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的基本背景

一个家庭要算账,一个企业要算账,一个国家也要算账。针对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算账的工具是会计,而针对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算账的工具就是国民经济核算。所谓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基于宏观经济理论对一国经济总体宏观算大账,目的是使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得以量化,通过一套系统的指标和数据,为宏观经济分析、管理、规划、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如何进行国民经济核算?面对纷繁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需要有一套标准和规范为系统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前提,这就是所谓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是要确定一系列与核算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分类,要给出基本核算框架,还要设计出一整套基本核算指标和对应的基本核算方法。有了这些标准和规范,国民经济核算才能最终得到一整套相互联系、一体化的数据,为认识一国经济整体运行状况、为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为指导和规范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其制定了国际标准,即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伴随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该国际标准也在不断修订。此前为各国所遵循的是1993年SNA,最新一次修订是发布于2009年的2008年SNA。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国民经济核算能力建设较强的发达国家)的政府统计部门一般会依据国际标准,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并适时修订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反映本国经济运行情况并且具有国际可比性。2008年SNA发布之后的数年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主要成员国等迅速跟进,更新本国(本区域)的国民核算体系(比如欧盟发布了《欧洲账户体系(2010)》),同时依据更新后的标准来修订本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数据。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历史过程,其所遵循的核算体系在最近三十余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前实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自发布以来已经使用了15年。在此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经济社会架构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使得宏观管理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同时,面对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更新(即2008年SNA),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做出反应,以保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国际可比性。此外,中国基础统计能力在最近十余年间有了明显提升,国民经济核算所依赖的基础数据有了显著改善,相应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凡此种种,构成了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系统修订的基本背景和理由。

以下首先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做简要评价,进而从不同角度论述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系统修订的必要性。

(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简要评价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所执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经历了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向国民账户体系(SNA)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实施MPS的同时引入SNA的核算内容,第二阶段才转向全面以SNA为基础。依据SNA建立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第一个规范文本就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下简称“2002年文本”)。因此,2002年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规范,而且还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现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地看,2002年文本较为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整体面貌和此后一段时间的建设目标。

第一,与SNA国际规范具有基本一致性。其中,基本概念(如生产概念)、基本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基本核算规则(如市场估价)和核算内容,都与1993年SNA基本一致。正是这些基本一致性,才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原来的MPS转型为SNA。

第二,体现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在核算内容组成方面,设置基本核算表,采用了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五大子核算体系的方式,同时设置国民经济账户,以此与1993年SNA相衔接;在核算方法方面,强调依据中国基础资料状况确定具体核算方法,比如GDP核算强调以分行业增加值核算方法为主。

第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中包含一些以当时的核算能力尚无力实现,但为国民经济核算未来建设所必需的内容,一个例子是资产负债核算,另一个例子是资源环境核算,这些前瞻性的内容在此后十余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实现。

第四,在中国经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余年来,依据2002年文本所进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发布的相关数据被各管理层面的用户和社会公众所应用,成为其决策的依据。

然而,现实地看,2002年文本也显示出其历史局限性。

一方面是核算内容的局限性,无法容纳此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如有关机构部门分类,缺失“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这个独立的机构部门,因而难以为此后对那些非政府非企业性质的非营利机构进行独立核算提供前提;金融相关核算仍然囿于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无法全面体现金融发展的新内容;有关非金融投资及资产负债核算的内容非常粗略,各种知识产权产品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产权制度变革带来的资产类型变化等,都无法纳入核算范围;附属核算部分目的性不强,未能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主题对接。

另一方面是文本体例的一些缺陷。比如文本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框架式的文本还是一部技术手册,换句话说,有关核算内容和方法究竟应该写到何种深度。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文本中不同部分的详略程度差别较大,比如,相比其他部分,GDP核算非常详细,不仅有现价核算还有不变价核算,不仅给出了基本方法思路,还就不同行业给出了具体方法。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不断修订,修订的基本理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体系——包括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组织方式——的不断演变,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对象变了,核算体系必然要变。第二是基础统计能力——包括基础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改进,这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原材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核算的实现程度以及如何核算。落实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修订,将以上理由具体化,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在最近十余年间所发生的变化: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的变化,其中包含了核算体系对全球经济体系变化的“反应”,这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第二,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化,这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直接决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第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核算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改进的最大动力;第四,中国政府统计能力的变化,这直接决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实现程度和具体方法。

1. 国际标准进行了重大修订

国民经济核算是有国际标准的,国际标准为各国(包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依据。如果国际标准发生了重大修订,各国具体实施的核算体系理应做出响应。当前国际标准已经从1993年SNA更新为2008年SNA,即由联合国等五大国际机构组织制定的《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与此对应,以1993年SNA为基础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应该参照2008年SNA做出相应修订调整。

总结从1993年SNA到2008年SNA的变化,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中心框架的演变,第二是在中心框架灵活应用方面的进展。

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中心框架经过从1953年SNA、1968年SNA到1993年SNA的演进,已经臻于成熟,2008年SNA没有做出显著改进,其主要变化体现在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改进上:① 将现实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新现象和新特征纳入其中;② 吸收各专业统计开发的新的数据来源和计量方法;③ 对各种具体核算方法加以改进,以保证“SNA在一个经济和制度急剧变迁的时代具有意义”。比如,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究与开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更新金融部门的定义,扩展金融资产的边界,将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股票期权包含其中,改进非寿险服务、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以及养老金权益的核算和记录方法;澄清并详细解释那些显示全球化特征的流量、存量的处理方法,在货物进出口核算方面严格执行所有权变更原则,为“特殊目的实体”的识别提供更好的指导;提出经济所有权概念,将其与法定所有权相区别。

关于中心框架的“灵活运用”,2008年SNA在1993年SNA基础上有很大扩展,不仅对中心框架与灵活应用有了清晰区分,而且进一步结合这十余年来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新了关于灵活应用的基本认识,显著扩展了灵活应用的范围。第一是基于中心框架本身的灵活应用,比如中心框架账户序列移植到季度、地区、物量等层面,引入了人口和劳动力作为补充变量,将功能分类引入中心框架,集中考察某些局部的宏观影响等。第二是将中心框架与其他基于公司、政府、非营利机构、住户、国外、金融等主题下的统计体系或分析框架联系起来,从而延伸了中心框架的内容。第三是编制卫星账户,在旅游、环境、卫生、住户活动等主题下形成新的分析框架和替代总量,满足特定分析目标。

面对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变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然会发生相应调整。基于2002年文本,从国际标准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关系角度所做的修订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以1993年SNA为参照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第二是立足2008年SNA的新变化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

历史地看,2002年文本在有些方面并没有达到1993年SNA的水平。其中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所致,二是当时中国政府统计能力尚不具备相关条件。比如,在机构部门分类中,2002年文本只给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四个国内部门,没有单独设立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方面还是在政府统计能力建设方面均有了显著变化,在此前提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首先是要在基本架构方面予以补充和改进,相当于是向1993年SNA(同时也是2008年SNA)进一步靠拢。

另一方面,针对2008年SNA提出的新内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做出回应,但这些新变化也未必都在中国当下核算中具有现实意义,为此,需要对2008年SNA提出的新内容做研究甄别,结合最近十余年中国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确定纳入修订的内容以及具体纳入的方式方法。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功能在于依据经济学及相关理论,通过一套由指标组成的数表系统来全面描述经济过程及其结果,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如果现实经济过程发生了特征性变化,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要随之修改。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经济活动发生的方式、范围以及经济运行的模式都在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制度变革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经历了一轮全球性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开始呈现出明显不同以往的特征。这些都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不断修订的基本背景。

在国家层次上也是如此。中国经济在最近三十年所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尤其是最近十余年延续了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进程,中国经济无论是“量”的增长速度,还是“质”的结构变迁,都显得异常突出。这一阶段光大了此前累积的成果,将经济总规模推进到全球第二的地位,经济结构出现实质性变化,但同时也凸显出此前累积的矛盾,其中资源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城乡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分配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关系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导致中国经济开始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下拟对最近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变化做简要归纳,讨论其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联,以此显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的必要性。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要改变,观察宏观经济的视角也开始发生变化。① 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② 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在下降,消费成为从需求角度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③ 高增长和高投资形成了显著的存量效应,一方面导致国民财富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则引起产能过剩等问题,宏观经济管理的视角开始从流量向流量和存量并重转换,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换。

以上种种都会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重要影响。第一,资产负债存量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性大幅度提高了,加强经济存量核算的方法研究并将之与经济流量核算整合为一体越来越具有紧迫性。第二,GDP核算一直以工业等传统行业为中心,在新格局之下,需要将关注重点逐步向服务业转移,尤其要针对那些拓展消费需求、服务民生的关键领域如旅游、卫生、居民住房服务等开发相应的核算方法。第三,为适应供给侧与需求侧结合起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路,满足其数据需求,行业增加值核算与支出法GDP核算之间的协调变得尤为重要。

(2)以产权制度为特征的城乡改革,引起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对社会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逐步清晰,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制度在逐步推进,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企业激励制度改革都在强有力地推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以混合经济形式呈现出共融式发展,由此在法律框架下出现了各种新的无形资产形式;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正在逐渐改变以往包揽全部社会管理功能的定位,出现了在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股社会力量,即所谓非政府非企业组织,并在不断壮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直接面对这些问题,将它们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予以准确客观地反映。① 与国际标准接轨,认可政府之外的非营利机构的地位,在机构部门分类中增加“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单独显示这些机构在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② 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识别土地使用权、土地及森林经营权、碳排权、雇员股票期权等各种新的资产形式及其交易过程,扩大资产负债核算的覆盖范围,充实投资核算以及投资收益分配核算的内容,更好地显示资产与产出之间的效率问题以及通过资产实现的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关系。

(3)社会分配公平公正受到更高关注,保障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得到更广泛关注,通过消灭贫困、建立社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手段,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民生。在政府主导下,一方面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养老金制度已经大体成型,另一方面是提供越来越多的针对全民的公共服务,尤其集中于教育、医疗两个领域,对民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与此相关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需要特别加强以下内容:① 丰富收入分配核算内容,尤其是要充实和细化围绕社会保障形成的收入分配流量;② 扩展最终消费核算内容,在最终消费支出基础上引入实际最终消费概念,将通过实物社会转移实现的公共消费个人化效应通过个人实际消费明确显示出来。

(4)金融发展成效显著,与实体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关系日益复杂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应该相辅相成。中国经济长期受制于金融发展不充分而产生的抑制,这种情况最近十年得到很大缓解。分层分类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各种金融工具(包括一些新型金融工具)被开发出来;借助于信息技术,金融交易开始从线下向线上延伸。金融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加快了资金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但与此相伴随,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得日益复杂,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在加大,如何避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而“空转”、助推泡沫经济形成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宏观管理层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有必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回应:① 在GDP核算中改进金融活动产出的核算方法;② 充实资金流量表中金融交易部分的核算内容,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核算范围,将发生在不同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交易分门别类予以详细展示,其中特别需要对金融工具加以细分、对金融机构部门加以细分;③ 将金融流量核算延伸到金融存量核算,使流量信息与存量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为全面评估金融风险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实现资产负债核算做出贡献。

(5)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最近十余年,中国研发支出总规模在全球已经名列前茅。随着研发和创新活动成果的转化,经济体系中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先导的各种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各种以知识产权为载体的无形资产与传统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资本(尤其是体现生产力的固定资本)和劳动的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提供新的动力。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方面要在研发支出的处理方面做出改变,要遵循2008年SNA的建议,实现研发支出资本化核算,显示由此形成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为分析研发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要在新兴经济的识别和测算方面有所突破,以此反映新兴经济培育的成就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拥抱全球化,加入全球产业分工链和全球金融市场,与全球经济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关系越来越复杂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在最近十余年结出硕果。中国以出让部分国内市场来引入国外资本和技术,助力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首先实现产品走出去,进而实现资本、企业走出去,最终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着眼未来发展,中国经济在影响世界经济同时也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如何分层次梳理清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要为此承担责任,在此次核算体系修订中加强对外核算的内容。① 借鉴国际组织相关规范,对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各种流量、存量形成统一的处理方法,比如关注“特殊目的实体”的识别以及相关交易的记录,以所有权变更为原则,厘清经常交易与金融交易、货物交易与服务交易之间的界限,更好地记录相关交易。② 实现对外核算内容与基于国内交易的核算内容之间的衔接,为将国内与国际两个系统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决策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依据。

(7)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一方面是自然资源过快消耗,另一方面是环境质量加速下降,长此以往,结果就是发展的不可持续。基于此,当前以及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要逐步破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高度耦合,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中心框架无法直接体现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核算内容,为此,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应加强针对资源环境核算的卫星账户开发。要基于国民经济核算基础框架,一方面显示自然资源的存量及其开发状况,另一方面显示环境质量及其保护行动,为将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活动过程衔接起来实施宏观观察和管理决策提供前提。

3.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核算提出了新需求

国民经济核算用户广泛,但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宏观经济管理,它所提供的数据是观察宏观经济动态以及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征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治国理政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宏观经济管理显示出一套全新的思路,由此对国民经济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应改革形成了极大推动。

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归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涉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包括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变,发展动能从传统增长点向新增长点转变。中央明确提出,要将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可以说这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前提。

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指导原则。其中,创新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协调关系到发展的健康性;绿色体现发展的永续性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要求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发展联动;共享则旨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揭示了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其近期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以及降成本、补短板,长期目标则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从体制机制层面消除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因素。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重点、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改进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扩展国民经济核算内容以便满足宏观管理的需求,是核算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为此,需要对相关问题做出回答,并体现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中。

首先是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① 关于GDP核算,要根据新情况和新资料来源继续改进和完善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方法,改进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为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打下制度基础。② 为详细描述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对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优化和细化。比如,改进机构部门划分,将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独立显示,尝试在政府部门之下将社会保障计划独立显示;对金融机构等做进一步细分,以便对经济社会主体结构做出全面描述;加强服务业核算,细化分类,充分展示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动态;细化收入分配、收入使用、金融交易等方面的核算项目,及时反映收入分配结构、需求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

进而是扩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① 推进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资产负债存量数据,反映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状况,摸清家底,为从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两个方面进行宏观经济观察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② 多层次扩展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尝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描述自然资源存量及其变化情况;编制针对自然资源的供给和使用表,反映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核算,一方面显示污染排放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环境保护情况。③ 建立核算机制,针对经济发展新动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核算。一方面是针对从需求角度体现经济发展动能的领域开展专题核算,例如旅游、卫生,这些领域既关系到民生,又能够传导到供给侧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针对新兴经济开展专题核算,反映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影响下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从而显示其规模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4. 中国政府统计能力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民经济核算是政府统计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政府统计,它不直接做调查,也不直接产生行政记录,而是以政府各种专业统计或行政记录提供的数据为基本材料,按照自身的一套理论原则和方法做进一步的数据加工。我们可以这样为国民经济核算定位:一方面,它是基于各种专业统计的进一步核算,构成其基础的是多种专业统计的统计调查结果;另一方面,作为一套理论原则和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具备超越一般专业统计规范的性质,是建立在多种专业统计规范之上的一套综合统计规范,在各种专业统计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核算是建立在非常广泛的政府统计基础之上的,两者具有互动关系。国民经济核算对政府各专业统计具有规范作用,同时各专业统计的变化发展也会引起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应变化。

近十余年来,中国政府统计能力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是统计调查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促进了数据覆盖范围的扩展和数据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数据获取、传输和存储方式的改变使得可以就调查数据开展广泛的开发应用,包括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应用。事实上,十余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所基于的基础数据在具体制度方法上一直在进行探索优化,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方面已经大大超出了2002年版本。可以说,系统总结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经验,将其体现在新一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并向社会公布的时机已经成熟。以下对近十年来中国政府统计能力建设取得的进展做简要概述。

(1)建立了经济普查制度

自2003年起,中国建立了经济普查制度,之后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在尾数逢3、8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是整合了此前的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后的综合性普查,覆盖了除农业之外的所有经济活动单位,调查内容丰富,属于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自从2004年实施第一次经济普查以来,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变化时期内,经济普查对于全面反映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普查为普查年份提供了详细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据,这些数据大大弥补了常规统计基础数据的不足,成为国民经济核算(尤其是GDP核算)的重要基础数据来源。第一次经济普查之后,中国形成了一套周期性GDP核算制度:在经济普查年份,依据普查获取的全面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GDP核算;在非普查年份,则依据常规数据来源、辅之以普查年份提供的基数和参数实施GDP核算;在下一个经济普查年份GDP核算之后,系统修订此前五年的GDP数据。未来可以预期,经济普查数据将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比如资产负债核算方面的应用。

(2)建立了企业联网直报系统

企业联网直报系统是国家统计局近年着力推行的一项基础统计重大改革项目,其基本目标是在现有统计工作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协同运作的一体化理念,通过统一设计的、针对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套表,将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国民经济行业,以及科技、能源等主要专业的相关调查内容做一体化整合,同时辅之以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实现网上直接采集数据和网上各级共享统计数据。自2012—2013年全面实施以来,企业联网直报系统对实现政府统计数据一体化、从整体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保证,从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企业统计调查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数据来源。企业联网直报系统的实施,夯实了国民经济核算在各主要行业(包括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规模以上企业数据的基础,所提供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投资、劳动、研发投入、能源与水消耗等方面的调查数据,改善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GDP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的数据基础,并可以为资产负债表核算以及扩展的资源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3)实施了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近年国家统计局系统开展的一项重要改革,其基本目标是按照统一调查指标、统一抽样方法、统一调查过程、统一数据处理、统一数据发布的原则,将原来分别按城、乡进行的住户调查合为一体,使之能够提供全体居民统一的收入、支出和消费数据,能够提供城乡可比、地域可比的城乡居民以及分省、分市、分县居民的收入、支出和消费数据,同时还能提供家庭就业、住房、社区发展等有关信息,为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科学制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住户部门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部门之一,住户调查资料涉及国民经济核算诸多方面的内容。对GDP核算而言,以住户为单位进行的个体生产经营活动是农业及其他产业增加值核算所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同时,以住户为单位实现的居民消费支出是支出法GDP核算中最终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住户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固定资本形成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而言,整个住户部门的收入分配、消费投资、金融交易、资产负债各项指标的核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住户调查数据。显然,住户调查制度改革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改进意义重大。

(4)政府各部门统计改革取得进展

政府统计中还包括大量来自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统计,它们在很广范围内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其中最具综合意义的部门统计包括人民银行负责的金融统计,财政部负责的政府财政统计,外汇管理局负责的国际收支统计,海关、商务部等部门负责的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统计、外国直接投资统计等。一旦这些部门统计建设有了新举措,或者与国家统计局系统的数据交换得到提高,就会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积极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财政统计。一方面,自2009年始,财政部向国家统计局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财政收支数据,极大改善了资金流量核算的基础数据来源,从而改进了资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另一方面,财政统计正在实施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其结果将会对财政收支以及公共服务统计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计,此举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核算中与政府有关的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等指标的核算。

(5)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丰富成果

正如2008年SNA序言中所说,尽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修订是间断性的,每隔15到20年发布一个新版本,但事实上国民经济核算的更新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常见的情形是伴随经济发展现实需要,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的改进是渐进性的、逐渐累积的,待这种累积达到一定分量时,就需要对整个核算体系进行系统总结、整合和修订。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进和发展也是如此。自从2002年文本发布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宏观管理提出的需求,伴随中国政府统计基础的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一直在改进,而且可以说具有非常显著的改进。从大的方面说,依据经济普查建立和完善了周期性的GDP核算制度;与政府财政统计实现了更好的衔接,改进了实物交易资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伴随金融业的发展,细化了资金流量表中金融交易部分的工具分类;国际收支核算方面不仅完善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还进一步扩展到国际投资头寸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具体方法的改进,比如各类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一些专题性产业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具有混合收入性质的个体经营净收入在收入分配核算中的具体处理方法;以市场租金法核算自有住房服务的探索,等等。所有这些改革和改进汇集起来,既对2002年文本修订提出了要求,又为2002年文本修订提供了前提。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2002年文本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为准绳,为开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2002年文本修订的目标是,经修订后的文本能够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满足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的各种新需求,基本反映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吸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取得的各种新成果。

2002年文本修订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兼顾。围绕修订目标,从总体上设计需要修订的内容。二是借鉴国际标准,立足中国实际。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参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的2008年SNA,结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取得的成果,对2002年文本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修订。三是突出重点,兼顾前瞻性。文本修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突出修订重点,即重点修订2002年文本中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产生的新需求的部分,同时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即在修订中适当吸收那些目前做不到但未来几年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部分。

(作者:高敏雪、李静萍、施发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