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言 还记得解放吗?
还记得解放吗?
或许,应该反过来问,谁能忘掉解放呢?
多么神圣的字眼!多么厚重的话语!多么励志的词汇!
它是中国近代以来当之无愧的关键词,是几代人矢志不移追求的宏图大业。正是解放事业,点燃了时代的激情,激发了人们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改变了历史的航向。
如今,解放的话语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会说,你的思想,该解放了!累了好几天,终于解放了!辞去了心烦的工作,终于解放了!孩子养大了,终于解放了……
解放不再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成了平日的生活用语。解放从“高大上”走向了“接地气”。这对解放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解放深入人心,坏事是解放的真谛正被人所遗忘,解放的政治意义正在消解。
在无意识地讲着生活化的、琐碎化的“解放”的同时,解放好像已经成为过去式,谁若郑重其事地讲解放,必然遭人围观,引来唏嘘一片。历史似乎已经淹没了解放的声音,平庸似乎已经让解放的话语成为笑谈。
现代人喜欢轻松,喜欢愉悦,喜欢没那么严肃。解放往往被理解为沉重的话题,总与压迫、剥削、革命、翻身关联在一起,没那么轻松愉悦,与时代不太协调。我们已经很少严肃地谈论解放,试问,我们还会为解放而热血沸腾吗?还会为解放而义愤填膺吗?
我们实际上一直在误解解放。如果解放就是革命,就是暴力,那么这种解放可以说终结了,它已经驻足于往昔的革命岁月中,尘封于已逝的历史记忆中。
问题是,这其实只是狭义的解放。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地思考过解放,根本没搞清楚政治意义的解放,历史层面的解放,哲学高度的解放。结果是,我们甚至连什么是解放都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就急着将它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不能忘却解放,越是在今天,我们越需要更冷静地沉思解放,我们越是要避免将它从严肃的话题转化为生活化的形式符号。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原原本本地把握解放的内涵,才有机会走进解放的真实视域。
到底什么是解放?追根溯源,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提供了答案,它是最系统阐述解放问题的文本,是理解解放问题的理论源泉。马克思讲清楚了到底什么是解放,到底什么是“政治解放”,什么是“人的解放”?政治解放的进步与缺陷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的解放?
如果读懂了这个文本,我们就会看到一副人类社会解放的图景,就会明白它对当代世界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的价值,就会知道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努力去做!
经典地位
出生在犹太家庭的马克思一生对犹太人问题保持着密切关注。据有人统计,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有774次提及“犹太人”,120次提及“犹太人问题”,127次提及“犹太教”。发表在1844年《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唯一一篇专门探讨犹太人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旨也不仅限于此,它有更丰富的内容,有更重要的意义,它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起,被列宁认为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彻底完成”。
《论犹太人问题》可以说是马克思全部政治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最系统分析犹太人问题、最明确表达宗教观、最集中有力批判自由主义、最精炼总结解放问题的文献。其中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区分,关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断裂,关于公民(公人)与私人问题的对立,关于自由、人权、平等、安全等范畴的剖析等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楚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更好地审视当代世界各国共同遭遇的现实政治困境,更有预见性地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