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动荡的巴尔干

没有人会对欧洲东南角爆发动乱感到奇怪,也没有人会对塞尔维亚是动乱的中心感到奇怪。1914年的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最不稳定的地区,这里杂居着许多因边界定义不清而时常爆发武力冲突的小国家,相互仇视的民族混杂在一起,各方都坚持自己有扩张的权利。虽说塞尔维亚王国很小,却难以忍受野心和怨恨的煎熬,从来不愿被排除在冲突之外。1914年,由于拼凑而形成的国家相互之间不安定的疆界,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极特别的地区。在那里,各地都在自由地说着自己的语言,而语言是认同感的主要支柱,且每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19世纪以来,巴尔干地区就是各种势力相互角逐最激烈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在整个战争期间,巴尔干地区也是介入比例最大、战事最复杂的地区。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就要对巴尔干地区的情况有个了解,而在大战爆发前发生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尤为重要。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奥斯曼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在奥斯曼帝国长达四五百年之久的残酷统治中,巴尔干各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于19世纪先后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时已变成“西亚病夫”,成为第一个失去掌控力的帝国。巴尔干半岛各省一个接一个地宣称民族自治,或者脱离土耳其独立:1817年塞尔维亚取得自治权,1829年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也争取到地方自治的权力;1832年希腊独立;1878年塞尔维亚完全独立,而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也在同一年独立;保加利亚则于1878年取得地方自治权,并于1908年独立。尽管如此,在20世纪初,包括阿尔巴尼亚、马其顿、色雷斯、克里特、爱琴海诸岛屿等,巴尔干地区仍有很大一部分领土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其就像草原上倒下的一头大象,吸引了一大群的狮子、鬣狗和秃鹫。它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遂成为各国瓜分的重要目标。

各国的独立,使巴尔干半岛极不稳定。它的两个邻近的帝国——奥匈帝国和沙俄帝国——无法置身事外,都希望能在瓦解的奥斯曼帝国取得新附属国、新贸易伙伴甚至新领土,这使得它们经常爆发冲突,互不相让,在巴尔干半岛展开长达40年的暗中较劲。以德国为首的其他列强,则利用“利益均沾”的方式卷入这场地区冲突。面对着衰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片土地,意大利首先发难,它对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土属的的黎波里早已怀有野心,于是在1911年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战争进行了一年,奥斯曼帝国对意大利的挑战显得无可奈何,充分暴露了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的软弱无力。但同时,巴尔干国家也看到,在分割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地方面,又多了一个竞争者意大利,于是,它们开始寻求结盟。这时候俄国也担心巴尔干地区被别的列强抢占,便竭力说服和促使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国家结盟。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战争阴霾密布,已是山雨欲来,各列强之间以及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已经成为了这些矛盾的交汇点,1912年终于爆发了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等国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由于各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所以这些交战国的身后,都有着大国的插手和较量。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并从土耳其人手中接管了一些地盘。1878年的柏林会议削减了俄罗斯的新附庸国保加利亚的领土,奥匈帝国所得到的补偿是对塞尔维亚王国拥有强大的间接影响力,以及管理半自治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的权力,而这些地方又正是塞尔维亚人想要得到的。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巴尔干同盟”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奥斯曼土耳其的基雅米尔政府拒绝了这些国家的要求,但这构成了“巴尔干同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黑山国首先对土耳其采取军事行动,“巴尔干同盟”的其他几个国家也随后向土耳其宣战。

巴尔干同盟国把重点兵力指向各自预先想夺取的地区,黑山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保加利亚军队攻打东色雷斯,塞尔维亚军队出击马其顿北部,希腊军队开赴马其顿南部。巴尔干同盟军情绪激昂,乘胜前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而奥斯曼帝国军队则丢城弃地,节节败退。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奥斯曼帝国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经过激战,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加利亚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腊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耳其军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战争爆发后不久,被几个凶悍的巴尔干小国联手打得狼狈不堪的奥斯曼土耳其政府顿感处境危急,为了集中兵力于一线作战,遂向意大利表示让步,以求尽快结束意土战争。意大利也无意再战,于是交战双方于1912年10月15日在洛桑草签和约。18日正式签订《意土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土耳其割让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给意大利,并同意意军占领佐泽卡尼索斯。

巴尔干同盟军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奥斯曼帝国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底,奥斯曼帝国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1913年5月30日,交战各国在伦敦召开和会,原属土耳其的马其顿被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及希腊瓜分,塞萨洛尼基则被并入希腊,随后奥匈帝国加入和会,奥匈帝国恐怕塞尔维亚得到塞国西南面的阿尔巴尼亚后会变得更加强大,坚持阿尔巴尼亚必须独立。奥匈的动议与塞尔维亚的梦想相违背,塞尔维亚一直希望通过夺取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建立一个包含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及阿尔巴尼亚的“大塞尔维亚”。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里,塞尔维亚所得甚丰,但是奥匈帝国竭力主张阿尔巴尼亚独立,以再次封锁塞尔维亚进入亚得里亚海的通道。在这几个月内,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者们因为战果的瓜分问题而争吵不休。5月30日,经过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和大国间的背后交易,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了《伦敦条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伦敦条约》的签订,虽然结束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却加深了巴尔干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参战各国几乎都不满足,认为自己从奥斯曼帝国那里得来的不够,从而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埋下火种。《伦敦条约》的墨迹未干,仅过了一个月,“巴尔干同盟”内部就起了纷争,1913年6~8月,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这一回敌对的双方不同了,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和奥斯曼帝国联合起来对付保加利亚了,保加利亚接替奥斯曼帝国成为了众矢之的。

保加利亚号称“东方的普鲁士”,在巴尔干同盟四国中它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保加利亚认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它出力最大,应分得更多更好的领土,应占有马其顿中部的斯科普里城,以及萨洛尼卡等地,甚至独霸马其顿。为此,它决定动用武力,驱赶希、塞等盟国军队。而塞尔维亚一心想得到马其顿的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则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战利品的分配不公,使得“巴尔干同盟”国家中的三个国家都对保加利亚有意见。为了共同对付保加利亚,希腊和塞尔维亚经过秘密谈判,于1913年6月1日缔结了共同对付保加利亚同盟条约。正当这些巴尔干国家为分享战利品争得难分难解时,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又插了进来。在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在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此时协约国集团则公开站在希腊和塞尔维亚一边。在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唆使下,巴尔干那几个小国又开始了你争我夺的战争。

图为一群保加利亚军官的合影。对这样的一个人口小国,1918年时派出的85万人在他们看来确实是一支大军。

对于保加利亚先发制人的进攻,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三国早有预料和准备,所以并不感到突然。它们很快便动员了六十万人的军队,全力应战。保加利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它原以为几天之内便可以打败对手,但事实恰恰相反,保加利亚军队的进攻一开始就遇到有力的抵抗,它的各集团军前进受阻,被迫转入防御。紧接着罗马尼亚利用保加利亚的困难处境,趁机向保加利亚宣战,奥斯曼帝国亦卷土重来,出兵东色雷斯。结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保加利亚腹背受敌,危在旦夕,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首都索非亚告急,保加利亚只好被迫求和,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和约,重新划定巴尔干各国的新边界。结果保加利亚不仅失去了它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失掉了一部分原有的领土。虽然塞尔维亚人在战争中攫取了在规模上两倍于自己国家的土地,但奥匈帝国却阻挡了他们进入亚得里亚海和世界海洋的通路,德国又一次阻止俄国支持塞尔维亚,而在德奥建立了强权联盟之后,塞尔维亚被迫做出了让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了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因失去许多领土而大大削弱了的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后台的塞尔维亚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成了扎进奥匈帝国身边的一根刺。从此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争斗日益激烈起起来,一年后,奥匈帝国皇诸斐迪南大公在它们之间有纠纷的地方萨拉热窝被刺,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巴尔干战争,使欧洲人放松了警戒。他们认为既然列强可以为了“欧洲协调”,共同努力使这两次的冲突局部化,那么同样也可以让巴尔干冲突永远局部化。但是,在维也纳,巴尔干战争使惊恐的奥匈帝国统治者下定决心,不可以再让塞尔维亚赢得进一步的成功。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没有满足巴尔干各国的领土欲望,反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业已形成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该地区的争夺和角逐。巴尔干各国民族主义膨胀,彼此仇视,剑拔弩张,为一场新的冲突埋下了祸根。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巴尔干战争中处于不同命运和利益格局下的国家分道扬镳,分别参加了两个敌对的阵营。巴尔干的一系列危机为即将到来的欧洲战火提供了火种: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极其虚弱,另一方面,奥匈帝国和俄国又野心勃勃地想要使这种情形加剧,两者刚好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