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归因模式
把责任归于他人,并不能解决你自己的失控问题。
心理学家让一对夫妻各自分担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责任,劳动时间各为1个小时(他们差不多平分了责任)。1小时后,心理学家分别且单独向这对夫妻问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在这次劳动中你承担了多少责任?”其结果是,这对夫妻的答案皆为——我大概做了70%~80%,老伴做了20%~30%。
此时,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夫妻之间常发生“吵架事件”的原因了。在夫妻两人的劳动责任相等的情况下,结果却各自夸大自己的功劳,并且两人都怀有这种自认为“最真实”的信念,这往往就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线。不良的归因模式容易引起个体的失控。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对同一个问题做出不同的解释。每个人对同样的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归因方式,归因方式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不同;看法不同,态度与行为就会不一样。对一个问题持正确的看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但不少时候,人们对一个问题做出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带有个人的偏见。归因偏差是最带有个人偏见的一种方式。
很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总是存在着利己偏差——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归自己,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归他人。而且,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要不是经理反对这个方案,公司现在也不会变成这样!”
“如果当初家人支持我的想法,我现在应该赚了很多钱!”
“如果没有我的教育,这孩子肯定成不了材!”
“幸亏有我的努力,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难道人们都热衷于自我美化吗?利己偏差是不是总会产生错误的行为?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利己偏差的归因方式就是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利己偏差的归因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因为成功的行为与好的行为总能带给人愉悦的感受,所以人们更愿意将这种愉悦感受的原因归结在自身内部;而失败的感受则是人们不喜欢的,因此就把导致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情境。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人的自信心,从而促进更多积极的行为。
利己偏差还能帮助人们武装自己,防止负面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心,常常会用好的、正面的品质来武装自己,而容易忽视自身内部的缺陷。每个人都害怕自己的弱点、不足给自己带来伤害。在这里,利己偏差则是对弱点的忽视,而强化自己的优势或优点,这是维持心理平衡的必要手段。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动机来看,利己偏差并不完全是不好的或者消极的。确切地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利己偏差为自己提供积极的信念。但是,过度的利己偏差则会使我们认识不到自己失败、不足的真正原因,阻碍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也阻碍自己正确地认识他人。这常常是人际关系、个人发展上的重要误区。