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文集(卷一 散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访潼关古渡

来到潼关县城的翌日黎明,我便搭乘第一班早车,到了古潼关的所在地港口。走不到三几里地,就看到黄河和对面的风陵渡了。

灰白色的雾霭,浩渺无际。雾中的黄河,袒露着宽阔的胸脯,揉着迷离的睡眼迎接早晨了。一列火车,呼啸着从大桥上飞过。太阳被惊得跳上了天边,雾气消散着,消散着,黄河便以晶亮的眸子,凝视着鲜美的红光抹在两岸黄色的土崖上。

黄河从晋陕峡谷中奔来,至此受到华山山地的阻挡,折流向东而去。它是以怎样的气势做这般的大转折,并冲劈开那重峦叠嶂的呢?环顾这峻峭的高崖,深邃的峡谷,狭窄的河道以及湍急的水流,就能想象得出了。我看见过黄河出龙门后的那种坦荡和缓,其姿致与眼前黄河显然迥异。迢迢旅途上的大河呵,在中条山脉和崤山山地的夹峙下,进入了它最后的一段峡谷。

就在这段“放与黄河一线行”的峡谷西口,雄踞着天险风陵渡。这古老的渡口,“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历来称为古长安的门户。

我遥想起当年,白帆飘摇,桅樯林立,涛声融合着划船的号子,西去东来的旅人在这里匆匆摆渡,该是怎样一幅忙碌喧嚣的景象呵!从中原奔长安的旅人,弃舟登岸,傍着俯视洪流、盘纡峻极的远望沟,攀上南原,到达潼关城,再向西行的。而关隘咽喉处,南傍山,北阻河,中通一条窄狭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其进可窥视中原,退可设防坚守,正是拱卫长安的关中东口!可谓“关门扼九州”“飞马不能逾”“人间路止潼关险”。

现在,只见高矗的土崖和山原,默默地伫立着,往日的关隘险要已荡然无存了。古渡的山崖下,是一座抽水站,粗壮的水管一节节连接到原顶崖畔上去。闪光的高压线琴弦般铮鸣着,似乎是在拨弄一阕抒发思古幽情的曲子,又似在弹奏新的乐章。位于古渡口遗址西边连接起秦晋的铁路大桥,似并挽的臂膀,雄伟壮观。来港口和去风陵渡镇上赶集的庄稼人,从桥上铁道两旁走过。人马簇拥,络绎不绝,倒是一个热闹的空中长廊。

毕竟是深秋了,黄河失去了夏日的暴烈,露出了大片大片的沙滩,显得冷静、深沉。沙滩上有一泊小湖,青蓝色的,偶尔有鱼尾摆动,泛起细微的涟漪。远远地朝黄河打弯处望去,水流被扯成无数条细流,闪着黄亮的光波。到了大桥附近,则归于一般,倒向一边,平缓而温和地向东流去。而上游和下游的远处,则是灰蒙蒙的,水天呈一色,缥缈莫测。

漫漫的野芦苇,灰白的,泛着鹅黄,满黄河滩皆是。在对岸坦荡的沙滩上,这灰白而泛黄的野草,看去却也像一抹菜花,一抹麦浪。树木都落叶了,唯有柳树还如雾如烟,绿得有些薄了,淡了。这色彩,似乎表明眼下不是秋末,不是冬初,而是仲夏或者是早春时节了。

我坐在古城东门的废墟上,凝眸眼前的景致,那每一缕水波,每一寸黄土,每一片草叶,都那么迷人。空旷中有壮阔之慨,苍茫中有细腻亲昵之感。对于这初识的黄河古渡,我简直有些眷恋了。

1981年10月于潼关

《陕西日报》198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