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0章 包容(小小说)
村里同辈同龄的善和仁,从小一块玩泥巴、捉迷藏,一块到河里洗澡、割草,再后来就是一块儿卖杏、卖桃、卖李子。如果向上数辈分,两人还是一个曾祖父呢。
善自幼为人宽厚,遇事能吃亏。而仁的性情与善截然不同,他为人狡诈,虽聪灵而多邪念,与同伴交往总不能长久。
成人之后,仁凭如簧巧舌当了保长,迎上对下,八面珍珑,自以为得志。善勤劳耕作,家也殷实饱暖,只是不善言词交际,阿谀奉承,对仁也并不巴结。因此仁心怀不满,常存为难之意。
忽一日,日寇进村,仁摇头摆尾,卑躬屈膝,日寇要求出车相送,仁便派善将街坊邻里的牲口集结起来,驾车相送。善看也推辞不过,硬着头皮去了。好心人告知:“此去凶多吉少,要多加小心啊!”两天后善只身逃回,牲口车辆被掳去。而仁竟责备善丢了车马,暗地里让街坊向善索赔,弄得善好不狼狈。而善只将此恨记在小日本账上,对仁所做的手脚佯装不知,日子又像往常一样平静。
几年后仁仍害人之心不死,硬说善家中私藏枪支。善闻讯后逃匿,遂将善的大儿子抓去审问,严刑拷打,弄得死去活来。昏迷中说枪藏在大姑家,派人去找无果,引来了更加残酷的拷打,如此反复仍不见有枪,官们也觉此案有冤,旋即将人放了。其中缘由善一家人心知肚明。
善从那时逃至省城,流离失所,解放时便在城里落了户。大儿子一家仍在乡下。
岁月如梭,善与次子在城里因祸得福,孙子官运享通,步步高升。大儿子在乡下也是福星高照,儿子青云直上做了“县太爷”。
仁一直贫寒,家中入不敷出。儿子也不争气,嗜赌如命,分开后仍光顾老人家资,因而常生纠纷。老伴仙逝后仁形单影只,孤苦伶仃。
农村富了以后,年过八旬仍身体强健的善叶落归根。回村后见一老头蜷缩在草垛旁,有人说这是仁,因为拿了儿子家的鸡蛋刚被儿媳骂了出来。善凝视片刻,觉得眼前的情景恍若隔世。只见仁衣衫破旧,搭话后仁揉着惺松的双眼眨巴许久,惊呼道:“是善哥啊!”两位耄耋之人相见,不禁潸然泪下。善不知是怜悯还是宽容,关切地问:“你还好吗?”仁颤抖着嘴唇:“不……中了,一年不胜……一年了。”
善从兜里掏出一张深灰色百元票子塞进仁的手里,仁哆嗦着双手,紧紧攥住这张面值最大的票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夕阳回照大地,两位老人在村头蹣跚踱步,指指点点,似有说不完的话。村里知情人纳闷:“都说两人有仇,原来竟是这般和美。”也已进入高龄的善的大儿子,看着两位老人的背影,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脸上呈现出祥和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