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研究评述

离岸金融中心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密切关注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对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运作机制、区位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由于离岸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大多建立在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上,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诸如区位选择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金融地理学理论、货币地理学理论、网络科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因此,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与形成演进的研究与上述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

(1)对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评述

第一,经济学领域的区位选择理论大致经历了古典区位选择理论、新古典区位选择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研究对象看,由早期的工业、农业区位选择延伸至服务业区位选择,研究视野由古典的静态局部均衡转向新古典的动态一般均衡。新经济地理理论借助冰山型运输成本、规模收益递增以及垄断竞争研究假设,考察了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聚集、城市体系以及国际贸易的微观形成机理,但忽略了劳动分工、社会网络、技术创新等反映区位选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因素,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新经济地理学则完善了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企业同质性的假设,克服了经济地理学垄断竞争框架下商品之间替代弹性不变的局限性,但仍需对异质性的来源、假设条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分析框架和模型基础使理论更加贴近现实。上述区位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金融地理学理论通过将地理要素、空间距离等变量纳入金融地域运动的研究中,探讨了金融业的地理空间属性。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上侧重研究金融地域运动的内在形成机制和微观机理,充分考虑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人文因素对金融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与区位选择。同时,从信息角度探究了离岸金融中心在地理空间的形成机制,使得基于信息视角的区位选择理论更加贴近信息社会下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但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假设大多基于新古典理论,缺乏扎实的理论研究逻辑起点,导致该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较为薄弱,代表性的理论数学模型还较少,未来还有待于对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运行机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货币地理学从货币空间分布视角研究了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与形成机制,其代表性的货币网络外部性理论与金融资产交易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国际货币的空间分布问题,为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其中,货币网络外部性理论分别从边际收益递增效应、临界效应、路径依赖效应、货币转换成本等角度分析了货币的网络外部性向正反馈机制转化的触发条件,而金融资产交易理论则从信息视角、地理视角、技术视角、金融资产流动性视角等角度考察了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以Dodd为代表的货币网络外部性理论对货币与空间地域分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更加注重从货币的社会属性视角来研究货币网络和金融网络的关系。但是,货币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如何建立货币地理学的数理分析框架,并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来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第二,如何进行多维的研究,将人文、社会、制度等要素纳入货币的空间分布研究,这也是未来研究有待突破的方向。

第四,近年来,网络科学理论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上有所突破,为研究全球离岸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格局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从而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目前,国内对于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需夯实复杂网络理论及其性质的研究,诸如网络结构的拓扑特征和网络动力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同时,仍然有必要将复杂网络理论运用到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实际网络环境中,设计出特性更好的网络结构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未来,应加强网络度、聚集性、社区结构等网络结构的研究,以解释网络的鲁棒性与脆弱性、网络拓扑生成等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问题。

(2)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评述

离岸金融中心的兴起主要源于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学术界针对这一新兴的金融现象给予了关注与研究。离岸金融中心不仅是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个地域空间,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信息、地理等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变化,以及上述因素对离岸金融中心内部金融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因此,国外学者对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研究已从跨学科视角展开,研究视角扩展到国际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金融地理学、货币地理学、网络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领域,充分考虑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制度因素、人文因素、信息因素、交易成本、金融网络、社会网络等因素对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网络、金融网络研究中,国外学者日益关注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网络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此外,对于离岸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绩效表现,国外学者能够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指标体系,以期客观、全面地评价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

离岸金融中心的研究方法主要沿着两大脉络开展:一是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和构建实证模型对全球离岸金融中心进行分析,二是通过网络分析法来分析城市在全球金融网络中的地位与重要性。首先,就指标评价法而言,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方法各异,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主流看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离岸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内容复杂,难以全面描述,并且各大离岸金融中心也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变化,各大离岸金融中心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其金融交易规则和市场环境也相差迥异;另一方面,学术界对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运作模式、分类标准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因此对其评价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次,虽然通过指标评价体系可以较为直观地分析各离岸金融中心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这一方法也面临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指标评价法侧重于金融中心的属性指标,而忽略了不同金融中心之间的关联性数据。现实经济中,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大离岸金融中心之间的网络联系性正在加强,经济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化的复杂网络系统。因此,在进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时,有必要将离岸金融中心纳入全球金融网络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将其置于一个由金融资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在全球跨境流动而形成的金融网络系统中予以分析。

目前,国内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范围,还是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与国外前沿的研究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问题上,其研究深度和研究范式还有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视野有待拓宽。全球范围内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数据匮乏,导致国内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相关研究文献较少,现有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领域集中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市场监管及政策建议等方面,缺乏具有一定深度的量化研究。第二,国内现有文献很少从空间经济学、金融地理学、货币地理学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等多角度探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问题,特别是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第三,研究进程亟待突破。从研究的前沿性看,国内研究缺乏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最新动态的跟踪,尤其是缺乏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格局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究。此外,现有研究需要进一步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相关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并对其运行规律和演变格局进行深入探究,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应如何进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