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目标太磨人,拆成小目标更易坚持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反复实施减肥计划,却每次都半途而废,因为掉秤太慢了,想到距离目标体重还那么遥远,顿时就变成了泄气的皮球,一点儿动力都没了;幻想过年收入百万,但每月拿着不高的薪水时,想到那个百万数字,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年收入百万,是不是不可实现?询问那些已经赚到100万的人,其中的一些人表示,他们没有一开始就奔着年入百万的目标行动,首先是从年入5万元开始,告诉自己,每天只需赚137元就行;接着,开始实施10万元的目标,只需每天赚274元;再来就是赚20万元,只需要每天赚548元……循序渐进,一点点地提升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目标太遥远,正是因为把它看得太大了。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依靠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我们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靠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力,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于山田本一的回答,大家都认为这是冠军的故作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且还得把沿途中的醒目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颗粗壮的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高耸的大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会以百米的速度往第一个标志奋力跑去。
“四十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假如一开始我就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那么当我跑了十几公里时就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因为疲惫不堪的我被前面那段十几公里的遥远路程吓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宏伟的终极目标需要分解。马拉松冠军都是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学着拆解目标的方法。比如,你的目标是在一个月内跑满240公里,乍一听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但如果目标分解,一天只需要跑8公里,如果利用60分钟来完成这项任务,那么每分钟只需要跑0.13公里。
回顾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的创业经历,他也是一个善于利用分解目标的人。最初,俞敏洪是给别人打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里,他发现很多培训学校对学生的态度管理和理念都有许多缺陷。在替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当观察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才开始创办新东方。
或许在很早之前,俞敏洪心中就有创办新东方的想法,但他选择把这个在外人看起来近乎狂妄的目标一步步拆开来完成。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朝着最后的大目标做准备,小目标实现之后大目标完成得顺理成章。
有心理学家表示:我们拖延正是由于对长期艰苦任务的惧怕,而当我们将任务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就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于分解目标,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法:
·多叉树法
多叉树法,我们直接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就是一颗健壮的大树有许多个分枝,而每个分枝上还有更细小的枝丫,枝丫上还会有更小的树枝,一直到叶子。我们的大目标就如同树干,每一级小目标就相当于每个树枝,我们当前需要去做的细微之事,就像是树上的叶子。
大目标和小目标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逐层递进的,每个小目标都是实现大目标的条件,而大目标则是小目标完成的结果。当所有的小目标都实现了,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假如当你定的目标是考研,那你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列出充分和必要条件,这些就是你要先去达到的小目标。接下来,再思考:达到这些小目标的条件是什么?再列出达到每一个小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以此类推,直到画出所有的树叶,就算完成了这个目标的多叉树分解。
从叶子到树枝,再到树干,不断地问自己:如果这些小目标都能实现,考研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吗?当你能够非常肯定地回答“是”的时候,就证明这个分解已经完成。如果回答是“不一定”,就意味着你所列出的条件还不够充分,需要继续补充。一棵完整的目标多叉树,就是一套完整的达到该目标的行动计划。所以,目标多叉树,也被人称为“计划多叉树”。
·剥洋葱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等于把目标视为一个完整的洋葱,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再把这些小目标分解成更小的目标,直到具体到此时此刻应该完成什么事情。上面提到的一个月跑步240公里,运用的就是这一方法。
我们都知道,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现在到将来,从小到大。但我们设定目标时,恰好与之相反,要从将来到现在,从大目标到小目标。我们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就是将每一个大目标分解成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甚至分解到此时此刻该做什么。
把大目标不断地细分,你可以从你制订的最小的目标开始,每天完成一点点。不拖拉、按时地达到小目标并不难,且完成小目标后的喜悦感会给人带来动力,激励我们继续行动。这样一来,戒掉拖延这个顽症的成功率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