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芳心学诗
本故事中的人名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本章情节框架及部分词句改写自《红楼梦·香菱学诗》。
如今且说芳心自第一个星期军训结束后便退宿回了家,同宜秋一样成为了三班的第五个走读生。芳心家离学校要纵跨大半个ST市区,她爸爸芳向明又官至市公安局副局长,公务繁忙,当然是没能亲自接送。
总之只要她喜欢,无有不应。自此,
话再说回到芳心想要学作诗、拜宜秋作师的那一天。当晚宜秋便从家中书库取了《唐诗选》《李杜诗选》《小李杜诗集》等书,并同整理了中华平水一百零六韵表等,以备明日教习传授之用。以下内容以诗词专业知识居多,读者若执于描写,可能会觉得略显枯燥。但倘有同芳心一样热诚于学习诗词的,当能有所收获。
芳心自从退了宿,小雨仍邀她每天中午回宿舍吹空调同睡。芳心见了诗心血来潮,兴趣正浓,为了有更多时间可以学诗和写作业,于是竟谢绝了小雨的邀请,在教室里同宜秋一并度过中午。
第二天中午,还未及宜秋开口,芳心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学:“快,快,老师说好今天就教我的。”
宜秋笑道:“无非就是几句话嘛,也值得这样去学。你对诗既然这么有兴趣,相信也一定不是全无基础,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多是近体诗。古体诗限制极为自由宽松,不学便会,只有近体诗才需要费工夫去学,这点知道吧?”
“嗯,我知道,古体诗又名古风。我之前也有想自学,只是一直没找到窍门,也没有合适的教材,继续继续。”
“近体诗主要分为格律、排律和绝句三种。每种之中又分五言、七言。作为初学者,排律暂且不管,我们先从绝句说起。”
芳心点点头儿,宜秋继续说道:“绝句只有四句,是精简版的格律。不要求有对仗句,起承转合①也可从简。但总的来说仍和格律一样有五大规矩: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
“诗有定句,便是刚刚说的,绝句只有四句,而标准格律是八句,不能多也不能少。
“句有定字,每首诗在写之前就应该想好是写五言还是七言,五言便是每句五个字,七言便是七个字。不能一句五言,一句七言地随机混插。”
“一句话指的是一个字段,而不是两个句号之间的字,对吗?”芳心问道,她听得十分专注,那认真的小眼神更别有一番风韵。
“是的,然后就是字有定声。五言律每句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音必须相反,七言律则是第二、四、六字互相相反,其它字一般不限。有句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联的前句叫出句,后句叫对句。对句的二、四、六字音调必须与出句相反,而后一联的出句又必须与前一联对句的平仄音一致。就像这张标准七绝的诗谱,再随便挑一首七言绝句,你就能发现它们的基本结构都是一致的。”
说着,宜秋在纸上唰唰地写下了七绝的基本诗谱: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中平平。
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
随后又翻开了一首杜牧的七言绝句:
遣怀②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中’就是平仄都可以,话说你能分清楚平仄音吗?”
“平声就是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对吧?”芳心一边答道,一边开始比对起了诗和诗谱。
————————————————————————————————————
①起承转合——古时诗文章法结构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全文结语。元·范德机(1272~1330)《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舂(chōng,充)容,也有称“春容”,即舒缓从容、娓娓道来之感。
②本书推荐歌《无关风月》(见本书“后记”)中“十年江湖期,一路红尘载酒行”的灵感大约出自这里,作者有借以叹惋自从别了芳心,十年落魄恍如一梦,再不见能令他动情的心仪女子之意。楚腰,即细腰,战国·韩非(前280~前233)《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即像赵飞燕的掌上舞一般轻盈的舞姿,详见第三章注⑧。青楼,即妓院。后两句意思是“在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就仿佛一场梦,突然醒悟回头,却发现只在青楼女子中博得了一个薄情的名声。”
————————————————————————————————————
“对,聪明。一、二声又分别叫做阴平和阳平,三声又叫上声,四声也叫去声。当然诗谱也可以有两种,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改成平声,后面的也跟着反过来就可以了。”
“好像还真的是一一对应啊,”芳心惊奇地看着眼前的纸,在宜秋的讲解下,她仿佛进入了新天地。此前的她虽也曾凭兴趣读过几首诗,但终不得要领,进展缓慢,这个规律也自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但是这个‘赢得’的‘得’字不是平声吗,为什么诗谱里标的却是仄声?”
“这就是一个古今读音差异的问题了,你会说潮汕话吧?”
“会呀。”芳心家乡在JY市惠来县,是潮汕平原上土生土长的女孩子。
“潮汕话有八个声调,分别是阴的平、上、去、入和阳的平、上、去、入。你知道吗,唐宋时期古代人的发音其实更像现在的潮汕话哦。”
“真的吗,古人都讲潮汕话?”
“也不是说都讲潮汕话,只是说他们当时语言的发音更接近于现在闽南、潮汕一带的方言。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唐宋以前,我们东南沿海一带还都是荒无人烟的一片野地,直到后来有中原人的迁入,带着他们当时的语言来到这里。再后来,北方的语言体系逐步演化为现在的普通话,而我们南方因为远离中原,是南蛮之地,不承教化,不受北方人文变迁的影响,于是仍然保持着早先的语言。这用生物学的解释也就是相当于产生了地理隔离。其实话说回来,从这种角度上看,你说古人都讲潮汕话也是对的。”
“哈哈,好有趣。然后呢?”
“然后你试着用潮汕话读那个‘得’字,你会发现什么?”
“得③……哦,它其实是仄声的,原来如此。写诗还有这么多讲究,你好有文化啊!”芳心一脸崇拜。
“然后我们再说潮汕话的八个声调,用实际的字来举例就是:
分、粉、奋、忽、云、混、份、佛
或者低、抵、帝、滴、池、弟、地、碟④
“你会发现,其中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五个字所处的音调是平声,余都是仄声。而那里边的忽、佛、滴、碟这些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都已演变为了平声。当然也远不止这几个字,诸如国、节、叔等等的字也都是这个道理。”
——————————————————————————————————
③在潮汕方言中,“得”的读音近似于普通话的“抵”字。
④这些字都需要用潮汕方言来读,才能会得八音精妙。
——————————————————————————————————
“所以我们现在要用潮汕话来读诗吗?”说着她试读了一句,随即便把自己笑得不能直身。
“你读得下去就好啊,反正我是读不下去,但是某些字用潮汕话来辅助判断古音,还是很有用的。”
“那接下去的韵有定位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每联最后一个字都得是韵字?”芳心好不容易才从捂嘴大笑中缓过神来。
“正是这样,韵有定位,每联最后一个字是韵字,韵字必须使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字,且近体诗只能用平水韵表里的三十部平声韵。格律诗极其讲究用韵,像前面那首《遣怀》,用的就是八庚的韵。八就是下平声第八部韵的意思,庚则代表这个韵部由‘庚’这个字开头。然后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其余联的出句不允许押韵。而如果不押韵,出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是仄声。”
“那这样不就成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七分明’了?”
“七是要分明,但是这样不顺口啊,你看连这句简单的口诀它都是遵从二、四字用音和平收规矩的。”
“你刚刚说韵字必须使用同一韵部里的字,可是我发现很多诗都不止用一个韵部啊,比如这首。”芳心翻开了一首《题都城南庄》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你看,中和红用的虽然一样都是‘ong’的韵,但风字用的却是‘eng’韵。”
“哈哈,这是个很多初学者都会提的问题。你只注意到了普通话的韵母不同,却不知道一个韵部里通常不只有一种韵母。这三个韵字其实都是出自一东韵部,”说着,宜秋将平水韵表里的一东韵递到芳心跟前:
【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说到底还是古今读音差异问题,在当时,同一韵部的字应当都是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但到了今天,同一韵部里的字读起来却未必押韵。因此现在作诗用韵可以比以前自由得多,既可以使用平水韵部,又可以使用现代普通话韵部,不过两者最好还是不要混着一起用。”
————————————————————————————————————
⑤《题都城南庄》——唐·崔护(772~846)探访一位心中有好感的女子不得时所作的一首诗。作者有用以叹惋和芳心“去年今日”十分和睦,如今却不能再见之意。
————————————————————————————————————
“很多初学者……你还教过谁啊?”芳心敏感地捕捉到了那一句话,并由之联想到其她女孩子,心中大有泛酸之意。
宜秋也同样敏感地注意到了芳心这一问的语气非同寻常,马上已猜着了个七八分。并不自悔失言,反而内心暗暗惊喜。两人初来乍到,相识不过十天,她对自己无心之举的这一句话竟会有如此反应,这是宜秋从未意料到的。他尽力想掩盖自己的又惊又喜,又不想掩盖住喜;一面想让芳心知道自己的喜,一面又害怕此时正泛酸的她并不能理解自己的喜。为了避免使她生疑,宜秋只得强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道:“不,我谁也没教过,你是第一个大约也是唯一一个想学的,毕竟想学诗词的人能有多少啊。那句话不过是我的主观猜测罢了。说实在的,我自己初学的时候也同样因为这个问题而纠结了好久哈。”
芳心得知自己是宜秋唯一的亲授对象时才转酸为喜,与此同时又突然大为震惊。连她自己也没有料到,自己竟会对那句话这样的敏感,其实就算宜秋真的教过别人,也不一定就是其她女孩子呀。十天来,宜秋的温文尔雅、行止风华,对芳心的怜惜爱护、敬事如宾已深入芳心。再加上今天的学诗,芳心不觉中已对宜秋有了依恋之情——正如小雨先前也依恋于芳心一般。
想到这里,萦绕心中那一份莫名的好感使她思绪难平。她害羞得面色微红,不敢接宜秋的目光,只将头轻轻低向桌面,指尖摩弄着眼前的平水韵表,而转盼多情的眼角却不禁浮现盈盈笑意。此时此刻,两人内心的惊喜竟是何等的相似,何等的默契!
宜秋用饱含深情的目光凝望着芳心,几次有想轻抚她润泽有光、如玉笋葱枝般纤纤玉手的强烈冲动,但最后都忍住了,芳心不可亵玩焉。
芳心一样不敢过于表露,只得将情思深藏心中。她并不知道宜秋深邃的眼睛已将自己的心思看透了大半,只想尽快岔开话题,以掩盖刚刚自己因动情而发的失态。于是仍强作镇定地央宜秋继续讲下去。
“最后是律有定对。其实这点说的就是标准八句格律的对仗联,你现在想听吗?”
“当然想了,学诗的最终目的肯定是要能写出完整的八句格律呀。”
“标准格律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联,主要起工整句式、发挥承转的作用。颔联可以宽对,有顺承的意思就可以了,而颈联就要求必须工对。工对便是一词对一词,或者一字对一字;实的对实的,虚的对虚的;人物对人物,花鸟对花鸟。如同这首《锦瑟》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⑦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对望帝,晓梦对春心,迷蝴蝶对托杜鹃,于对仗中仍须遵着平仄律。这还算对得比较工的,其实倘若偶然得了奇句,连平仄虚实都不对也是可以的。”
————————————————————————————————————
⑥《锦瑟》——李商隐所作。作者有借以表达追忆和芳心华年的那段感情,如今已成惘然之意。锦瑟,绘饰华美的瑟。相传古瑟本为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故第一联说“无端五十弦”。无端,无缘无故。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太帝,黄帝的孙子,上古五帝之一。素女,中国神话传说中擅长鼓瑟的女神。
⑦庄生,即庄子,名周。晓梦,早晨做梦。战国·庄子《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qú,渠)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蘧蘧,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喻指往事渺茫如梦,难以记省。望帝,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相传他退隐后化为杜鹃鸟。春心,伤春之心。对句意思是: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给杜鹃。
⑧珠有泪——传说古时南海有鲛(jiāo,交)人,相当于西方传说的美人鱼,她哭泣流下的眼泪,就是亮晶晶的珠子,见晋·张华(232~300)《博物志》,这里喻指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蓝田,即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著名的产玉之地。烟,这里指玉气。此句喻指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
“怪不得我以前自己偷空读诗,见过有对得极工整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你刚才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我似乎又记得古人的诗上二、四、六字也有不对平仄的——当然也可能是古今读音的问题,但总归是天天疑惑,不得要领。现在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不要紧的事,只要词句新奇才是最重要的。”芳心听罢宜秋说的,大觉有茅塞顿开之势。
“固然是这个道理,其实真要讲究起来,究竟词句新奇还不是最要紧的。立意才是第一要务,如果意趣高雅真诚了,哪怕词句都不修饰,那句子也自然是好的。曹雪芹便是主张这样,叫做‘不以辞害意’。但作为初学者的话还是得先遵从平仄对仗,等果真掌握了要领再行发挥,才是本事。然后这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也不是通用于所有情况,在格律诗中,同一句内要避免‘三仄尾’、‘三平尾’和‘孤平’等状况。三仄尾和三平尾便是句末连续三个字都是仄声或平声,孤平则是一整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其余字全是仄声。这时,一三五也就必须要分明了。”
“看来这作诗的规矩还真是繁杂啊,我都担心我写不出来了。”
“别怕,你要是真心想学,就先把这本《唐诗选》和《李杜诗选》各读上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了,我再把家里的全套《全唐诗》换着给你看。你只看有红圈的地方便都是我看了觉得好的,不明白的就来问我。姑娘又是极其聪明伶俐有悟性的人,不用多久,不愁学不成诗了。”
……
学诗第一天的中午就这样在两人的谈笑交融中度过。当晚,芳心回至家中便一头钻进房间,请事不顾,只捧着诗选在桌前一首一首地读起来。芳向明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将那诗选看得津津有味。芳向明见她这般下工夫费苦心的,也只得随她去了。
过不了几天,一天早上,芳心才踏进教室,便笑吟吟地将《唐诗选》和《李杜诗选》送还宜秋,又要换《全唐诗》。宜秋笑道:“这么快,一共读了多少首?”
“但凡你圈选的我全都读了,我这几个晚上可认真了,每天都读到快十二点才睡。”
“哎呀呀,你歇歇吧。倘若因为这样耽误了你学习,那我可就要成为千古罪人了。”
“不会的,不会的。语文试卷不也有诗词鉴赏题嘛,我觉得我看了这么多诗,鉴赏能力可是提高了好多呢。”芳心一脸自信。
“哦?那你说说,可领略了些什么东西?”
“是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对还是不对,我说给你听听。”
“学问的东西正是要不断讲究讨论,方可长进,你说吧,我洗耳恭听。”
“据我看来,诗的妙处,有许多都是嘴里说不出来的,但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芳心会而不可言传。读到了那里,如若能产生共鸣,有了心灵上的触动,那便是上好的诗了。又有些初看上去像是没什么道理,可仔细想想竟然又是有情有理的。”
“这话听着有点意思,但不知道你从哪里见得?”
芳心笑道:“我看过王维的《使至塞上》,那一联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初看想来烟怎么会直,日无论何时,也自能是圆的。这直字看起来似乎没道理,圆字又似乎太俗,可是合上书一想,倒好像这种荒漠的壮阔景致真的赫然浮现眼前。如果说要我再找两个字换上,那可是再也找不出更好的来了。
“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把明月和影子也当成了人,看起来也是好没道理,但想一想,只有这‘邀明月’和‘对影成三人’才真的能把李太白的孤独与狂放抒发得淋漓尽致。我昨晚独坐灯前看诗,伴着那被夜色泼满的窗户,念在嘴里感觉超级霸气,瞬间就爱了。”
“再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真难为他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想起我以前去山村里旅游,傍晚的时候在岸边停下船,岸上也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户人家做饭,那个烟碧青碧青的,连云直上,一直飘到夕阳跟前。昨晚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回到那地方去了。”
芳心讲得开心,小雨在一旁也听得有趣,笑着打趣说:“这可真是‘可心会而不可言传’的‘可心会’了。你又讲得这么有条有理,早就把‘不可言传’的‘言传’给做到了。既是这样,李白是诗仙,你便是那一等一的‘诗魔’了。”
“怎么回事,你这个小雨,整天就知道打趣我。”芳心又装作要挠,小雨便也装作要躲。
宜秋笑道:“我再告诉你,你说他这‘上孤烟’好,其实你还不知他这一句也是套了前人的句子来的,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典雅。”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给芳心。
芳心瞧了,连连点头叹赏,“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小雨见芳心这一副像小孩子见了新奇玩具似的好奇开心样,忍不住哈哈大笑:“好了好了,你也不用再讲,更不用再看诗了,听你说这几句,必是已得了‘三昧’。你就直接作几首诗来我们看,一定是上好的织锦回文⑨、字字珠玑。”
————————————————————————————————————
⑨三昧(mèi,妹)——佛家语,指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又用以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织锦回文——比喻文章或诗词写得很精美。相传魏晋才女苏蕙作《璇玑图》,图中共841字,从各个方向读均可成诗。回文即是正反读都有意思的文句。
————————————————————————————————————
宜秋听了也赞同道:“说真的,你可以去试着写一写,绝句还是格律,五言或是七言,都随你用去。”
“怎么连你也来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
“谁不是学着玩,难道我还是认真作诗呢。我要是真写了诗,传到外面去,倒把别人的牙还给笑掉了呢!再说了,学着玩总也得写出几首才算‘玩’呀。”
“太过谦虚啦大哥,你看板报上教师节你写的那首,林佳不夸你?语文科代表不夸你?传给全班看了,哪个不真心叹服?不过既然如此,你就给我出个题吧,看我能胡诌出些什么来,胡诌出来了,老师得帮我改正哦。”
“还记得昨夜的圆月多美吗?你就作一首咏月或者月色的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哪几个字去。”
芳心得了题,还非逼着宜秋换出《全唐诗》来才肯罢休。
中午,芳心吃完饭便径直回教室里坐定,连话也不说,潜心作起诗来。只见她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全唐诗》;才读了不到两首,自觉得了奇句,又忙忙地继续作起诗来。如此三番五次,摸一会头,托一下腮,将写下的句子改了又涂,涂了又改。宜秋见状笑着说:“何苦自寻烦恼啊,都是我引的你。你本来多聪明伶俐的一个人,如今为了学诗,竟成书呆子了。”
“好同桌,别混我,这作诗的平仄和韵字可真不好对,我想了一整个早上才稍微有点头绪,你一混我就更想不出来了。”芳心一边说,一边作完了一首,递与宜秋看,只见她写的是:
咏月得十四寒⑩
明月上山鞍,凄凄夜色寒。
玉兔应来访,嫦娥不下銮。
楼边悬玉镜,帘外挂冰盘。
光彩相辉映,素纱拢画栏。
“不错不错,厉害啊。初学写第一首就能有这样水平,已经比我当年强不知多少了。只是这意境虽然有了,措词还略略有点不雅。大概因为你看的诗不够多,被一些固定的词句缚住了,要是能再改一改,定当能更完美。”宜秋笑着鼓励道。
————————————————————————————————————
⑩古人被要求限韵作诗,常在标题旁写上“得某韵部”。銮(luán,孪),皇帝车驾上有銮铃,借指皇帝的车驾,此指嫦娥的车驾。素纱,白纱衣,素即白色。画栏,指装饰精美的栏杆。
————————————————————————————————————
芳心听宜秋夸赞,也自是高兴:“学生谨受教,老师等着,我这次一定写出好的来。”
下午,芳心心中一直怀着要改诗,又想若只是改,改少了基本看不出什么大改观来;改多了又如同抽筋换骨,与其大动干戈地改,倒不如还再作一首直接。但要作成新的,一切起承转合、平仄韵调又得从头想起,工作量自是增加了一倍。于是索性连课也不听,只坐在座位上想诗。好在上的只是心理课,并不要紧,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神情恍惚,直如出世。想得入神了,连心理老师在提问同学们怎么应对考试焦虑她也不知道。忽然叫到25号,芳心才忙忙地站起来,并不知道上面在问什么,更不晓得自己该答什么,只心里还片刻不忘地想着诗,正好想到李白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芳心竟顺着将一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脱口而出,瞬间便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起来。
芳心这才意识到己说错了话,羞得满脸发烫,满面染红,怔怔地站在那里,心里如同藏着一只小兔子,上蹿下跳,不知该如何收场。好在心理老师只当作是句玩笑话,并不深究,笑着说了句“你好狠啊”,便让她坐下了。
芳心仍羞得将脑袋埋进手里,趴在桌子上,想着刚刚的自己,笑得起不来。宜秋也笑着叫她:“我看你肯定是疯了,不愧小雨说你是‘诗魔’,别还学不成诗,倒先弄出病来了。杀完人后记得‘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⑾,免得给警察逮着了。”
“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我这可是‘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哩,我这么用心,就不信还学不成了。再说了,我爸爸就是警察,他才不会抓我呢!哎对了,这些歌啊、行啊、吟啊到底和律诗有什么区别,我看好像大多都既错律又错了平仄的。”
“这些都是古体诗,不是格律或者排律,写作极其自由,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一样,甚至连押韵都是可有可无的。基本上什么人上手都能写,而如果学过诗词的,更是如同随手戏墨一般。”
“那歌、行、吟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明代的书里曾说过:‘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骤,疏而不滞者曰行’⑿。但实际写作中基本是不分的,随便你喜欢哪个字就用哪个字,这类诗的标题也因为通常带有这些字而特制好认。”
下课,芳心便兴冲冲地拿她另写好的诗给宜秋看,只见那薛涛笺⒀上铁画银钩地写道:
观月有感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一片砧敲千里白⒁,半轮鸡唱五更残。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为观?
“这首在用词上越发进步一些了,清雅了不少,单看句子更是句句珠玑。只是你这次太专攻于词句清雅了,反而却把大意失了,几联下来缺乏关联,少了意境,还不太好。”
芳心才先自以为这首妙绝,听宜秋这么说,不免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又要沉默思索起来。
————————————————————————————————————
⑾本句包括接着芳心答的“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也都是《侠客行》中的内容。千里不留行:杀人后隐去,千里内都不会留下行踪。素霓即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这句意思是:侠客心中一热许下承诺,意气感动了上天,天下将会有大事发生。
⑿出自明·徐师曾(1517~1580)《文体明辨序说·乐府》。
⒀薛涛笺(jiān,兼)——薛涛(768~832),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与元稹(779~831)恋爱期间,她写了很多绝句,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⒁一片砧(zhēn,真)敲千里白——化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砧:捣衣石。一、二、四联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和第四十九回。
————————————————————————————————————
“好姐姐,你且歇歇吧,诗原本便从胡说来,没有什么的。以你上等的聪慧悟性,多注意下整体用意,再写几首定就超过我了。”宜秋见她入诗过深,怕因此耽误了正事,连忙安慰解劝起来。芳心见下节是数学课,也才渐渐把诗放下,发誓今晚一定作出好的来。
“但是这次就不要限用哪部韵了吧,本来对平仄就已经很不容易,还要限韵,可就更加难写了。”芳心央求道。
“行,行,随你爱用什么韵就去用什么韵吧,不过因为十四寒里的字比较适合写月亮,一开始我才这么限你的。”
傍晚,芳心一回家仍旧钻进书房,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心只想着改诗。到了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又望望遥远的夜空,只见满天星斗,却单单少了月儿。于是自言自语道:“月儿啊月儿,怎么连你也不愿意见我了?”
芳心一直到了十二点多才上床睡下,终究并没有想出要怎么个改法。两眼鳏鳏,进了四更方朦胧睡去了。早上六点,又被闹钟吵醒。只见她喜形于色,口中不断念道:“有了有了,难道这首还不好?”
原来芳心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一整晚苦思冥想作不出,实在倦极了恰才睡去,也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睡梦中,似睡非睡,恍惚间好似宜秋在前,悠悠荡荡。自己不知不觉便跟着宜秋到了一处地方。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至,直如阆苑仙宅,叫人见了好不流连。
芳心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地方真美啊,我如果能在这里度过一生,也不枉生到人间一场。”正在胡思乱想,隐约听见山后有人作歌,唱道: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芳心听了,是个男子的声气。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男子来,风神俊秀,与凡人大不相同。只见他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束眼光射寒星,两弯眉墨如刷漆。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与宜秋风华大有几分相似。
芳心怕羞,看了有生人,忙回过头来找宜秋,只见前后左右,皆是芳草红花,早已不见了宜秋身影。正自发慌,只见那男子温润地说道:“姑娘莫慌,我奉紫微仙境风月主人之命,特在梦中,教你作诗,请启莲步,随我一行。”
芳心见那男子生得俊秀,又举止轻柔,也渐渐放了心,跟在后面随他走去。不知走了多久,穿过无数富丽华美的宫殿楼宇、莺啼雀语的青青林地,一路风景世所无双,芳心看得赏心悦目,也不觉累。忽然间两人进了一座山洞,别看这山洞方圆有限,里边却是全新的一番天地。方才洞外阳光明媚、万里尽收,而这洞内却朗月低悬,云淡星稀,空气中飘着淡淡清香,闻着相当惬意。隐约中周遭宫殿楼宇、亭台花木似都与洞外无二,只是天黑了而已。
男子将芳心领至一处傍池高阁,中有一大圆青石台桌,几张白石台椅。左右两旁各有一联,写道:
幽微灵秀地,风月有情天。
青石台上各类瓜果时蔬、熊掌鱼翅如满汉全席齐备。男子坐左首,令芳心坐右首⒂,二人共赏美月。
芳心四下张望,只见月上林梢,如铜雁宫灯⒄,熠熠生辉;阁旁碧清水池清澈见底,池上间有荷叶莲花,亭亭净植;明月伴树梢,倒映池中,若美人倩影,分外妖娆。
————————————————————————————————————
⒂中国古代尚右,以右为上,请客人坐右首有尊敬之意。
⒄铜雁宫灯——又称鱼雁宫灯。宫灯是宫廷所用的照明装饰器具,做工通常精细复杂,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铜雁宫灯的造型为用青铜打造的一只长颈大雁,头部向下朝向身体,喙上与背间衔铸有一灯盏,当燃起时,灯火如中天明月,而雁身、雁颈则像树干、树梢。
————————————————————————————————————
“这里空气清幽怡人,敢问先生是何种香?”芳心在美景香风渲染下心情舒畅,按捺不住好奇,壮着胆子问道。
那男子笑道:“此香乃尘世所无,姑娘如何能知!这乃是集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
芳心听了,自是赞赏。这时便有侍郎捧上茶来,芳心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此又问是何茶。男子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煮,名叫‘千红茗’。”
芳心尝了,赞叹此生未尝饮过如此好茶。又见这桌上的满汉全席,在皎洁月光的照映下,恍如洒上薄霜,银光闪闪,更添一分诱人香色。
男子请芳心尝了鱼翅仙果,形貌虽似人间,品相味道却大为不同,样样皆似玉粒金莼,凡世难得。
这时又斟上了酒,芳心婉辞,只因她小时曾好奇试尝过一次酒,才一入口,便因那奇怪的味道而吐了出来,此后忌惮在心,再不饮酒。男子温柔地将手轻轻放在她的手上:“不要怕,就小尝一口,保证你会喜欢的,相信我。”
芳心突然被抚了手,吃了一惊,恍惚间眼前的男子似乎就像是宜秋,不能分辨。她望着男子清澈的目光,感于他的真诚,于是便也并不反感,只红了脸,微微一笑,端起酒盏掩面⒅试抿了一口。但知香冽异常,不禁大喜,又向男子相问。男子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名为‘万艳浆’。”芳心称赞不迭。
饮酒间,男子又取出一支玉笛,递给芳心,说:“姑娘请一吹。”
“先生怎么知道我会吹笛?”芳心疑惑地问道。
“此乃仙界,我为天人,卿得至此,亦非凡人,我何事不知?”男子答道,“看见池边岸上那一丛紫昙花苞了吗?那紫昙仙花,专爱有情女子,卿若果志诚学诗,此一吹当能使那花苞盛开。”
芳心顺着男子手指望去,那池边丛中果有一苞紫昙,在月光中随风摇曳,轻盈飘摇。只得接过玉笛,将玉手轻拈,伴着渐及中天的圆月,离座就着阁上栏杆吹起来。但闻笛声悠扬飘渺,音节明,宫商⒆正,风内高低应。加之芳心不会饮酒,才抿了几口便泛起醉意,面颊发烫,血流加快,心情亢奋,不觉间又眷念起宜秋种种好处,故此吹奏更为用情。真有“舞幽壑潜蛟,泣孤舟嫠妇”⒇之风,岭后入林寒鸦闻声俱起,飞归巢穴。
——————————————————————————————————
⒅掩面——古时为了礼仪优雅,持杯盏饮酒或饮水时,常常用另一只手的广袖将面部及脖颈完全遮住。
⒆宫商——中国古代音律有宫、商、角(jué,绝)、徵(zhǐ,止)、羽五音,后又加入变宫、变徵成为七音。宫商正即音调准确,“音节明……风内高低应”一句出自清·洪昇(1645~1704)《长生殿》第十四齣(chū,出)。齣犹今天戏剧的幕、场。
⒇舞幽壑潜蛟,泣孤舟嫠(lí,离)妇——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原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原文中用以描写箫声含情之深,力量之大。
————————————————————————————————————
又见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白鹤,落在潭边,双翼半张,引颈向天,和着笛声翩翩起舞Ⅰ,素洁高雅,好不清秀。不觉间,那池畔紫昙,早已盛放,空气中更添一缕迷人的清香。远方隐约听见更鼓传声,乘着微风荡漾着,依稀吹来……
又恍惚听见山后有女孩儿歌声,和着芳心的笛,不高不低,纤细婉转:Ⅱ
年岁过,霜降后,碾入半叠墨
听你说,故事中的离与合
灯花落,红蜡凝固在,卷角那一折
那一折,写的可是你与我
立秋桥上倦月残
薄衣题几字,两三钱
换来杯酒檐下卧
待画舫Ⅲ归来听一曲成眠
醉里尝闻君梦我
轻旋条案前,梨花Ⅳ偏
重拾心思唱俗恋
撞破垂袖边,那轮月
堂鼓声未满
扰你清梦一晌,醒后写戏言
卸妆问铜镜
知我曾摹一笔,描姓画名难
不如对镜点眉间Ⅴ
长街送纸和笔墨
远道白露浓,陪君宴
一灯如豆陋室简
对酌坐也胜似玉砌雕阑Ⅵ
学君执笔握
赠我方寸一张,轻收在怀间
笔端幸不言
知我曾摹一笔,落在秋字边
余墨残香独自敛Ⅶ
年岁过,梦里有,雾深看不破
与你说,戏文中的离与合
灯花落,白蜡凝固在,卷角那一折
台本合,恍然又过了惊蛰Ⅷ
————————————————————————————————————
Ⅰ相传春秋时著名乐师师旷琴艺绝伦,弹琴时能招来鹤群跳舞。战国·韩非(前280~前233)《韩非子·十过》:“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这里借以形容芳心吹笛技艺高超。
Ⅱ这首歌是2013年由五子作词的《昔言》,歌词细节用字和顺序有改动。在这里,作者赋予了它新的意境和情感,大意是以一个女子的视角回忆自己与一位男子相知相爱,但最终两人却因故分开,再无消息的故事。应是将现实中作者与芳心恋情结束后两人心情的互换。第一节讲述霜降(在每年10月23或24日,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暗指“秋”离去了)过后,两人刚刚分别,姑娘深情未已,碾墨回忆她与男子曾经的故事,将这段故事写成离合悲欢的戏文。看着滴落的红蜡,姑娘仿佛看到温暖与希望,恍惚他还会回来。
Ⅲ画舫——装饰漂亮、美丽的游船。第二节写的是立秋(在每年8月7或8日,暗指“秋”来)时节,姑娘正与他陷入酣畅淋漓的热恋当中。两人在集市玩到深夜,他在姑娘的薄纱衣上题字,姑娘笑着说:“你是书法家,字字都值钱,每写一字我便付你一钱。”玩累了二人一起躺在屋檐下喝着美酒,等深夜看灯的游船归来时,听船上的宛转笙歌入眠。
Ⅳ梨花——指女子鬟鬓、头发上形如梨花的装饰。梨花花色洁白,如同雪花,具有淡淡的香味。第三节讲的是醉后的两人狂放不羁,姑娘仿佛听见男子在醉梦中唤她,醒来后又和她讲述梦里梦见她的故事。昔日的姑娘在条案前翩翩起舞,如今她想到这里,又略略有点兴奋,对着天边那轮月,想在戏文中再歌唱一遍当时的恋情。在本书中芳心的标志配色便是肤色雪白,面中透红,一袭白衣,故此常常能见作者使用红色和白色的事物与芳心关联。
Ⅴ第四节回到现在,写的是两人分别后,姑娘在梦中被远远公堂的鼓声吵醒,想到远方的他如若也在睡梦,可能也会被那堂鼓声吵醒吧,不觉又动情,提笔继续写戏本。卸妆时与铜镜相问,知道再难去描摹他的名姓,只得孤独地对镜欣赏自己的绝世容颜。
Ⅵ第五节又回忆过去,那是白露(每年9月7或8日)时节。两人一起出去游山玩水,他兴致一来想要写诗作画,却发现忘了带纸笔。姑娘笑着说:“别急,我去给你买。”便跑回集市中买了纸笔为他送去,两人一起欢宴,虽是一灯如豆的陋室,因为爱情也觉得胜过玉砌雕阑。
Ⅶ第六节再度回到现在。他擅长书画,姑娘学着他执笔的姿势,模仿着他的字迹,仿佛是他,为自己寄来了一封书信。幸好笔不会说话,不然一定要嘲笑我如何落得自己给自己写信的地步。但是笔一定知道,信尾“秋”字的落款是我自己学着他的笔迹描摹上去的,现在只能自己收拾这余墨残香了。
Ⅷ最后一节写的是,昔年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如今姑娘只有在梦里能见到他,虽然明知一直惦记着他也无济于事,但深情的自己依旧乐意,好像处在深深的迷雾中,就是看不破。来年惊蛰(在每年3月5或6日)到了,戏文已经写好了,合上台本,看着落下的白蜡,姑娘知道彻底绝望了。台本,专供舞台演出使用的剧本,姑娘擅长歌唱跳舞,写戏文和台本是她希望凭自己的演技将那段故事重新演绎一番。
————————————————————————————————————
一曲吹毕,芳心从栏边回过身来,两人共同入座,又饮了茶酒,吃了佳肴,赏了美景,观了明月。转眼已到了五更末,东方泛起鱼肚白,天将亮了。那男子便对她深深作了个揖,动作像极了宜秋,笑着说:“月已西残,日将东升,姑娘请回。”
“可是你还没教我作诗呢。”
“不需我教,卿已自会了。”男子答道。
芳心正不解,见男子催促,对这绝美仙境也有恋恋不舍之意,于是又问道:“容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不知你家风月主人是谁,为何叫做风月主人,君可否相告?”
“今夜卿来,有清风明月,我为主人,故此为风月主人。至于究竟风月主人是谁,教姑娘作诗的宋宜秋便是。”
芳心听见,大吃一惊,再抬头看那男子时,眼前站的哪里还有刚刚那人,却分明是自己同桌宜秋的模样。
只见宜秋将芳心一推,芳心便如坠入无底深渊,顿时周围景致包括宜秋一起不见,从梦中惊醒回来,此时床头手机的闹钟恰好响起,不偏不倚地写着六点钟。
故此芳心于梦中得了灵感,忽地便有了八句。回想梦中所闻所见,更是惊异不已,然而到底还是有了诗,也是欢喜。怕梦中得来的不牢靠,在嘴中不停默念着,只担心一会疏忽就忘了。起来梳洗完了,赶忙取纸抄录下来,到了学校便又拿去给宜秋。
芳心一夜没睡好,黑着两个眼圈,小雨一见,又装作大惊小怪地打趣道:“啊,黑眼圈的诗魔要来吃人啦,好可怕呀~”
芳心也并不理会小雨,只将自己昨夜如何苦思不得,及睡下又做出如此这般离奇古怪之梦,并自己于梦中如何得了灵感,起来便写成新诗之事告诉宜秋。
宜秋听完也是大惊,欲知宜秋为何大惊,芳心又究竟得了什么诗,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