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慢性咽炎(梅核气)
梅核气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患者自觉咽喉中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其症状每随情志波动而变化。此病多由肝气郁滞,气失条达,津聚成痰,阻于脉络而发生,以气滞为本,痰凝为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
1.穴位贴敷
方药:白芥子30克,半夏12克,细辛12克,冰片5克。
取穴:天突、大椎、足三里。
操作:共研细末,凡士林调成膏状。将药泥用胶布贴于穴位上,1小时后感到发热即可揭去,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解:白芥子化痰逐饮,散结消肿;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细辛走窜,祛风通窍;冰片通诸窍,散郁火。以上四药均可外用,共奏理气化痰,通窍散结之功。
2.针刺
(1)处方一
取穴:外关。
操作:常规消毒穴位后,用毫针刺入,向内关方向透刺,提插捻转至得气(以出现向近端传导的针感为最佳)。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捻转1次。3~6次为1个疗程。
方解: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其络脉从外关别出后,走向其里经手厥阴心包经。依络穴的特性,不仅可治疗本经病变,也能治疗其表里经的病变。所以,针刺外关时,不仅可以调整三焦经的气化功能,以疏通水道、祛湿化痰,也可以调整厥阴经经气,以解除郁滞。故可使痰湿除,气机畅,取得标本兼治、异物感速消的疗效。
(2)处方二
取穴:合谷。
操作:常规消毒皮肤,用毫针刺入0.5~1.5寸,持针柄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强烈,留针约20分钟。第2日选另一侧穴位,治法同上。一般治疗3次,个别较重者连治7天。
方解: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通经开窍、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效,针刺时易得气,针感强烈,易使患者转移和分散注意力,从堵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3.耳穴埋豆
取穴:咽喉、皮质下、肺、神门、内分泌。
操作:采用压痛点探查法定准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患者一侧耳郭的穴位上,以手按压该穴,使局部有胀、痛、麻、热感,每日按压6~8次。3天换贴1次,双耳交替使用,10次为一个疗程。
方解:中医学认为耳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刺激一定耳穴可治疗机体相应部位的病变。咽喉为对症局部取穴;咽为“肺系”,故选用肺穴;皮质下、内分泌、神门等穴,有消炎、镇痛、止痛的效果。诸穴配用,能起到清利咽喉、消肿止痛的作用。
4.推拿
取穴:天突、百会、云门、迎香、肺俞、人迎、廉泉、风池、肩井、合谷、肾俞、涌泉。
操作:用一指禅推或按揉天突、百会、云门、迎香、肺俞、人迎、廉泉,每穴约1 分钟,并捏脊3~5次,拿风池、肩井、合谷8~10次,擦肾俞、涌泉以擦热为度。20日为1个疗程,视病程长短及恢复程度分别治疗1~2个疗程。
方解:采用一指禅推或按揉天突、百会、肺俞、迎香、云门、可宣肺补肺益气;揉人迎、廉泉,拿风池、肩井、合谷利咽泻火;捏脊调整人体阴阳;擦肾俞、涌泉益肾引火归原,即可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