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勤中医肾病临床求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源自孟河、秉承父学

邹燕勤老师学承其父、我国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曾长期担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和中央领导保健医师的邹云翔先生。邹云翔先生学宗武进孟河,1925年至1929年,师从孟河名医费伯雄高足刘莲荪先生,得其真传。1935年5月,应上海名医丁仲英(孟河名医丁甘仁之子,上海中医学会会长)之邀,主事《光华医学杂志》,并在丁氏诊所应诊,从丁仲英深造医道,临床水平大进。抗日战争期间,邹云翔任中医救济医院医务处长兼内科主任,又师从同行的喉科专家、无锡中医研究社社长张嘉炳,深得垂爱。邹云翔精研历代医著、医案,采百家之长,融流派之擅,为我所用,在医学实践中,千锤百炼,铸成一代名医。于1955年出版发行了国内首本中医肾病学专著《中医肾病疗法》,1981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邹云翔医案选》。书中均强调肾气的重要性,邹师承其学术思想,推崇肾气在肾病和人体其他杂病中的重要性,发病学上认为肾气不足是发生肾病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强调维护肾气,保一分元阳,增一分元阴,以治病求本。
一、先天之本,五脏之根
中医所说肾,是一个综合性功能单位,其生理功能范围较广,包括主管生长发育、主管生殖、主管水液代谢、生髓化血、主管纳气和濡养脏腑6个方面。另外,肾气通于耳,主闻音辨声;是胃之关;与膀胱相合;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开窍于二阴而主二便。具有现代医学中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血液及呼吸系统等的部分功能。肾之功能是肾中精、气、阴、阳共同作用的结果。肾中的精气阴阳来源于先天、充盛于后天,即是说它们一方面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出生后,又依赖于各脏腑之精气阴阳的资生、发育,以保持肾中精气阴阳的充盛。由于肾中精气阴阳来源于先天,又为生育下一代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传给下一代,故称“肾为先天之本”。但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产生的后天精气不断滋养先天之精,使其不断充盈,这时肾中精气根本就无法简单地说它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所以统称之为肾中精气,其实它是先天和后天之精的融合体。肾中精气又不断温煦濡养其他脏腑,故又称“五脏之根”。邹师认为,肾气在人体的作用至关重要,肾是全身脏腑功能的化源,对人的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健康延年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肾藏之元阴元阳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与最重要的功能。保护好肾的功能,能促进生长发育,减少疾病与提高疗效,却病延年。
二、肾气不足,发病内因
邹师认为,肾炎发病的原因,虽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六淫侵袭、药毒损害、七情所伤、疮毒内归、劳倦过度、房室不节以及素体肾虚或年老肾气自衰等方面,但总不越内、外因两端。内因主要是指人的肾气,外因是指外感诸邪、疮毒、药毒。肾气充足,一是指肾之精气阴阳充盛,二是指肾阴肾阳的功能正常。但凡肾气充足,即使外感六淫或疮毒,或使用常规剂量的肾毒性药物,一般都不会发生肾炎、肾病。这种认识与《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灵枢·百病始生》之“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等观点完全吻合。临床上可见,感冒之后,有的人得了肾炎,有的人得了心肌炎,有的人得了肺炎,而更多的人感冒可自愈或服药后很快恢复。又如患扁桃体炎、猩红热及化脓性皮肤病时,并不都发生肾炎,其发生肾炎与否,决定因素在于肾气的强弱。这说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来袭,易于犯其“虚”地,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肾气一虚,其人易患“肾”病矣。邹师认为,肾气,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的体质,泛指肾的气化功能,人体的正气,也包括调节免疫,抵抗肾炎发生等功能。
三、维护肾气,治病求本
因此,不论从预防、保健、延寿或治疗疾病来讲,维护肾气也就是求本之法。维护肾气,加强肾的气化功能,是邹师治疗肾系疾病的根本原则。维护肾气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用药上常在辨证论治方中,根据患者脏腑亏损程度佐以益肾之品,如川续断、桑寄生、杜仲、枸杞子、地黄、山萸肉之类;外感者参以玉屏风散补气固卫。其二,常据“阴阳互根”之理,于温肾之剂中佐入首乌、白蒺藜、怀牛膝、山萸肉之属,以达“阴中求阳”;在滋肾方中伍以淡附片、肉桂、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等,以期“阳中求阴”,并少佐枳壳、陈皮、香橼皮、佛手以防腻滞。其三,禁用苦寒、辛凉之品以免损伤、克伐肾气,必要时可小量短期服用,同时注意药物间配合,以监制其偏,常用药对有黄柏配苍术,知母、黄柏配肉桂,黄连配吴萸等。西药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常致伤肾,临床要慎用、少用、尽量不用。结合近年来国内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药物性肾损害,如小管间质病变、肾功能减退等明显增加,此论更值得我们警醒。

1.疏风宣肺法

适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肾病急性发作时风水相搏,水湿泛滥,并兼有肺卫症状者。症见眼睑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尿少,大便不实,脉浮。证偏风寒者,常用三拗汤加味,药如麻黄、杏仁、防风、苏叶、荆芥穗、羌活、甘草;偏于风热者,常用冬桑叶、牛蒡子、浙贝母、桔梗、连翘、白茅根、赤芍等。夹湿加苍术、苡仁;气虚加黄芪、白术;胸水明显可用三子养亲汤加减;颈部肿胀加海藻、昆布。

2.清肺解毒法

适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风热蕴结,肺经热毒较盛者。症见发热,咽喉肿痛或溃烂,面颈部浮肿,溲黄而少,口干纳减,头昏乏力,苔黄,脉数。治以玄麦甘桔汤合银翘散加减。药用北沙参、玄参、川石斛、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牛蒡子等。薄荷、山豆根、前胡、桔梗、生苡仁、蝉衣、马勃、木蝴蝶可酌选。如热重加黄芩、玉枢丹;口干加川石斛、天花粉。

3.降肺理气法

适用于急、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水湿泛滥,上逆清窍,肺气不利者。症见浮肿、胸闷、心悸、咳嗽、不得平卧,苔白,脉弦。胸部X线可见胸腔积液。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味,常用药如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厚朴、香橼皮、大腹皮、陈葫芦、炙麻黄、杏仁、炙甘草。

4.疏达清渗法

适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发作,由皮肤湿热毒邪内攻,稽留营血,伤及肾脏者。症见发热,浮肿,皮肤红痛,或患有疮疖、湿疹、疱疹等,脉数,苔黄。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麻黄、连翘、赤小豆、荆芥、防风、生地、云茯苓、甘草、当归、丹皮、赤芍、茅根、芦根等。如皮肤疮疖、湿疹未愈者,可加清解渗利湿毒之品,如金银花、紫花地丁、苦参、地肤子、晚蚕砂、穞豆衣、二妙丸、六一散、玉米须等,皮肤疮毒也可用玉枢丹醋调外敷患处;丹毒发作时可用如意金黄散麻油调敷或青敷膏外涂患处。

5.固肺实表法

适用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而易患感冒者。主症有气短乏力,汗多恶风,脉细,苔薄白。有时自觉症状不著,但尿常规检查异常,常年易发感冒。有的患者则常发咽部炎症,尿检结果亦时有蛋白和红细胞或管型。治以玉屏风散加味,常用药物如黄芪、防风、白术、南沙参、糯根须、浮小麦、甘草。另可服用冬虫夏草。感冒时以气虚外感论治,如咽红肿痛则合以玄麦甘桔汤。

6.养肺滋肾法

适用于急性肾炎恢复期,以及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出现肺肾阴虚者。症见干咳少痰,低热咽干,咽炎及扁桃体红肿疼痛,腰酸倦怠,舌质红苔少,脉细等,尿常规检查结果常随咽部炎症反复发作而变化。治以麦味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为麦冬、五味子、沙参、玄参、百合、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云茯苓、芦根。如果咽痛明显,加桔梗、生甘草、射干、牛蒡子、山豆根。

7.补气行水法

适用于急性肾炎及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明显,属于肺脾气虚者。症见气短纳少,面肢浮肿不易消退,大便溏薄,脉细,苔薄白,易感冒而导致水肿反复消长。治以防己黄芪汤加减,常用药物生黄芪、防己、防风、党参、连皮苓、苡仁、炒山药、炒白术、甘草。生黄芪剂量用30~60g。此外,对于原因不明的水肿,邹师也常从气虚水肿来施治,补气渗利为法。
二、脾肾相济,从脾论治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脾胃是水液代谢的枢纽。《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肾脏疾病虽病本在肾,但脾胃与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中的“湿”邪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亦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脾失健运,土不制水,致使湿邪留连,湿聚成水,泛溢肌肤,而成水肿;停于胸腹,皮里膜外,而成胸水、腹水;湿蕴成浊,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见少尿,恶心,呕吐,肾功能减退之“关格”、“溺毒”、“肾劳”。脾胃的强弱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况且药物的治疗作用也有赖于脾胃的敷布与转输。此外,补肾养阴之品大多滋腻碍胃助湿,若脾胃之气虚弱,则虚不受补反增其害。故健运脾胃是治疗肾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邹师平时常云“补肾必健脾”,嘱须遵先贤“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训导,故顾护中气与维护肾气一样重要。在调理脾胃时邹师常强调:“一要调补脾胃之气。因慢性肾病患者脾胃气虚证候居多,常选参苓白术散、健脾丸加减治疗。二要调畅中焦气机。因气虚者常兼气滞,故调畅气机非常重要,补气方宜加陈皮、佛手,或砂仁、蔻仁,或枳壳、苏梗等。三要注意顺应脾胃的特性。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治疗中若见脾虚湿困为主者,宜运脾化湿,投以胃苓汤、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若胃气上逆,呕恶不止,不思饮食,宜和胃降逆,以旋覆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左金丸等化裁运用。”邹师常用的从脾论治有以下七法:

1.健脾益气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病情稳定阶段或恢复期,以及慢性肾衰竭代偿期或其他阶段,阴阳虚损但仍处于低水平平衡,无明显外感、湿浊与血瘀者。主要症状有气短纳少,倦怠乏力,有时腹部微胀,大便不实,脉细,苔薄白,浮肿轻微,有时无自觉症状,仅尿检异常。常用方有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健脾丸等,药用党参、太子参、黄芪、炒白术、生苡仁、茯苓、怀山药、谷芽、麦芽、炒扁豆、法半夏、陈皮。重用生黄芪30g以上。如腹胀气滞明显,可加木香、砂仁、佛手、枳实。

2.健脾渗湿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伴有水肿,气虚为主者。症见胸脘胀闷,纳少便溏,头重微肿,脉细濡,苔白腻。治疗不宜过用攻逐之法以防其更耗正气,宜选淡渗利湿缓消其水,健脾和中绝其根源。常以参苓白术散、五苓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苡仁、山药、冬瓜皮、玉米须。如腹胀明显,或伴有腹水者,加大腹皮、陈皮、生姜皮;而大便溏薄者,则入炒扁豆、谷芽、麦芽、鸡内金以助脾运。

3.辛开苦降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慢性肾衰、尿毒症兼夹湿浊或湿热内蕴。症见胸闷,脘腹痞胀,干呕或呕吐,不欲进食,口淡无味,苔白而腻或黄腻。常以半夏泻心汤及黄连温胆汤化裁。药用黄连、黄芩、干姜、姜半夏、陈皮、姜竹茹、茯苓。如痞胀明显可加枳实、苏叶、苏梗、大腹皮以利气机;大便干结可加大黄、火麻仁等通腑泄浊。

4.芳香化浊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以及慢性肾衰竭患者或因外感或饮食不洁(节)诱发,或在梅雨季节,水气上蒸,潮浊充斥,而出现湿浊的临床症状,如脘痞腹胀,纳呆、口黏腻不爽,大便不实,苔白腻。方选藿朴夏苓汤。药用藿香、佩兰、苡仁、砂仁、厚朴、紫苏、橘皮、苍术、半夏、石菖蒲。

5.清胃和中法

本法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脾胃升降失常,湿浊不能下泄,久蕴化热者。症见呕吐吞酸,口干口苦,胃脘嘈杂,嗳气,舌苔黄腻等症。常用方为左金丸加味。药用黄连、吴茱萸、姜半夏、姜竹茹、黄芩、丹皮、麦冬。如呕恶明显,可与旋覆代赭汤合方加减,增其降逆和胃之功;如湿热久蕴,气机壅滞,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则可入大黄、枳壳、厚朴、土茯苓、六月雪、玉枢丹等通腑清热,泄浊和中。

6.温中降逆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脾阳虚弱,浊气上逆者。症状可见恶心,呕吐,口中有氨味,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腻或垢。可以吴茱萸汤、小半夏汤、温脾汤加减。常用药有潞党参、附子、生姜、白术、陈皮、姜半夏、吴茱萸、姜竹茹、制大黄。目前对温法争议较多,有人认为过用温燥之品可升高血压,加重肾衰竭病情。邹师也常告诫肾衰竭不要轻用桂、附之类,对合并高血压、感染及伴有血尿、衄血及其他出血倾向者免用或慎用,但如有明显畏寒怕冷,脉沉,舌淡等阳虚症状,温阳之品短期应用或配合其他养阴之品仍可取效。

7.通腑和中法

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湿浊壅盛,腑气不畅,升降失常者。症见大便秘结,或通而不畅,腹胀,苔腻。常以温脾汤及小承气汤加减化裁。药用制大黄、厚朴、枳实、陈皮、半夏、竹茹、茯苓、生苡仁、六月雪。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较多,认为其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并非单纯通便,并有影响机体氮质代谢,缓解残余肾“高代谢”状态,延缓残余肾病变进程,调节尿毒症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等多种作用。邹师常常告诫在使用本法时以保持大便通畅,日行2~3次,但不泻下稀水为度。如过量,则伐伤脾胃正气,甚则可致胃气衰败,阴竭阳亡,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重失调。
又如治疗肾癌,对于症状不明显者,不是见肾治肾,邹师常从脾肾同治,俾脾气健旺,则肾元得充,使正胜邪却以带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