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护国之神”——兴登堡
普鲁士是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重的国家,这个国家及以后的德意志帝国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杰出军人,在这些人的头脑中,忠于国家、履行命令就是军人的职责所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位将领把他的忠于国家和履行命令真正做到了完美的地步,其思想也被后人奉为军人的法则。他,就是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0月2日,兴登堡出生于东普鲁士波森市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是少尉军官,母亲是军医的女儿。兴登堡从小就受到普鲁士黩武精神的熏陶,立志当个军人。他童年时代体弱多病,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不佳。11岁时,兴登堡被母亲送进了一所寄宿制的陆军少年学校,在那里,他接受了启蒙的军国主义教育,普鲁士那种绝对服从、对上忠诚、勇猛果敢、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少年兴登堡心里扎下了根,这种心理意识伴随了他一生。当时为了培养忠于普鲁士王室的感情,军事学校的学生有时去王宫实习,1863年兴登堡曾担任菲特烈·威廉四世的遗孀伊丽莎白太后的禁卫,王太后赠他怀表一块,兴登堡对此没齿难忘,每次打仗都要把此表带在身上。
1866年3月,19岁的兴登堡少尉来到普鲁士驻但泽第三步兵近卫团,参加了随后爆发的普奥战争。普奥战争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一仗,也是兴登堡的初出茅庐之战,克尼格雷茨之战中兴登堡表现突出,在进攻奥军炮兵阵地时英勇奋战并头部受轻伤,从而闻名全军,得胜而归的他随着部队第一次通过柏林凯旋门,得到了威廉一世的称赞,把一枚只有上尉以上军官才能得到的赤鹫勋章亲自颁给了他。1870年8月,普法战争爆发,兴登堡作为第三步兵近卫团一营营长的副官参战。不久,该团团长在战斗中负伤,一营营长代理团长之职,兴登堡也跟着晋升一级。“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兴登堡作为部队的一名代表,参加了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的典礼,这是他毕生引以为荣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他再次通过柏林凯旋门。
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名声鹊起的兴登堡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一位颇有前途的少壮派军官,1872年,兴登堡被推荐到陆军大学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兴登堡受到总参谋长老毛奇的赏识,于1877年进入参谋总部任职。1879年他和杰屈德·冯·史伯林在斯特丁成婚,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903年,兴登堡已荣升为中将并在马格德堡之战中指挥第四军。这个时期正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最后阶段,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即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双方为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激烈斗争。但是习惯以旧眼光观察国际形势的兴登堡,并不认为会爆发战争。由于年逾花甲,进一步升迁已无指望,他就在64岁那一年退伍。
陆军元帅兴登堡在制定作战计划。
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线德军形势很糟,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决定派曾在比利时列日战役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鲁登道夫去东线对付俄军,但鲁登道夫资历太浅,性格专断,难以服众,所以还得选一个威望高、会处事、脾气好的老将和鲁登道夫配合才成,于是,小毛奇马上任命兴登堡为东线德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兴登堡临危受命,于1914年8月在马林堡接管了第八集团军,这是他和鲁登道夫合作的开始,在这个组合中鲁登道夫的智谋和兴登堡的统帅力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兴登堡采纳了鲁登道夫和霍夫曼拟定的作战计划,于8月25日发动反攻并从两翼包围歼灭了萨姆索洛夫的俄国第二集团军,取得了坦能堡之战的辉煌胜利。坦能堡之战的胜利不仅提高了德军在这场欧洲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激发了德军的士气,使协约国对俄国的信心渐渐减弱。
击败俄罗斯军队为兴登堡带来了许多荣誉,他被晋升为元帅,他的这次胜利后来成为他的名声和传说的基础,但与他共事的人都认为他只是一个傀儡而已,真正运筹帷幄的是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在坦能堡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德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官霍夫曼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对来参观司令部的记者介绍时着重地介绍道:“这里是战前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时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后元帅睡觉的地方。”仿佛是在说,元帅在整个战役中所做的只是在睡觉。霍夫曼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战计划的制定他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而功劳却归了只是在睡觉的兴登堡,殊不知其实睡觉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当部下的计划已很完美时,为什么要去画蛇添足呢?兴登堡曾坦率地讲过,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我的参谋长的聪明才智、几乎超人的精力和从不懈怠的干劲得到充分的发挥,必要时为他创造条件”。
东线的德军就是在这个只知道睡觉的元帅指挥下,在取得坦能堡大捷后,经过一年多的激战,获得了一连串的巨大胜利,俄军不仅无法染指东普鲁士,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人员损失超过170万人。由于兴登堡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战绩,他被德国人誉为“护国之神”。兴登堡大智若愚的统帅风格和鲁登道夫锋芒毕露的指挥特色相得益彰,成为20纪军事史上经典的名将默契配合、克敌制胜的典范。大战持续到1917美国的支持下,经济实力雄厚的协约国开始占据了优势,这时,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尔将军取代了一向谨小慎微的霞飞将军,他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德国方面,用东线取得胜利的兴登堡取代了法金汉,兴登堡鉴于在前一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而在海上展开无限制潜艇战,他希望通过这种策略迫使英国人因饥饿而投降。
战争后期,虽然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德军取得了不少胜利,但已无力扭转战局了,兴登堡这位“护国之神”和他聪明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打到1918年,德国经济几乎崩溃,德军士气也一落千丈,以兴登堡命名的、号称易守难攻的“兴登堡防线”也被协约国军队突破了。德国国内的革命运动也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11月3日,基尔海军爆发起义,到11月8日,革命红旗飘扬在许多城市的上空,军队内部也有不少士兵倾向革命。在这种形势下,兴登堡不得不劝说威廉二世退位。11月10日凌晨,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福煦将军的火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兴登堡签署了停战协议后,这位71岁的老人解甲归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汉诺威的庄园。1925年2月28日,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因病去世,在随后的大选中,78岁的兴登堡获得胜利,于4月26日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并在85岁高龄时获得连任。1933年1月,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虽然兴登堡本人对纳粹反感,但他越来越陷入这些人的影响之中。1934年8月2日,这位87岁的总统在他位于东普鲁士的领地纽代克溘然而逝,为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本来兴登堡应该葬在他的庄园中,但希特勒将他葬在他过去战胜俄罗斯的坦能堡战场上,并为他树立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兴登堡死后,希特勒成为独裁者的障碍也被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