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农村文化
一 楚剧团
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巡检曾成立过一个楚剧团,团长是刘金凤,全团有30多人,多是20~30岁的青年,男女各半。楚剧团是自负盈亏的民间组织,其经济来源有三:一是,剧团成员自己筹集;二是,受邀演出的收入及捐赠的道具;三是,戏园子卖票收入。楚剧团的组织比较松散,团员平时各自谋生,一旦有演出任务,由团长召集和安排,团员一般都能同心协力完成各类演出任务。
据原楚剧团的生角罗先生、丑角张先生回忆,当时演出都穿彩色戏服,唱传统剧目,如《棒打无情郎》《监斩雪娥》《游龙戏凤》等。同时,还自编、自导、自演新剧目,主要是采用快板、说唱、道琴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如歌唱社会主义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种田插秧机械化等。
20世纪50~6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村民非常喜爱观看楚剧,巡检楚剧团经常应邀四处出演。特别是有老人祝寿、婚丧嫁娶等活动,楚剧团都会被邀请到场搭台唱戏,少则一天,多则三天。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天天连续上演。当时,除巡检楚剧团外,附近乡村还有其他剧团,这几支剧团每年都要举行汇演,切磋技艺。
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强调“戏剧为政治服务”,只允许唱样板戏,不允许唱老戏剧,不允许穿彩色戏服,致使巡检楚剧团的演出逐渐式微,再加上剧团成员有的老化、有的改行,年轻一代后继无人,巡检楚剧团就不复存在了。
二 乡村电影
20世纪80年代初,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建立村民委员会后,巡检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村民迫切要求丰富文化生活。1985年,村民肖加冠与外甥、朋友3人合作,自费购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在自家后院盖起了一栋简易放映厅,成立了巡检电影院,以包场形式对外卖票,为村民提供有偿服务。这座巡检电影院,在经济上,属于自负盈亏的个体经营者;在管理上,隶属于城北电影管理站(后改为田阳电影管理站),接受应城市文化局、电影公司的统一领导和调度。
巡检电影院的放映活动,一般在自家放映厅放映,3人各有分工,1人放映,1人卖票,1人把门并维持秩序。放映机出了小故障自己动手修理,停电就用自备发电机供电,片源来自电影公司。每逢春节片源紧张,但电影公司有规定,每逢新片,优先保证电影院放映,然后再安排电影队放映。所以,巡检电影院一般都能及时满足观众先睹为快的需求。此外,遇到哪家有婚丧嫁娶、添丁做寿、孩子考上大学等红白喜事,有关事主就会付费邀请放映员放电影,俗称放“露天电影”,以表示庆贺和答谢乡亲。
1985~1995年,电影在农村比较有市场,一方面,作为主要观看对象的年轻人大都在农村,没有外出打工,能保证一定观众规模;另一方面,当时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很少,电影不仅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而且有枪战、侦探、武侠、言情等多种内容,可满足不同类型观众需求。巡检电影院最多可容纳400人,每遇叫座电影,如《大上海1937》《妈妈再爱我一次》等,每天10~16点要反复放映3~4场。然而,由于当时村民收入水平不高,尽管放映红火,电影院收入基本上只能维持正常运转和略有盈余。
1995年后,一方面,随着村民收入水平提高,电视逐渐普及农村,录像、家庭影院也多了起来,电影已不再是村民首选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电影的主要观众——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经商,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因而巡检电影院坚持到1998年就不得不关门了。
三 农村乐队
1996年,巡检成立了一个乐队。据当时乐队成员之一、司京胡和电子琴的熊喜望(他还能听歌记谱,填词创作)说,巡检乐队设队长1名,成员9人,都是音乐爱好者,每人擅长一到两种乐器。乐队实行股份制,由全体成员出资经营,自负盈亏,收益均分。乐队无固定排练场所,平时在家吹拉弹唱和演练,有活时由队长召集,经简单试场、排练后就登台演出。由于成员都是志同道合者,互相之间矛盾较少,有分歧能协商解决,内部运转比较顺畅、协调。在外演出时,一般都能各司其职,配合良好。
1998年乐队改制,实行老板制,由老板出资经营,乐手由老板聘请。平时,每场1500元左右,春节期间,每场2500元左右。一般情况下,每场演出一天,少数情况演出两天。最多时,一年可以接一百多个活。由于乐手不可能从早唱到晚,乐队备有影碟机,在乐手休息时,由影碟机代唱。有时候,另外聘请歌手演唱助兴。乐手报酬以工资形式发放,按每场收益核算,每天每个乐手收入100元左右。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乐队在农村很有市场。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许多村民喜欢讲排场、凑热闹,每逢红白喜事,包括生孩子、满月、周岁、10岁、孩子考上大学、娶媳妇、嫁姑娘、老人祝寿、去世等等,都要请乐队助兴。由于巡检乐队演奏水平较高,服务质量较好,在应城较有名气,经常被邀请到周围乡镇演出,有时汉川、安陆等相邻市县的村民也慕名前来请他们去演出。
然而,随着农村乐队增多,老板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熊喜望老先生前后就历经了5~6个老板。到2005年,一方面,乐手年纪渐长,脑力体力跟不上,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行当,乐队后继无人;另一方面,乐队不是每天都有活干,收入很不稳定,不能成为谋生和致富的主要来源,因而巡检乐队就自行解散了。
四 农家书屋
为了解决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在应城市文化局等单位支持下,巡检村投入3万多元,于2009年7月建成“农家书屋”一间,面积15平方米,配书柜3组,书桌5张,长椅10条,靠椅5把,藏有配送及订购的涉及政治、历史、科普、法律、文学、教育、医学等类图书1000多种,1256册。这些藏书,按内容分为5大类分别存放:一是实用技术类,有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电工手册、手工编制等。二是文化艺术类,有通俗演义、人物传记、纪实小说等。三是医疗保健类,有育儿知识,常见疾病防治、医疗保健等。四是政治法律类,有农村法律、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农民维权、宪法、经济法等。五是文化教育类,有儿童文学,故事会等。此外,还有各类碟片95张,杂志16种,报刊6种,电视机1台,影碟机1部,电视柜1个,灭火器1部。
“农家书屋”建成后,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农家书屋”出版物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等多项制度,明确由一名村干部担任书屋管理员,村委会成员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挨家挨户发放借书证,公布管理员联系电话,引导村民到书屋借书、阅读。目前,每天到书屋阅读的村民有10人次左右,到2009年底已累计达1000多人次。“农家书屋”的出现,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许多村民的生活习惯。许多村民说,有了这间书屋,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看书读报的人多了,打牌赌钱的人少了。
“农家书屋”管理规定(试行)
一、须悬挂应城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颁发的匾牌。
二、在醒目位置张贴应城市“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及出版物借阅管理制度。
三、具有完善的出版物进出登记台账,保证出版物的有效使用,防止出现私分、人为毁坏、丢失出版物现象,严禁提供非法违禁出版物借阅。
四、面向所在地农民免费开放,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五、由所在村委会负责管理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热爱读书,有为公益事业奉献的精神。
六、保持整洁,出版物摆放整齐,分类清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借阅时间,保证农民的借阅需求。
七、具备信息反馈机制,将农民对出版物种类、结构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以增强配供出版物的实用性。
八、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
九、接受各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
“农家书屋”出版物借阅制度(试行)
“农家书屋”的所有出版物对村民(含中、小学生)开放,实行免费借阅。
一、书屋要向村民公示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30个小时)。
二、有阅读能力的村民均可申请办理“借阅卡”,在书屋开放时间凭卡借阅图书(其他出版物一般不外借)。
三、每个村民只能用本人的“借阅卡”借阅图书,每份借阅卡一次可借2本图书,借阅时间一般不得超过7天。
四、书屋要建立外借图书登记簿,详细记录借书人姓名、住址、书名及编号,并收存借阅卡。
五、村民借阅的图书要按时归还,不得互相转借,要注意保存和爱惜,不得丢失或污损。
六、村民在书屋阅览图书、报刊,要注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不大声喧哗。
七、村民丢失或污损了借阅的图书要照价赔偿,赔偿金由书屋管理员代收,保管并登记。
“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试行)
“农家书屋”管理员既是书屋的管理者,又是村民读者的服务员,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认真学习和宣传有关“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
二、负责书屋设施和出版物的保管、维护和有效利用。
三、做好出版物的接收、登记、分类、编目和借阅工作。
四、严格遵守书屋开放时间,保持书屋整洁。
五、热情接待村民,主动为读者服务;引导村民看书学习,经常组织读书活动。
六、严格执行书屋管理制度,妥善处理丢失或损坏出版物的赔偿问题。
七、随时了解村民读者的学习需求和收获,并做好记录,及时向上反馈信息。
八、积极配合各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工作,按时填报“农家书屋”工作情况调查表,认真做好每年工作总结。
五 个体网吧
2008年,巡检村有两家个体网吧,一家叫新怡网吧,有电脑40台(是业主从上家转包而来,转包费10万元);另一家叫灵心网吧,也有电脑40台。2010年10月,为了减少开支,避免竞争,实行规模经营,经两个业主协商,决定把两家网吧合为一家,由新怡网吧统一经营。目前,新怡网吧的法人代表是陈腊英,合伙人是丁晓飞。
个体新怡网吧
新怡网吧租用了一户农房,拥有电脑80多台,主机1台,服务器1个,发电机组一套,采用光纤宽带接入,流量为2Mbps,用一个“联机型居民身份证阅读器”与公安部门的身份信息库连接。顾客采用实名制上网,用身份证刷卡登记、计时,每小时2元。上网对象,一般为中学生和社会青年,上网目的以玩游戏为主。目前,家庭电脑相当普及,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平时顾客较少,每天仅10人次左右,周末也不过20人次左右,只有春节期间的半个月左右,才能达到客满。因此,电脑闲置率一般在75%左右。
据业主反映,目前新怡网吧仅能勉强维持经营。他算了一笔账:每年房租费6000元,电费20000多元(每月2000多度,每度0.937元),各种年检费10000元左右(农村网吧管理涉及工商、税务、公安、文化、消防等多个部门,要办理“个人融资企业营业执照”、“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消防意见书”等,而且每年要年检,否则就要罚款),地税500元,合计36500元。再加上2个管理人员的费用24000多元,最低成本也得60000多元。据业主说,如此惨淡经营很难持久,现已有变卖的打算。
六 广播电视站
巡检村原来的广播网,采用240V传输定压广播系统,建立放大站。随着广播电视及有线电视的发展,2010年在原广播网基础上进行了改造,逐步建立起一套覆盖面大、技术成熟的广播电视网络。目前的巡检广播电视网,就是利用有线CATV网络电视系统中87~108MHZ这一广播专用频段来传输广播信号的,叫做“广播电视站”。目前,巡检广播电视站配有电脑1台、电视1台及话筒、扩音器等配套设施。广播电视可接收卫星信号,与电视互动,可把视频转换成为音频。
从实际情况看,巡检广播电视站的作用:一是,宣传政策。例如,把农业税减免、粮食补贴、土地二轮延包、计划生育奖励、“一事一议”等政策,通过电波传达给农民,使这些政策家喻户晓。二是,传播信息。例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知识、防治病虫害知识、市场信息、外出务工经商信息,以及农技讲座、科技示范、农业新产品推广应用等。三是,通知会议。例如,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时,可作为通知的“代步”工具。
当前,巡检电视站存在的问题:一是,干群不重视。由于各种现代化视听设备已普及农户,因而大多数干部、群众认为农村有线广播“可有可无”,长期不使用、不维修,成了空闲的摆设。二是,人员不合格。巡检广播电视站没有专职广播员,临时广播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熟,很难长期承担广播任务。三是,经费不充足。巡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更不愿出钱,致使设备更新费、维修费、广播员补助费都无法解决,甚至连电费都交不起。看来,在目前情况下,巡检广播电视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
七 家庭文化用品
据《巡检村村民家庭问卷调查》资料,巡检村村民家庭文化设施和用品有3类,即文化耐用消费品、家庭藏书和报纸杂志。
1.文化耐用消费品
据《巡检村村民家庭问卷调查》资料,对耐用消费品做有效回答的342户,他们拥有家用文化耐用消费品品种和数量如下:(1)电视机385台,每百户112.57台。(2)录放机63台,每百户18.42台。(3)组合音响59套,每百户17.25套。(4)电脑54台,每百户15.79台。(5)照相机31部,每百户9.06部。
2.家庭藏书
据《巡检村村民家庭问卷调查》资料,在349户有效回答中,家庭有藏书的70户,共藏书8162册。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
表4-1 家庭藏书
表4-1数据说明:(1)在349户中,无藏书的275户,占79.71%。(2)在有家庭藏书的70户中,50册以下的45户,占64.29%,50~200册的16户,占22.86%,200册以上的仅9户,占12.86%。从总体看,家庭藏书户少,藏书量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3.报纸杂志
据《巡检村村民家庭问卷调查》资料,在345户有效回答中,家庭订阅报纸杂志的有23户,共订阅报纸杂志34份(见表4-2)。
表4-2 订阅报纸杂志
表4-2数据说明:(1)在345户有效回答中,没有订阅报纸杂志的有322户,占93.33%。(2)订阅报纸杂志的有23户,共订阅报纸杂志34种,户均1.48种。
从开放式回答看,这23户订阅的34种报纸杂志大体可分为4类:一是时事新闻类,7种15份,如《湖北日报》《孝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孝感晚报》等。二是科技保健类,7种8份,如《湖北科技报》《健康之友》《农村新报》《楚天金报》等。三是青年少儿类,6种6份,如《青年之家》《儿童文学》《中学历史》《高中学习报》等。四是文艺休闲类,4种5份,如《笑话大王》《书法》《绘画》等。
总体而言,巡检村的楚剧团、电影院、乐队虽红极一时,但都逐渐被淘汰、消失;广播电视站、个体网吧虽在惨淡经营,但似乎难以持久;“农家书屋”刚刚兴起,能否发挥应有作用,还受多种因素制约;唯有家用文化设施、用品的购置和使用,方兴未艾,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