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赤壁之战
进入公元208年深冬,曹操领导的中央军和周瑜叛军在赤壁开始小规模交火,中央军一直在北方作战,对水战不熟,所以曹操吃了多次无伤大雅的败仗。小败乃兵家常事,曹操并不担心。让他忧心的是,军中突然发生瘟疫,战斗减员与日俱增,曹操只好退避至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东北乌林镇)暂时防守,周瑜在长江南岸日夜向对岸窥探,对曹操的旱鸭子兵团表现出了罕见的兴趣。
周瑜看到曹操把战舰用铁链连起来,首尾相接,士兵们在船上声势夺人地训练。他的部将黄盖指出:“敌众我寡,这样僵持下去,我们肯定吃亏。他们把战舰连成一体,这是天上掉馅饼,可以用火攻,一烧百烧,一了百了。”
周瑜同意,假以时日,曹操训练完成,等待他的将是灭顶之灾,他等不起。周瑜等不起,曹操更等不起。
黄巾与董卓之乱后,东汉的军政长官们各自为政,以曹操为丞相的中央政府在统一中国的行动中,遇到激烈反抗。一日一小战,三日一大战,整个中国烽火连天,农业受到重创,所有军阀都缺少军粮。那个擅自称帝的袁术在江淮靠蛤蚌生存,被曹操击败的袁绍则在河北靠桑葚为生,袁绍的士兵因吃桑葚而浑身深绿,远远看去,好像一片韭菜。位于许昌的中央政府虽然施行了屯田制度,可仍没有余粮。战事吃紧时,曹操只能以粮食掺杂人肉干当作军粮。
那个从小就做出让梨之举的孔融,则出奇地为曹操吃人肉的行为辩解说:“吃不认识的人好比吃猩猩、鹦鹉,根本不必有心理压力。”曹操靠屯田,还能把粮食和人肉干掺杂,没有实行屯田的各路军阀,只能单纯地吃人肉。周瑜等不起,是因为孙权的粮食不多,但他毕竟人少,曹操二十万大军,每天的粮食消耗就是极大的问题。同时军中又发生严重的瘟疫,他比周瑜着急一万倍,渴望速战速决。
周瑜方面最先发力。黄盖最近皮肉痒痒,所以提出用苦肉计,这个计谋是,黄盖假装触怒周瑜,周瑜打他几十大板,黄盖一怒之下率领亲军向曹操投降。黄盖的投降文书送来时,曹操的谋士们提醒他小心有诈,曹操却胸有成竹地说:“如果有诈,黄盖必会在投降来的战船上放置芦草、木柴以及容易燃烧的脂油。可问题是,现在是冬天,刮西北风,他从东南方向来,即使火攻,也是我攻他,轮不到他攻我!”
这是曹操的聪明,然而人算远不如天算。黄盖来投降那天,曹操严阵以待,下命令给前线,只要黄盖舰队稍有怪异,马上向他投射火箭。
黄盖舰队的速度非常快,当行驶至离曹操舰群一千米左右时,黄盖的几十艘战舰突然点火,曹操惊讶得张大嘴巴,他有生以来从未见过有人如此自焚。正当他要大笑时,诡异的事发生了,一直刮的西北风突然转向,刮起了东南风。黄盖的战舰被风刮起,疾如流星,火势迅猛,一股脑儿地冲进了曹操的舰群。曹操的战舰用铁索连在一起,根本来不及分离,就葬入火海。火势继续蔓延到陆地上,曹操的陆军营寨也受到牵连,几乎一瞬间,浓烟火焰,直冲霄汉,曹操军营人喊马嘶,许多战士变成了行走的火人,无数的战马也被烧到,凄惨地嘶叫着到处乱撞。
周瑜在后方看到黄盖得手,下令全线进攻。曹操大军霎时崩溃,他只好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市西南狭径)向西疾逃。半路又遇暴雨,道路泥泞难走,曹操下令放弃辎重,老弱病残听天由命,曹操自扶持中央政府以来,从未如此狼狈。逃回许昌后,他损失了十余万人马,从此,中央政府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这样的兵力,以曹操为丞相的东汉王朝统一中国的愿望成为春秋大梦。
现在我们来分析赤壁之战中央军失败的原因,当然也是曹操失败的原因。首先是老天不帮曹操,寒冬时节本来常刮西北风,想不到忽然刮起东南风,使黄盖奸计得逞,再因为曹操的部队不习水战,所以将战舰相连,于是给了敌人几乎将其全歼的机会;其次,曹操军中暴发瘟疫,使其最具优势的陆军青州兵团无法发挥真正战力,在陆地上没有建立有效的防御,导致其兵团迅速溃败;最后,曹操的大意,他明知黄盖的投降如果是阴谋,必用火攻,应该早做准备才对。曹操自董卓之乱以来,用兵百余次,失败常有,不过他之前的失败都因为实力不足,尽管准备充足,仍然失败。赤壁之战,却不是这样。
人在目标未达成前,都能小心翼翼,可当目标达成或者即将达成时,就麻痹大意起来。这足以说明,人越是接近目标,就越放松,越放松就越容易失策。如何避免这种情况,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似乎都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这是人之本性。于是你会很容易地发现,那些前程似锦的人物,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时永远能知行合一,可抵达目标附近或者是完成目标后,他们就会拒绝良知的所有判断,最终把自己带上败亡之路。
曹操的失败,不是他一人的失败,而是东汉王朝政府的失败,更是中国的失败。如果赤壁之战中,曹操获胜,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国,也不可能有后来的五胡乱华,而这一切都源于孙权、刘备旺盛的私欲。
赤壁之战曹操回到北方后,进行休整以恢复元气。南中国则由刘备和后浪孙权开始了表演。刘备最先发力,他趁搭档东吴兵团在前线打扫战场,马上占领了荆州四郡。当孙权回过神来,刘备已经站稳脚跟。周瑜对刘备没有一丝好感,劝孙权趁刘备翅膀未硬,马上剪除。但孙权担心曹操卷土重来,自己没有帮手,并不同意周瑜的建议。不久,周瑜去世,代替他的是“亲刘派”鲁肃。
鲁肃不但不主张攻击刘备,而且还要扶植他成长。在他一手撮合下,孙权把自己在荆州的四个郡借给刘备,刘备因此而拥有荆州全部。自他扛着“吾乃中山靖王之后”的“塑料”旗帜闯荡江湖以来,东躲西藏如丧家狗,如今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一个大荆州,可见世界上真有狗屎运这回事。诸葛亮当初的“隆中对”居然在这好运的护佑下实现大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刘备之运气好得连命运之神都嫉妒成狂。
赤壁之战三年后,益州军阀刘璋在根据地成都向刘备发出邀请函,刘璋被一黄巾军后起之秀张鲁压得喘不过气来,希望刘备来帮他。刘璋年轻时大概得过很严重的脑炎,虽然痊愈,却留下脑子不好使的后遗症,人人都知道刘备是个伪君子,只有他不知道。刘备得到刘璋的邀请后,心花怒放,率领兵团进入益州,在和张鲁打了几场无关痛痒的战斗后,他和刘璋翻脸。
公元212年,他和晕头转向的“恩主”刘璋开战。如你所知,刘备对付不了任何人,只能对付没有脑子的刘璋,双方进行了两年的拉锯战后,刘璋投降。刘备现在实现了诸葛亮当年的预言:得到荆州和益州,再图中央政府。
但他的麻烦也随着好运同时到来。孙权发现刘备已得到益州,于是索要他当初借出去的荆州四郡。刘备和诸葛亮商议后回复孙权说:“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可大家都知道你孙权是拿回去的东西再也不会借出来,所以我不能还给你。”
孙权大怒,向刘备的荆州四郡进攻。刘备慌忙从益州出兵援救,眼看刘备的荆州四郡就要陷落,曹操突然率领中央军攻入汉中。刘备马上和孙权重启当年的联盟,双方讲和,共同对付曹操。
为争夺汉中的控制权,中央军和孙、刘联军的战争持续了三年。公元219年,刘备转守为攻,命令关羽从根据地荆州城(江陵)北上,拔除曹操在汉中的前哨据点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关羽爆发出几十年来都不曾有过的战力,击溃曹操派去援救樊城的主力,把樊城围得水泄不通,天下震动,关羽名声大振,刘备的名声更是水涨船高。许昌方面居然有人恐惧得要迁都,曹操也震惊于刘备这几年的发展,想要把中央政府挪到更安全的河北。
但曹操的秘书司马懿深谙人性,他对曹操说:“关羽得志,孙权肯定睡不着,我们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如果他跟关羽开战,那中央政府可以把江南地区赏赐给他。”
孙权对中央政府允诺的赏赐毫无兴趣。在他心中,中央政府早已死亡,他只对刘备借去荆州四郡而拒绝归还愤愤不平。他秘密将已接替鲁肃的吕蒙召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商讨对策。吕蒙拿出计策:“先稳住曹操,写信给他说我们要和关羽开战,以防他偷袭咱们,然后用重兵围攻关羽的荆州城,关羽必然回救,我们在他必经之路上设下天罗地网,关羽必死无疑。”
结果正如吕蒙所料,关羽在樊城得知孙权袭击他老巢,马上回军,中了东吴兵团的伏击,他只好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最后被杀,头颅被孙权送到曹操处。关羽负责刘备从孙权那里借来的荆州四郡的防卫,他一死,四郡重回孙权手中。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借的东西必须还,如果不还,对方就会让你付出十倍的代价还回去。
孙权拿回荆州后,刘备只剩下了弹丸之地益州。中央政府的曹操、蜀地的刘备以及江东的孙权,开始了改变历史的进程,三国时代进入跑道。
孙权把关羽人头送给曹操时,还附带了一封信。信中他假惺惺地渴求回归中央政府,却对曹操称臣,这显然是大阴谋:他力劝曹操取代东汉政府称帝。
换作他人,肯定笑纳。但曹操头脑清醒,良知光明,他捂着胖肚子大笑说:“孙权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皇帝的宝座永远都是火炉,尤其当世袭制失去效力时,人人都会争抢龙椅。只有真正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既看到利益又看到危险,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狼狈地逃回许昌,这次失败让许昌中央政府的保皇党(站在刘协一边的大臣)在长久的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流星,许昌到处流传着要曹操把权力还给刘协的“民意”,当然还有与此针锋相对的“民意”版本:大家都认为曹操要取代天子刘协。曹操杀掉一批积极分子后,发布了一封名为《自明本志令》的内部公开信。历代领袖人物都曾发表这种抒发人生志向的政治性文告,然而都是假话、空话,端着装着,心理不一,知行不一。唯独曹操这份文告,字字有良知,句句出本心,让古往今来那些知行不一的领导自愧欲死。
《自明本志令》和立志有关,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人都认为立志是列个大纲,没有这一步,后面会步步惊魂,步步踏错。曹操的思维却与众不同,他说出了人生真相。
他说自己平生并没有多大的志向,二十岁被举孝廉进入官场,后来做到洛阳北区的第一长官,已是欣喜不已。但宦官当道,黄巾贼起,董卓之乱,是持续恶化的局势把他推到台前。后来阴差阳错,在许昌积攒了家底,把皇帝刘协接来安顿。天下大乱,中央政府权威丧失,他只能硬着头皮维护中央政府,于是四处出战,平定叛乱。感到荣幸的是,皇帝刘协任命他为宰相,这已是人臣之极,直到这时,从前的小志向才慢慢进化成“平定天下”。
这段叙述的最后,曹操自豪地说:“如果国家没有我,不知道多少人称孤道寡,祸乱天下。”
他的话是正确的,因为他一直在维护中央政府,但只是部分正确,他没有平定所有叛乱,仍然有人“称孤道寡”。
《自明本志令》的中段,曹操明确指出:“我家世受皇恩,不可能像刘备和孙权那样背叛中央政府。”他重点强调说,自己不是王莽,更不是董卓,绝不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但是,他在这篇文告的最后告诉世人,虽然他没有取代东汉王朝的心,但绝不能放弃兵权,无论是为子孙还是为国家,他都要掌握权力。曹操已清醒地意识到,掌握大权多年的人,只要放弃权力,必然遭受灭顶之灾。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如曹操这样的权臣,可以全身而退。
在中国专制政体下,一个人只要是有意识地走上高位,那他的手就必沾满鲜血,他的屁股就绝不干净。在高位上,为了实现理想和保住位置,树敌在情理之中。敌人不敢动他,是因为他大权在握,一旦他失去权力,敌人的反扑必是致命的。这正如骑到猛虎身上,只有等到死掉才能下来。
曹操的独到之处在于:肯承认自己天赋平常,没有大志,只是因为时势,他才慌不择路地走上现在这条道路。这种真心实意的自述,表示他和那些动不动就吹嘘天赋异禀、少年即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大人物有天壤之别。曹操的可爱之处,正在此:他讲良知,不虚头巴脑,也不矫揉造作。
公元220年,曹操以东汉王朝丞相、魏王的身份去世。东汉王朝在董卓立刘协为皇帝后,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如果没有曹操,东汉王朝早已尸骨无存。曹操为东汉王朝延续了二十四的寿命(从196年刘协到许昌,至220年),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差到极点。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三国演义》的影响,还有三点原因。
第一,传统思想的攻击。王莽是民选出来的皇帝,刘秀却将其贬为最大的叛逆,经过百余年这种思想的灌输,人们渐渐习惯了权臣不是“好鸟”的思想,王莽、董卓、曹操,都被强行纳入这个范畴,不管他们做对了多少事,都会受到诟病;第二,曹操名未篡汉,实际上却把皇帝刘协视为傀儡,这是名不副实,沽名钓誉,他不如干脆学王莽,取代东汉王朝,若是如此,恐怕不会有后来的三国;第三,赤壁之战后,曹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过于功利主义,乱世时,道德连锦上添花都不能,何况雪中送炭,所以曹操选用人才的标准是治理才能而不是道德。
中华世界行进至东汉时期,道德已成国策,而且是中华人的普世价值,尤其是政府人员,道德标准是金标准。曹操却逆天而行,抛弃百无一用的道德标准,纯以能力取人,这无疑是给了那些标榜道德的知识分子一记闷棍,让无能的他们失去做官的机会。曹操砸了这些知识分子的饭碗,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激烈报复,在后世写史的知识分子笔下,曹操成了“不德”的靶子,明枪暗箭全向他射出,把他射成了卑鄙小人。
让诅咒曹操的人大失所望的是,曹操也没想成为他们笔下的圣人,公元220年,他去世前仍是一副不管天下舆论的天真模样,对他的继承人曹丕说:“我做周文王,我是你爹,你要做什么,应该清楚吧。”
曹丕说:“我做周武王。”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不反商;他一死,周武王马上灭掉商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
曹操被一群榆木脑袋的知识分子诅咒了千年,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喜欢上了他。这是因为他真诚而不虚伪,他更能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提出“唯才是举”,实事求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角色管理,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他对政治权力有炙热的欲望,从不掩饰,但他没有越过皇帝这个雷池。欲望不是人最大的敌人,虚伪才是。
仅这几点,就足以证明曹操是知行合一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