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追求淑女的情歌
——《詩經·關雎》
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1],在河之洲。窈窕[2]淑女,君子好逑[3]。
參差荇菜[4],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5]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6]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釋
[1]雎鳩:一種美麗的鳥,在水上捕魚,所以也叫魚鷹。據說這種鳥,雌雄游憩都在一起,樣子很親密,但卻不亂配,像人類的一夫一妻制一樣,是鳥類中堅貞者。
[2]窈窕:幽靜美好的樣子,美心為窈,美狀為窕。
[3]好逑:美好的配偶。
[4]荇菜:水生植物,即“苔”,根生水底,葉浮水面,嫩葉可作菜吃,所以稱“荇菜”。荇(xìng),粵音幸。
[5]寤寐:時睡時醒,意指“日夜”。寤,睡醒。寐,入眠。寤寐(wù meì),粵音悟未。
[6]芼:採摘。芼(mào),粵音冒。
導讀
中國的詩歌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很長時間中都是主流的文類,有些朝代甚至以詩歌取士,例如唐代。現在存世的最早中國詩歌結集稱為《詩經》,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名稱,但因年代久遠,語言變異,其中內容不易明白,所以真正讀過《詩經》的人不多。
《詩經》是周代至春秋時代之間的詩歌,真正作者已不可考,由當時的樂官收集整理,作為國君體察民情及宮廷演奏之用,當時只稱為“詩”,很多貴族都會學習來美化自己的語言。後來孔子為自己的學生編選了六部教材,“詩”是其中之一,大約有三百篇。到了漢代獨尊儒術,就把孔子所選教材奉為經典,稱為“五經”(六部教材的“樂”已失傳),為士人必讀,這部詩歌集也就成了《詩經》。
《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是各諸侯國的民歌,分為“十五國風”,由王室派人去收集,稱為“採風”。“雅”是正聲雅樂,也就是天子諸侯朝會或貴族宴饗時的樂歌。“頌”是祭祀用的樂曲。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屬於十五國風的“周南”,採自周王都城南面的地方。這首詩在《詩經》中最為人熟悉,尤其開頭四句,經常被人引用。這首詩寫一位君子對美好女子的思慕和追求,是很真摯生動的情歌。
《詩經》的詩以四言為主,句式非常整齊,這首詩也不例外。一般認為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四句,由在河邊的水鳥引起話題。雎鳩是一種有固定配偶的水鳥,雌雄常在一起,用來借喻美好的男女關係。這裏用了比興手法,由雎鳩帶出詩中男主角喜歡了一個形貌娟好的淑女,想追求她。“比”和“興”是《詩經》作品裏兩種常用的寫作手法,“比”是“比喻”,“興”是“興起”,以另一相關事物引起要說的主題。第二章八句,寫男主角的相思之苦。詩中先寫水裏的荇菜,有人解釋為該名女子是在水邊採荇菜的姑娘,但也有人解釋為這也是比喻,指左右流動的荇菜,就像女子捉摸不定的心。男主角對這位窈窕淑女日思夜念,以致茶飯不思,無心做事,夜裏又睡不着覺,輾轉反側。這是對熱戀中男女心情的生動描寫,很純真直接。第三章八句,“琴瑟”、“鐘鼓”都是行禮時用的樂器,男主角想像最後能與這位淑女結成眷屬,陶醉在幸福快樂的憧憬中。
這詩句式十分整齊,全詩分三章共二十句,每句四言,部分句子押韻。像第一章的一、二、四句“鳩”、“洲”、“逑”押韻,便很像後來的詩歌押韻規律。詩中又用了很多雙聲疊韻詞,如“參差”、“窈窕”、“輾轉”,疊音詞如“關關”,使詩歌唸起來(或唱起來)鏗鏘悅耳,加強詩歌的韻律效果。
這是一首表現率真感情的民歌,寫對愛情的追求十分直接,在後世詩歌中反而少有這類作品。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後世把男女之間的相戀愛慕,以致結合稱為“共賦關雎”;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兩句,則成了人們琅琅上口的熟語。
《詩經》成為“經”以後,常被歷代學者加入不同的詮釋,為政治服務。像漢代版本《詩經》的“詩大序”中,說“《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把詩的主旨說成“后妃之德”,似乎扯得太遠了。其實當我們直接從詩歌文字體會作者的情意,把這首詩看作一首純真、有趣的情歌,它的可讀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