异的力量来控制雨水,或令其收,或使其降。人格神亦好,自然神亦罢,他们被选择为求雨对象并非偶然,而是在长期的巫术实践中慢慢地积淀起来的。这些人格神与自然神具体有:

1.夒

“贞,往于夒,有从雨。”(《合集》14375)往于夒,向夒进行禳祭,往即后世的禳祭;从雨即纵雨,指大雨,禳祭以求雨。“乙未卜,于夒烄旅雨。”(粹一〇)“贞羽(翌)辛卯仐①雨夒,寅雨。”(佚五一九)。仐之意与求通,仐雨即求雨也。

2.河

甲骨卜辞中的河,或为先公河,或为河神,都能支配雨,《殷墟乙编》(3121)辞云:“河令雨。”所谓“令”,掌握之中也。故陈梦家说:“河于卜辞为大河、河水、黄河之河,大河而受祭者,盖认为大河为水源之主宰,以年丰雨足为河神所赐,而灾咎由河神为祟,河为水神,而农事收获依赖雨水与土地,故河又为求雨求年之对象。”②又甲文载:“戊子贞:其尞于洹水泉,大三牢且牛。”(中研院二、二〇、五七〇)“戊子贞,其尞于洹水泉三牢,且[宀羊]。”(同前)董作宾先生说:“两辞见于一版,称尞于洹泉,必是祭祀山川求雨之典。求雨是‘卜辞’中所常见,……此条当是文丁因洹水绝流,而向洹水源头祭尞求雨之故事。”③卜辞中例子较多,如:“壬午卜,于河求雨,燎。”(《合集》12853)“癸丑其烄雨,于河烄雨。”(《粹》六五五)“乙酉,贞取河其木于日,雨。”(《粹》六一)

3.岳

“贞,舞岳有雨。”(《合集》14207正)舞,甲骨文像人舞蹈之行,此用为祭名,为以舞求雨之祭。从现有的甲骨卜辞来看,于先公用舞祭者主要是岳和河。如“贞,取岳有雨。”(《合集》14468正)取,从耳从又,又即手,像以手取割下来的耳朵,指战争获馘而言,为会意字,甲骨文用作祭名。又如“庚申卜,壳贞,取河有从雨。”(《合集》14575)从雨,纵雨,大雨。对于河与岳进行取祭,一般是求雨。又“庚午卜,仐雨于岳。”(续一,一,三,佚四〇)

图2—1 “卯牛…(于)岳雨。”——《合集》33293

图2—2 “于 雨。”——《合集》33272

图2—3 “其 雨于,九[宀羊]。”——《合集》33001

4.夓①

“己卯卜,不雨,夓宗燎……”(《合集》30299)没有下雨,向夓的宗庙进行燎祭。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版上岳宗和夓宗并存,也就是说同时向他们祭祀以求雨:“于岳宗酒,又雨。”“于夓宗酒,又雨。”(《合集》30298)

5.兕②

卜辞中有向兕求雨以祈求好年成的记载:“燎于兕,雨。”(《合集》34275)

6.土

甲骨文的“土”,用义较多。有的用作方国名,如“土方”;有的用作“社土”,如“亳土”,即亳社;有的用作先公之名③;等等。甲骨文中是向“社土”进行祭祀祈雨。如云:“辛未卜,求于土,雨。”(《合集》33959)“己未卜,宁雨于土。”(《合集》34088)④

7.兮旬

兮旬从兮从旬,构形不明。《说文·兮部》以为是从兮旬声之形声字,卜辞用来指称某一位先公,则是借音字。卜辞中也有向兮旬祭祀以求雨的记载:“其雩于兮旬有雨。”(《屯南》108)雩,以舞祈雨之祭。

8.帝

甲骨文“帝”之构形相当多,有学者统计过其主要的字形有16种。有像花蒂之形,有像女阴之形,有像燎柴祭天之形,有像草制偶像之形,等等。在商人的心目中,帝是居于一切之上的主宰者,所以也称上帝(《合集》10166)。它高高在上,可以支配自然界:

“贞,今一月帝令雨。”(《合集》14132正)令雨,命令下雨。

“今二月帝不令雨,帝令雨足[年]。”(《明》1382)

“贞,今三月帝令多雨。”(《合集》14136)

“帝令雨。”(《乙》1894,6256,6666)

“帝其令雨,帝其令雨?”(《乙》1312)

“帝及今四月命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命雨。”①

“丙寅卜,争贞,今十一月帝令雨。”(《合集》5658正)

商人观念中,帝控制雨水,因此天旱时就要向帝进行祭祀以求雨。相关的记载还有:“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合集》672正)令风,命令起(刮)风;夕雾,晚上(夜里)有雾。全句的意思是:上帝没有命令刮风,所以夜里起雾。

9.日

甲骨文“日”,像太阳之形,本指太阳。作为祭祀对象,则指日神,即太阳神。古代以日为神灵,加以祭祀,是相当原始的宗教信仰之一,延续时间非常长。现在看到的最早的记载虽然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但是按常理推断,祭日之礼,不一定始于商代后期。

“壬子卜,旅贞,王宾日,不雨。”(《合集》225390)王宾日,王亲自祭祀日神。“己巳卜,何贞,王往于日,不遘雨。”(《合集》27836)往为祭名,或以为即禳祭;遘,动词,为遘遇之义。

从卜辞可知,祭日与下雨有关,如“不宾日,不雨”,但不见日神有命令下雨或阻止下雨的神威。是日神不能,还是日神不为?当然,说到底还是商代的商人没有赋予日神以神威。也许这一点正好说明,日神被人们确认并不太久,仅是人们意识中新存在不久的一位神。从日神在商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更好地认识商代人的崇拜意识。

10.雪

甲骨文雪字,像雨中有雪之形,当是象形会意字,在甲骨卜辞中有向雪祭祀以求雨的记载,则雪当是神:“其燎于雪,有大雨。”(《英藏》2366)

11.方

甲骨文的方多指方国,也有少数指方神,即四方之神,总称为方。甲骨卜辞中有向其祈雨的记录:“甲子卜,其求雨于东方。”(《合集》30178)向东方祈求下雨,东方即东方神,方神之一。

12.山

甲骨文一般写作山有峰之形,为象形字。山为祭祀对象,应是指山神。商代人祭山似乎主要是为了求雨。方法亦多样,有焚祭:“癸巳贞,其燎十山雨。”(《合集》33233正)①有祝祈:“其求雨于山。”(《合集》30173)“庚午卜,其卉雨于山。”(《邺》38,4)“其口工山,雨。”(《甲》364)有“取祭”:“其口取二山,又大雨。”(《下》23,10)

商代从上甲开始进入有史时代,所以,把上甲以前属于神话传说时代的先祖称之为先公,而把从上甲到帝辛的各世称为先王。《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代先王共23世37王。从金文材料可得23世36王,相比之下,比《史记》少了“中壬”“沃丁”两位,多了一个“且己”。我们发现,在甲骨卜辞中间有向各王祭祀以求雨的记录。

13.上甲

甲骨文上甲,或读作报甲。《史记·殷本纪》记其名为微,故又被称作上甲微。卜辞中向上甲求雨的记载:“求雨于上甲,[宀羊]?”(《合集》00672正)用一头羊,向上甲祈求下雨。“贞于甲仐雨。”(邺下三二,八)“甲辰卜,辛丑又兄甲雨。”(后下一九,六)

14.二示

二示即示壬、示癸的合称。示壬、示癸《史记》作主壬、主癸。《史记·殷本纪》:“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和“示”,都是被祭祀的祖灵神位的形象。卜辞有对之求雨的记录:“壬申贞,其求雨于示壬,一牛。”(《屯南》2584)“癸卯卜,仐雨于示壬。”(邺下三二,八)

15.大乙

“仐雨于大乙六□。”(甲三〇六九)

16.九示

“辛卯卜,贞仐雨于九示。”(甲二六七)九示者,乃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且乙且辛且丁之九示也。

17.高妣

“高妣□□又大雨。”(续四,一六,三)卜辞中称高妣者,示壬之配称高妣庚,大乙之配称高妣丙,且乙之配称高妣己,此仅称高妣,未详为谁。

甲骨卜辞中又有向商代旧臣求雨的记载。卜辞中亦提及旧臣,如“昔我旧臣”(《英藏》1186)“其□用旧臣贝,吉”(《合集》29694)“贞,我家旧老臣亡□我”(《合集》3522)。所谓旧臣即老臣,卜辞称之为旧老臣,正是为了表示这种含义。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旧臣要比后世帝王臣僚地位要尊,有的可以和商之先王同时祭祀,故也不乏向他们祭祀求雨的记载。如:

18.伊尹

伊尹是商代最负有盛名的旧臣,卜辞中有向其祈雨的材料:“求于伊尹,亡雨。”(《合集》32797)“……伊尹……有大雨。”(《合集》27657)

19.伊爽

有学者以为是伊尹之配偶,也有学者认为是伊舅。卜辞中也向伊爽求雨:“甲戌卜,其求雨于伊爽。”(《合集》34214)

20.女娲

陈梦家云:“有求雨止雨于女娲者。卜辞云:‘甲子卜,宾贞:执祟,雨娥于河?(《佚》389)(《合》00557)’疑即祭女娲也。”①又屈万里云:“卜辞用娥字,与求雨之事有关,其义待考。”②

图2—4 “庚寅卜,辛卯又伐于父丁,羌三十,卯五牢。兹用,其雨。”——《合集》32055

图2—5 “(于)父丁三牢。(羌)十又五,若,兹卜雨。——《合集》32057

第三节 卜辞祈雨巫法与文学表达

1.巫乐舞祷雨

甲骨卜辞是商代贵族记录卜祀活动的档案,其中保留下来的关于殷人巫舞的材料中,涉及祈雨舞事的分量较大。这是由于商代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而雨水是否及时充足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收成。所以,当久旱不雨时,人们便向神灵祭求,祭求中当用到“舞”。

祈雨之祭,古名“雩”,亦名“舞雩”,即上古祈雨用舞之证明。甲骨文有雩字,参见《京都》1955、《甲》1893、《粹》845。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释“雨”字头下放一“无”字,即为“雩”字异体,此字从雨从无(古舞字),即以“舞”邀“雨”之意,是祈雨专用字①。甲骨文中有关于求雨舞的记载很多。如:“于翌日丙,雩,又大雨。吉,吉。”(《殷墟粹编》848)卜问的意思是,于明天丙日,用雩舞求下大雨行否?结果显示是吉吉。又:“王其乎戌,雩又雨。”(《殷契拾掇一集》385)辞意说,商王戌日行雩舞求雨天就下雨了。类此尚多:“贞:舞,有雨?”(《合集》05455)“庚寅卜,甲午奏舞,雨?”(《合集》12819)“辛巳卜,宾贞:乎舞,有从雨?”(《合集》12831)

商代还有求雨的舞蹈称作“皇”②,舞皇时,舞蹈者头上戴鸟羽。周代《六小舞》中的《皇舞》,就是祈雨的舞蹈,舞者头上插鸟羽,上衣用翡翠羽毛装饰,手里还要拿着五彩的鸟羽③。另一种与求雨有关的舞蹈叫“奏舞”。如:“丙辰卜贞:今日奏舞,生从雨。”(《殷契粹编》744)辞意是说,今天跳“舞”求雨。方起东认为,“奏舞”可能是一边演奏乐器,一边跳舞④。类似舞蹈还有更清晰记载的:“□雨,庸无(舞)□。”(《殷契拾掇二集》5)此处的“庸”即植于座中的大钟,是商周铜器里一般人称为大铙的乐器。“庸舞”即“奏舞”,是一面击钟铙,一面舞蹈,也是在求雨。商代也有“舞龙”求雨的风俗:“十人又五□□龙□田,又雨。”(《殷契佚存》219)卜辞把十五个人与龙连在一起,很自然地使人想起后世舞龙求雨用十二个为队列的场面。甲骨文中还有一种商王亲自参加,或者专为商王举行的舞蹈叫“奭”。这类舞蹈也用于求雨。如:“辛酉卜,壹贞,王宾囗,奭隹吉不冓雨。”(《甲骨文合编》9·27382)

另外,卜辞中间还有一类祈雨舞蹈,它保留了具体的跳舞巫人的名字,如:“乎(呼)多老舞——勿乎多老舞——王占曰:其生雨。”(《殷墟书契前编》7·35·2)这一卜辞中的“多老”就是巫人的名字。另外,商代有一类专门从事乐舞工作的人叫“万”。他们也常跳求雨舞,如:“王其乎戌雩盂,又(有)雨。叀万雩盂田,又雨。”(《殷契拾掇一集》385)辞意是,“万”们做舞,天降了雨①。

再者,有些祈雨舞蹈有明确的祈求对象,如:向“岳”进行祭祀舞求:“贞,舞岳有雨。”(《合集》14207)向“河”进行祭祀舞求:“舞河暨岳。”(《合集》34295)向“兮旬”进行祭祀舞求:“其雩于兮旬有雨。”(《屯南》108)

商人祷雨用乐舞,已具体到上古乐舞的专名,即用各种成型定名的以乐舞去通神求雨。如:“叀商奏又正又大雨,叀奏又大雨。”(《合集》30032)这是说,用名之为“商”的乐舞求雨而得。“于丁亥奏戚不雨?丁勿奏戚其雨?”(《合集》31036)此辞问,是奏“戚”(古干戚舞)可能不雨呢,还是奏“戚”能下雨呢?又,“乙亥□,贞:今日奏韶,乙□□;贞,亡□雨?”(《合集》11978)“丙戌卜,争贞:翌丁亥,王其益佾韶,易日不雨?”(《合集》05393)“乙亥卜,□贞:其韶衣于亘,(不)冓雨?十一月在圃鱼。”(《合集》07897)这几句卜辞中,是说用名之为“韶”的乐舞求雨。

“庚寅卜,辛卯隶舞,雨。壬辰隶舞,雨。庚寅卜,癸巳隶舞,雨;庚寅卜,甲午隶舞,雨。”(《殷墟文字甲编》3069)“丙辰卜,今日隶舞。有雨不舞。”(《簠室殷契徵文·典礼》31)这两辞是说用名之为“隶”②的乐舞请求天雨。

2.尞(燎)祭祈雨

“贞,召(韶)河,尞于[ξξ](虫)③,有雨。”(《合集》1140正)

虫,像两条并行飞于空际的龙蛇类动物,有人认为是水神;无论是龙蛇还是水神,都与雨有关。此辞是说,先以“韶”乐奏于河神,又对“虫”进行燎祭,有了雨降④。类此尚有:

“庚子卜,尞雨。”(《安明》2508)

“尞于云雨。”(《屯南》770)

“尞大雨。”(《合集》34279)

“既川尞,有雨。”(《合集》28180)

“壬午卜,于河求雨,尞。”(《合集》12853)

“癸巳贞,其尞十山,雨。”(《合集》33233)

“其尞二山,有大雨。”(《合集》30454)

“丁酉卜,扶,尞山羊……豕……雨。”(《合集》20980)

“丁酉卜,扶,尞山羊……豕……雨。”(《合集》20980)

“沈三牛,尞三牛,卯五牛。王占曰,丁其雨。九日丁酉卜,允雨。”(《合集》12948)

“高妣尞惟羊,有大雨。”(《合集》27499)

“辛未卜,尞凤,不用,雨。”(《佚》227)

“贞,又尞亳土。有雨。”(《佚》928)

从上“尞献”的情况看,有羊、豕、牛等为牺牲。《尚书大传·汤誓》说商汤:“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乃剪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数千里。”①是王自以为牺牲而尞送也。

3.与尞祭有关系的是焚女巫或残疾者以求得雨。如:

“壬辰卜,焚小母,雨。”(《合集》32290)

“贞今,丙戌焚[女才],有从雨。”(《合集》9177)

“贞焚[女羊],有雨。”(《合集》1221)

“丙戌卜,其焚[女率]。”(《合集》32301)

“辛卯卜,焚旅,雨。”②

“其焚高,有雨。”③

“在主京,焚女辛酉。”④

“焚于戈隹京,女歹。”⑤

“于丙尫,雨。”⑥

“乙卯卜,今日尫,从雨。于己未雨。”(《戬》473)

甲骨文中有“烄”字(构形是“火”在“交”下),“交”的图像好似一个两腿弯曲的畸形人,下以火烧之,天也降雨。“贞:烄,有雨;勿烄,亡其雨。”(《合集》12842正)“其烄此,有雨。”(《合集》32300)“甲申卜,宾贞:烄?(有从雨)?贞,勿姣,亡(其)从(雨)。”(《前》6,27,1)“烄,雨?”(《乙》1228, 6319)“于舟烄雨。”(《合集》34483)张秉权说:“卜辞姣从火从交,《说文》:‘交,胫也,从大,象交形。’大是人的象形字,所以交是像人的交胫之形。烄的意思是像置交胫之人于火上。正是焚人的会意字。”①

图2—6 “贞,[女才], ㄓ从雨。”——《合集》1131

图2—7 “戊申卜,其永女,雨。”——《合集》32297

4.殷人祈雨已涉及龙的信仰。卜辞云:

“壬寅卜,宾贞,若兹不雨,帝惟兹邑龙不若。二月。”(《合》95正)

“贞,龙无不若。”(《合》506正)

“癸卯…贞,有启,龙王从,受有佑。”(《合》6582)

“若”即显应之义,“从”即应允,“龙若”“龙从”,方可得雨。故殷人用形象巫术,在田地上“做龙”以感应真龙降附。卜辞中云:“叀庚烄,有雨,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吉。”(《合集》29990)此辞是说,进行“烄”祭后,又于“凡田”堆垒龙形,天降吉雨。涉及龙雨、地龙关系的辞还有:“叀荐龙,亡有其雨?”(《合集》28422)“乙未卜,龙,亡其雨?”(《合集》13002)“十人又五囗囗,囗龙囗田,有雨?”(《合集》27021)等等。

我国远古时代,在地上或田中“堆龙”的巫风已形成。作为红山文化远源的兴隆洼遗址发现有石块龙形堆塑(见图2-8),距今8000年。这种龙形,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处宽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又,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了距今5000~6000年的卵石摆塑龙,长4.46米,高2.28米,宽0.3~0.65米,龙曲颈卷尾,背有三鳍,头一角,腹三足。还有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摆塑龙(见图2-9),长1.78米,高0.67米,有四条腿,脚有五爪,经碳14测定为距今6460 ±135年。这些其实都与甲骨文“作龙凡田”、《易经》“见龙在田”一脉沿承,都与亘古时期龙图腾崇拜及当地雨水祈求密切相关。后世人造土龙,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喜用蚌蛤壳之类装饰龙鳞。李锦山说,“作龙凡田”等“卜辞均记录了堆塑土龙求雨的仪式,……商代有土龙求雨仪式,并不意味着此俗始于商代。从这种仪式的原始性和包含较多的自然崇拜因素分析,应是史前原始宗教的产物”,“《竹书纪年》笺按引《通鉴外纪》:‘太昊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把土龙和农田联属,曲折反映了远古时期以土龙求雨祈盼丰年的农事习俗。‘阴康为土龙氏是’,说伏羲任命阴康执掌土龙求雨职官”①。他的分析对我们不无启迪。

图2—8 兴隆洼遗址龙形堆塑

图2-9 西水坡蚌壳摆塑龙②

5.诗语的形式。甲骨卜辞里也已蕴藏了诗语的要素。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有一篇卜雨辞,辞云: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这是在癸卯那天占卜问有雨否?今天大概会有雨吧?但雨会来自哪个方向呢?来自西?来自东?来自北?来自南?完全是贞测的口气,符合巫人语吻;且“卜”“雨”合韵,与古之筮占用谣辞类似①,乃一首典型的求雨卜歌②。

图2—10

① 从出土甲骨文地点来说,自1899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殷墟发现甲骨文以来,1953年、1954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中,两次又共出土甲骨三片。从理论上讲,甲骨文的含义有了发展,也就是说甲骨文不仅指殷墟甲骨文,也包括二里岗甲骨文。但是郑州出土的甲骨文实在太少,而且有一片的文字难以辨认,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相反,据不完全统计,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总计有十万片以上,且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出土的甲骨文反映的时间上来说,1954年,人们意外地在山西洪洞县坊堆的西周遗址中,第一次发现了西周时代的有字卜骨。后来,在北京昌平的白浮西周墓,陕西省的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又发现了一些有字甲骨。因而甲骨文一词的含义在理论上又有了发展,即不仅指商代甲骨文,也包括西周甲骨文。为了便于区分,学者们特将周代甲骨文称之为西周甲骨或周原甲骨,而把殷墟甲骨仍简称为甲骨文。本文所谈的甲骨文仅指殷墟甲骨文。(参见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前言》,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① 沈建华:《甲骨文释文二则》,《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① 本字上“卉”下“木”,乃古“祈”字。

②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燕京学报》第19期。

③ 《商代龟卜之推测》,见《安阳发掘报告》。

① 本字左“夏”右“戌”。

② 本字“凹”下为“几”而非“儿”。

③ 因为甲骨文中间有关于“土”与其他先公同时被记载的卜辞:“癸未卜,贞,燎于土,求于岳。”(《合集》14399正)。“己亥卜,田率燎土豕、□豕、河豕、岳豕。”(《合集》34185)“癸巳……巫宁……土、河、岳……”(《合集》21115)根据上述材料我们认为“土”或即商之先公。

④ 《孟子集注》卷一四《尽心章句下》孟子说:“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朱熹注:“祭祀不失礼,而土谷之神不能为民御灾捍患,则毁其坛 而更置之。”是也可见社稷神管水旱的影子。

①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上辑,李济总编辑《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第1版,第3039页。

① 焚祭法后世多记。《搜神记》“樊山”条记:“若天大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段成式《酉阳杂俎》:“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苏轼《樊山记》:“樊山,或曰‘燔山’,岁旱燔之,起龙致雨。”

①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 《燕京学报》第20期,第536页。

②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1版,第2434~2435页。

①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2页。

② 本字为羽字头,

③ 刘芹:《中国古代舞蹈》,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39页。

④ 方起东:《甲骨文中的商代舞蹈》, 《舞蹈论丛》1980年第2期。

①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1~34页。

② 隶舞,即“槃隶”, 《殷虚书契前编》就有“王乍槃隶”的记载。

③ 本字为双虫。饶宗颐认为:“战国器虫匕铭言 虫为水虫,殷人祀虫,所以侑雨,知为水神,故与水旱有关。”(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49页)

④ 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7~58页。

① 〔周〕尸佼《尸子》卷下记:“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着布 ,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当此时也,弦歌鼓舞者禁之。”(注:“按 与斾同。”清平津馆丛书本)汉荀悦《申鉴》卷四“汤祷桑林,可谓爱民矣。”黄省曾注“汤时大旱七年,太史占之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翦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身为牺,祷于桑林之野。”

② 张宝明:《从甲骨文、钟鼎文证明“商汤祈雨”的历史真实》, 《汉字文化》2015年第2期。

③ 张宝明:《从甲骨文、钟鼎文证明“商汤祈雨”的历史真实》, 《汉字文化》2015年第2期。

④ 张宝明:《从甲骨文、钟鼎文证明“商汤祈雨”的历史真实》, 《汉字文化》2015年第2期。

⑤ 张宝明:《从甲骨文、钟鼎文证明“商汤祈雨”的历史真实》, 《汉字文化》2015年第2期。

⑥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1版,第237页。

① 张秉权:《殷代的祭祀与巫术》,《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三分册,台北中研院,1978年,第479页。

① 李锦山:《史前龙形堆塑反映的远古雩祭及原始天文》, 《农业考古》1999年第1期。

② 孙德萓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1988年第3期。

① 上古卜筮本用谣辞,谣辞多韵语。《后汉书·天文上》刘昭注引班固《灵宪》文:“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有黄先占判为“吉”,然后引了“……逢天晦芒……后其大昌”这首押韵的谣辞。

② 类此尚有,如《小屯南地甲骨》624片:“辛亥卜翌日,壬旦至食日不雨?壬旦至食日其雨?食日至中日不雨?食日至中日其雨?中日至廓兮不雨?中日至廓兮其雨?”(见图2-10)《甲骨文合集》第974片正面四句:“翌甲戌其雨,翌甲戌不雨?翌己卯其雨,翌己卯不雨?”当皆上古卜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