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村民讲究慎终追远,不忘祖德。这一民俗突出表现在祠堂、厅堂的建造和众多的祭祖仪式上。
全村有总祠3座,分祠4座,厅堂16座。
1.总祠
朱屋祠堂。即朱姓迁入湘村后第三代文保公为纪念开基始祖仁甫公而建造的祠堂,初建于明朝,民国年间曾作过维修。位于村中靠近溪流的地方,坐西北朝东南,乾山巽向,分上、下两厅。上厅天子壁正中立有神主牌(已毁),神主牌正上方有匾额一块,上书“沛国郡”三个大字(“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堂前为石坪、围墙。建有外门楼一座,坐寅向艮。门楼外竖有石桅一对,门前周围是农地,种有蔬菜、果木,溪流环绕而去。祠堂背后有草冈一片,留有称作后龙树的古树几棵,据说其功用一是美化环境,二是抵挡风煞。
陈屋祠堂。约建于明初,位于下村西南方,象形,坐西南向东北,即坤山艮向。分上、下两厅,上厅天子壁正中竖有祖先神主牌位(现已毁),堂前是石坪,石坪外是鱼塘,左边是刘姓人的住屋,右边是称作余角塘的山冈,系刘姓人的乱葬冈。祠堂后面是龙神寨延伸下来的山麓。
刘屋祠堂。又称“老屋祠堂”,初建于明中后期,系刘姓十一世祖华筠公以其父筠谷公名义建造,位于上村的西北角,坐西北朝东南,即坤山艮向,分上、下两扇,木质结构。上厅天子壁正中设立神龛,神龛正中立有一块牌位,上书“彭城堂上始高曾祖刘氏历代一脉宗亲神位”。祠堂左右两边为横屋,各有两三摆,均为刘姓子孙住房。祠堂门左、右两边竖有鼓子石,门前是石砌坪,坪外是鱼塘,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稻田。祠堂背头是叫荷背坞的山坡。“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被拆,现只剩下一块空地。
2.分祠
象形祠。是刘姓十二世可纯公祠,位于龙坑村下杨窝下,坐向为乙山兼辰,祠堂左、右两边配有横屋,为可纯公裔孙居住。
四和堂。为刘姓十六世上村彩兴、彩伟、彩茂、彩廷四兄弟联合建造。位于上村中部,坐西北朝东南,即乾山巽向。分上、下两厅,上厅天子壁正中立有祖先神主牌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门口是余坪和围墙,围墙外是鱼塘。建有外大门一座,与祠堂门同一座向。祠堂左、右两边是横屋,为四兄弟裔孙住房。
云祥公祠。为刘姓十五世云祥公所建,位于上村之下部,坐西向东,分上、下两厅。门外是围墙,前面是稻田,后面是山麓,左边是裔孙住房。
献仕二公祠。又名“土围祠”,为刘姓十二世可献、可仕两兄弟合建。初建于明末,1945年重修,1993年再次作了维修。位于下村中部的大塅之中,坐西向东,即辛山乙向,有上、中、下三厅。上厅天子壁正中设有神龛,神龛为木质镶花结构,刷漆镀金,宽约2米,长约3米,中间安放祖先神主牌三块,黑漆金字,正中上书:“彭城堂上十二世祖考可献、可仕公妣温陈、熊方□□孺人刘氏历代一脉宗亲之神主位”,左、右两边是第十三世以下裔孙名字,按辈分排列,最小辈到第二十六世。神龛面前安放香炉,香炉面前是供桌。上厅和中厅之间,开有天井,左右两边为回廊。中厅较宽阔,可摆12桌酒席,内有4根大木柱,柱上面为斗拱结构,承受天面。靠上厅的两柱之间有四扇屏风隔着,1949年前屏风顶上立有一块匾额书有“经纬济美”四个大字,在梁与屏风之间立有“代有传人”“奕叶重光”两块匾额(“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据说,“代有传人”一匾系龙坑的梓叔在修祠堂时赠送的,原意为称赞和祝福“书香门第,代有传人”,但后来慢慢衍化成用“代有传人”一词讥骂他人具有数代相传的坏习惯。如某人的祖、父会偷人做贼,他也做小偷,村民就会说,真是“代有传人”;又如,某女爱哭鼻子,其父母幼时也爱哭鼻子,邻居就会讥讽说是“代有传人”。祠堂中栋与第三栋之间是一个大天井,第三栋较矮小狭窄,立有屏柱两根,中间镶有木板为屏风,前面是大门,大门的门枢、门棚、户枢均用长石条构砌搭成。左、右门枢上刻着姓氏联:“禄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横批则为“禄阁流芳”。门棚上面刻着“献仕二公祠”五个大字,上端是门顶,两边琢有翘桅各五支,向左右延伸,中间顶上琢有一圆形图案。门口砌着两层石阶,左右两边竖有鼓子石一对。门前是石砌的余坪,周围是照墙,照墙的一侧建有门楼一座。门楼大门上贴着“湖北利川县正堂,雷琼二州知县”。
关于这座祠堂的建造还有如下两则传说:
其一,关于祠堂地基的来历。据说,建祠基址中的一部分原系本村温祝庭的一块苎麻地。温祝庭之女匹配与刘姓可献公后,可献之父刘华筠企图将这块地占为己有,用以建祠,故指示尚未归门的媳妇(即可献之妻)以建学堂的名义向其父母索要。当可献妻归门之际,一直啼哭,不肯上轿,其父一再追问何故,最后,温氏才将此事提出,说她要那儿的一块苎麻农地。温祝庭也略知风水,知道这块苎麻地可用以做祠堂。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勉强答应,于是就祷告说:“此地若用以建学堂,子孙就入学中举,若用以建祠堂,则只能有一桌人吃饭。”后来,祠堂建成后,可献公一脉景况不佳,最后不得不迁徙到四川。
其二,关于门楼的建造。相传祠堂建成后,有位风水先生路经此地,左看右察,最后搬了一条小竹椅坐在门外的空地上,因其外表寒酸,无人理睬,只好一走了之。后来可仕公外出回来闻知此事,立即找人赶去,想把那位风水先生请回来,可是他坚持不肯。在来人的一再乞求下,他只好告诉来人,如你家有福分,我坐的椅子未搬动,就按照坐的那个方向做个门楼,要比你那祠堂的朝向好得多,故在祠堂门外的围墙侧又建了一座门楼。此外,外墙外竖有一对石桅,表明是书香门第。
祠堂后面砌有龟背形石坪一块,宽约12米,坪后则是一排十多间的平房,正中间一间设有土地伯公神位,故又叫“福德土地祠”,跟祠堂内上祖神位一样供奉,每天晚上轮流烧香点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地住户拆掉),平房后面留有一块宽约5米、长20多米的长方形空地,叫重墙隔。再其后则是一道40多米长的围墙,墙高2.5米,厚约0.5米。祠堂的左上角,即与平房、围墙接连在一起的,建有一座高大的土楼。据说,左上方空缺很大,要承受风煞,不利于长、四房,故此楼系可仕公长房后裔——天植公子孙所建,“土改”后分给私人,重新改建为居住的楼房。
3.厅堂
全村共有厅堂16座,各厅堂的位置、坐向、结构等见表1-1。
表1-1 湘村各厅堂
祭祠堂的时间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整个活动由族长主持,具体事项则由头家(按各房派轮流产生)负责操办。祭祀前,头家必须准备好祭品:熟肉整块、熟鸡成只、鲜鱼成尾,茶、酒、果品、蔬菜、葱一条(并根),饭一碗。在祠堂内祖先牌位前设香案桌与祭桌,中间距离约1米,作为祭祀者跪拜之位。同时,还需请礼生来呼班(礼生需由绅士或具有功名的人担任)和组织乐队、执事者。祭祀时由族长或房长主祭,由礼生呼班(即主持仪式,礼生需穿长衫,戴礼帽,左右各二人)。具体仪式因与其他地方无异,这里从略。
祭墓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春分到清明节和中秋节前后,上代祖先只在清明时节祭一次,近代祖先除清明祭祀外,中秋节前后还要再祭一次,故称春秋二祭。祭墓时,自上而下,先祭上代,后祭近代,直至私家祖父母、父母。
祭品由头家负责。如前所述,头家按房派轮流产生,1949年前各代祖先均有蒸尝田(下详),头家有租谷收入,故所需祭品如香纸、烛炮、糍粑、三牲等由头家备办。1949年后取消蒸尝,祭墓所需费用由头家按各家人丁平摊收取。新出生的男丁,规定要纳喜庆,每丁一般5斤米糍。
参加祭墓人员,刘姓规定祭十四世以上祖先,只许男人参加,十五世以下男女老少均可参加。祭墓时,由头家挑着竹篮,盛上三牲、茶、酒、香纸、烛炮、糍粑,带领众人前往坟地。到达坟地后,首先清除坟地周围的杂草、淤泥,凡参加扫墓的都要动手。清理完后,摆上供品,散发花纸,将花纸放在坟头的中间及左右两边,内三张,外五张。同时发烛、烧香,每人都要三支或几支,向坟前三鞠躬,头家则割鸡,把鸡血滴在摊放在地上的草纸上和石碑上。长辈则奠酒,先把杯里的酒倒一些在地上,然后四跪四叩。祭祀完毕,由头家统计祭墓人数,然后分发糍粑,每人一份。有些祖先的蒸尝较大,如下墟坪的彩五公蒸尝,祭墓时还会请鼓手在路上和到坟前吹打,由绅士在坟前跪读祭文。
上午祭墓,下午消蒸尝。1949年前,各代祖先均有蒸尝田,蒸尝田按其功用,分为祭田、义田、儒资田等几类。祭田的收入专用于祭祀。义田的收入专用于救济族中的鳏、寡、孤、独等贫疾者及赈荒和修祠建庙、造桥补路等公益事业的摊派或捐赠。儒资田则专用于兴学和资助族人参加科举。每个上代祖宗,几乎都有多少不等的蒸尝田。如十世祖筠谷公蒸尝,据《龙湘刘氏家谱》(手抄本)载:“所创田业近万,内抽尝田二百,为春秋两祀之资,又抽儒资四百,以励后贤,又有义田百余,为赈族贫之需。”蒸尝田由各房派轮流经管,经管当年即为该年祭祖活动的头家。消蒸尝时,由头家备办糍粑、猪肉、鸭子、豆腐、青菜、酒、饭,煮熟后当众过秤交点,分成若干桌,凡属男丁都可赴席,小孩、老人吃不完的,可夹在一旁(限自己份内的),散席后带回家。未能赴席的,也可请人夹一份带回。蒸尝较大者,在祭墓时每个男丁可分发猪肉1斤,功名、老大(即年满60岁以上者)依等级增加,即监生1斤,秀才2斤,举人3斤等;60岁以上者1斤,70岁以上者2斤,80岁以上者3斤。既是老大又有功名者,可得双份。蒸尝更大者,年终还会杀猪和分谷,猪肉分配方案同上,谷则每个男丁一桶(即25斤),作过年之用。
在全村的祭墓活动中,还有一项比较特殊的,即祭厉坛(公墓),厉坛建在全村的水口,结构跟普通的坟墓大致一样,中间竖有一块较长的石碑,高约1米,宽约0.5米,碑上刻着“厉坛”两字,左边书写“年 月 日”,右边刻写“湘村合乡立”,石碑前的明堂是开口的,仅砌了一个圆形的小石坪,意为没有范围界限。厉坛的设立,主要是祭祀原居本村死后绝嗣,或外来的客商、乞丐死于境内的野鬼。
祭厉坛一年一次,定于每年的三月廿三日下午,由自由组合的义冢会出面组织。义冢会置有田产,可收租谷,轮流做头家。头家需主办祭品:香、纸、烛炮、冥钱、冥票、斋子(即新鲜饭)、生猪、祭文等。祭厉坛时,众人要把生猪扛到厉坛前杀,杀猪时把猪血淋在饭上,然后撒向四周,接着将冥钱、冥票烧在明堂里。据说不论本地还是外地的孤魂野鬼,都可在此享受香火供品、红花血食。祭厉坛完毕,每个会友可发猪肉一份,可着一人赴席。现将祭厉坛的祭文附录如下:
伏惟蓼六国之亡,深不祀忽诸之痛,若敖族灭,抱鬼犹求食之伤,良宵死而无归,诚哉抚慰无已,黄熊馁而入庙,久矣享祀难忘。合乡聚居年远,历世久长,其间或死而嗣绝后代,或亡而尸沉他乡,或鳏寡孤独,而葬于境内,或夭折横死而沦于路旁。伏念生也如寄,四海可联为一室;魂兮无归,异姓可合为同。兹值仲春之社日,用表即日之馨香,爰合绅士耆民,咸来荐祖,唯念同宗异戚,共鉴微肠,福神已醉止护我一方。尚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