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6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山东省人才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人社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省比任何时期都依赖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为全面摸清我省人才资源的总量、结构、质量及行业分布,更加精准地实施人才培养引进,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全口径、实名制的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工作。统计调查自2015年10月20日起,共组织2万多名调查员,利用3个月的时间,调查法人单位近70万家,调查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4720万人。

一、人才资源基本情况

(一)人才总量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为147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36.0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8.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13.7万人,技能人才504.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12.0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8万人(见表1、图1)。

表1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情况表 单位:万人

图1 全省人才队伍总量情况

1. 党政人才中,公务员占98.20%,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团组织占1.80%;女性占23.64%,少数民族占0.73%,党员占89.79%;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最高,占75.20%;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占比最高,占23.65%。党政人才主要分布在行政机关,占75.80%(见图2)

图2 党政人才分布情况

2.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占6.66%,中级占16.90%,初级占76.44%;从企业类型看,公有制经济领域占13.5%;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占86.5%;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65.1%,女性占34.9%;从文化程度看,中专及以下占比最高,占49.37%,大学专科占28.15%,大学本科及以上占22.49%;从年龄分布看,35岁及以下占比最高,占41.0%;从行业分布看,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商务服务业,分别占27.7%、23.1%、13.93%,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43.0%、32.6%;从重点领域看,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在能源资源、金融财务、装备制造领域,分别占33.0%、16.2%、14.0%,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社会工作、金融财会、农业科技领域,分别占18.7%、13.6%、11.6%、11.0%(见图3至图5)。

图3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类型分布情况

图4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图5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3. 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占9.24%;中级占32.19%;初级占55.69%。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53.70%,女性占46.30%;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最高,占41.58%;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比例最高,占37.04%。从行业分布看,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分别占29.70%、25.80%,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51.30%、23.10%;从重点领域看,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农业科技、社会工作、金融财会领域,分别占21.20%、12.50%、10.50%、10.20%,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金融财会、装备制造领域,分别占32.80%、20.20%、13.50%(见图6至图8)。

图6 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分布情况

图7 专业技术人才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图8 专业技术人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4. 技能人才中,高级占17.85%;中级占20.89%;初级61.16%。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62.90%,女性占37.10%。从文化程度看,中专及以下占比最高占72.79%。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占比最高,占45.93%。从行业分布看,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分别占36.30%、30.00%。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66.20%、16.70%;从重点领域看,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分别占62.60%、16.00%,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科技、农业科技,分别占34.80%、11.20%、10.80%(见图9至图11)。

图9 技能人才类型分布情况

图10 技能人才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图11 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5. 农村实用人才中,新型职业农民151.2万人,占71.62%,技能带动型26.9万人,占12.74%,社会服务型33.8万人,占15.65%。从性别构成看,女性占28.60%,从年龄构成看,40岁及以上比例较高,占64.36%,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学历143.7万人,占65.80%,比例最高。从产业构成看,粮食、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的农村实用人才占多数,分别占53.90%、13.80%、7.00%,回报率高的新型农业经济领域的人才缺乏(见图12至图15)。

图12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分布情况

图13 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情况

图14 农村实用人才年龄构成情况

图15 农村实用人才产业构成情况

6.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从文化程度情况看,大学本科占比最高,占42.48%,从年龄构成看,35岁及以下比例最高,占56.62%,从职业水平看,初级占23.85%,占比最高(见图16至图18)。

图16 社会工作人才文化程度情况

图17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年龄构成情况

图18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级构成情况

(二)企业人才分布

企业人才978.8万人,占人才总量的66.3%。其中公有制企业人才175.1万人,占企业人才总量的17.9%;非公有制企业人才803.7万人,占82.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8.4万人,占企业人才总量的21.3%;专业技术人才308.8万人,占31.5%;技能人才461.6万人,占47.2%。

(三)重点领域 根据《关于开展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的通知》(组通字﹝2011﹞11号)中的领域分类。人才分布

装备制造、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科技、金融财会、新材料、信息等重点领域人才相对集中,分别占25. 86%、16.24%、8.4%、8.35%、8.04%、7.2%、6.05%和5.25%。

(四)人才地域分布

从地域看,青岛、济南、潍坊、临沂人才总量较大,分别为181.8万人、148.3万人、142.9万人、126.1万人。从人才比例来看,威海、济南、青岛、东营比例较高,分别占21%、20.8%、20.0%、17.4%。从人才类型来看,党政人才,济南、青岛、临沂、菏泽总量较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青岛、济南、潍坊、烟台总量较大;专业技术人才,青岛、济南、潍坊、临沂总量较大;技能人才,青岛、潍坊、济南、临沂总量较大;农村实用人才,临沂、菏泽、泰安、济宁总量较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烟台、临沂、潍坊、青岛总量较大。

图19 各市人才总量分布图

(五)经济领域人才需求情况

分所有制看,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占7.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15.1%,专业技术人才占34.0%,技能人才占50.9%;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占92.9%,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24.9%,专业技术人才占27.8%,技能人才占47.3%。从重点领域看,装备制造、能源资源、金融财会、现代交通运输、科技、医药、信息产业需求较大,分别占总需求的22.5%、18.7%、9.5%、8.8%、5.4%、6.07%和5.29%。

表2 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情况 单位:万人、%

续表

二、主要问题分析

(一)从总量看,虽然我省人才规模较大,但人才总体素质偏低

我省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8.3%,每万人中的人才数量为1500人,规模相对较大,但高层次、高学历、年轻人才均占比较少。其中我省引进国外人才为2.7万人,只占全国的1/23,相当于广东的1/5、江苏的1/3。

(二)从质量看,“高精尖缺”人才总量较少

我省有“两院”院士4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36人,分别比江苏少56人、621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9.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18.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少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和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高精尖缺”人才总量较少,在引进的国外高端人才中,我省引进的外籍“千人计划”专家26人、占全国的6%,北京市达到65人,上海市达到33人。

(三)从结构看,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

从人才分布的产业结构看,大部分人才聚集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领域占50%左右,而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只占20%左右。在引进的国外人才中,农业领域引进的外国专家占30%以上,畜牧业占20%以上,技术改造、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领域占40%左右,而信息、高新技术、能源、环保、节能减排等产业只占10%左右。在更具创业代表性的中小微企业人才中,研究生学历比重低于1%,超过50%管理人才是中专及以下学历。

(四)从地区看,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

青岛市人才资源总量最多,181.8万人,占全省的12.3%。从人才资源总量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看,威海市高达20.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看,人才“马太效应”更加显现,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循环态势,一方面发达地区人才济济,但是优秀人才仍然不断涌入;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但是优秀人才仍然不断外流。

三、对策建议

我们建议大力实施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着眼人才高端化、国际化和人才工作市场化、法治化,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盘活人才存量,做大人才增量,释放和增强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加快推进我省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是着眼建立数据动态维护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的研究与谋划。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才统计调查有关情况,增强各方面对人才的关心重视。结合人才工作实际需求,利用统计相关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类别、分领域、分地域对人才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让调查数据“活起来”。以此次人才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让调查数据“准起来”。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我省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尽快起草出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编制管理、职称评审、岗位设置、人才评价、薪酬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搞好三个人才改革试验区试点,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打通人才培养、流动、使用中的机制障碍。以转换用人机制为核心,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事业单位人才素质。大力推动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发展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制定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国际化政策,更大力度地引进海内外急需紧缺人才,加大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扶持力度和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力度,建立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人才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出国(境)培训结构,创新培训形式,实施重点培训工程,提高培训质量。

四是坚持多元化投入,切实加大人才投入。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人才投入与财力增长相匹配、与人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投向高层人才发展、人才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加大融资扶持力度,探索设立省级产业人才发展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支持优秀产业人才项目发展。逐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是坚持创新人才服务,切实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开辟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整合人才工作资源,并进行集成创新,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编制管理、薪酬等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便利。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产业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格局,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新优势。

调研组成员 韩金峰 杨喜坤 刘玉亮 陈 新


(1) 根据《关于开展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的通知》(组通字﹝2011﹞11号)中的领域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